
【“乱”忘的往事】
文/光辉岁月
今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年景,暴发的疫情夹杂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导致全国的各行各业和村民房屋及良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但这些灾难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决策和部署下都全部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终于迎来了盛大的“农民丰收节”
在这庆丰收的秋分节气,昨夜就滴滴答答下了一场温和的细雨,这场雨好像专为秋播下的。雨水的到来成了季候的分水岭,农谚云:“二八月,乱穿衣。”但这场秋雨象是在拨乱反正,想到这个“乱”字。我的思绪一下就被记忆的牵引机倒转到那个水深火热的动乱年代。
一九六六年十月下旬,我进校门刚读了一个多月的书,学校开始“乱”。批斗会天天在学校上演,停课闹革命,大串联成了学生们首选,经选派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回来的同学渲染,青春期的学生迎合潮流,自发组织大串联活动,毛主席的家乡湖南韶山冲就是给见不到毛主席,看一下他出生地也是对青年学生一种慰籍。
那时组织去韶山的人交费三十元,全校学生中年龄最小的我也报名了一个团体,回家筹钱,待我匆匆忙忙赶回家已经是掌灯时间,实指望拿钱后再到学校第二天一同出发,当我回到家姐姐正在灯下为我做鞋,父亲在林场没有回来,提到串联的事母亲沉默了一会对我说,“你先洗了睡!家里实在没有钱,等你父亲回家后去林场给你借,借到后明天赶早送你去。
我在期待中竟迷迷糊糊睡着了,连父亲什么时间回来我都不知道,父母的商量结果我更不清楚,但父亲不到三点就叫醒了我,他说:“昨天晚上我回来很晚,回来后又去给你借钱,三十元可不是小数目,你就等下一批再去吧,要不你先去本县城到姑奶奶家里住几天后等我借到钱你再去不迟。”
于是我凌晨三点就随父亲出发前往县城试探一下串联,父亲带上几斤香油,鸡蛋,和二斤糯米做的阴米粉,前往县城父亲的姑妈家。从我家到县城二十公里路,那也是我第二次到县城,一路上父亲给我讲“朱元章放牛杀牛借锅”的故事,讲他的经历,以及奇闻趣事。
我在父亲的故事里踏着深秋黎明前的夜色,伴随着深秋洁静空气中的清香,眺望着浩瀚无垠的星空,朝着我向往的串联,做我人生的第一次旅行。
到达县城姑奶奶家里已经七点多了,姑奶奶早上用柴火炉为我们煮了二大碗面条,父亲将意图说后吃了面条他就回家了,将我留在姑奶奶家里。
姑奶奶只有一个女儿,而姑妈除了有一个大我三岁的表哥外,还有四个女儿,姑妈在商场工作,姑父是会计,
本来就是一大家人口,好在表哥表姐住宿在学校,其他三个都在上学,原来小学没有停课,我的到来在那困难的年代是多么不合时宜,好在姑奶奶非常疼我,到来的头一天姑奶奶问我累不累,我说不累,姑奶奶就领着我上东宝山摘一种藤条是的小果子,中药名字叫“薯蓣”俗称为‘’野灯茏‘’的药材。
那时我机灵,手疾眼快,薯蓣重量轻,摘满一小篮子也就二至三斤重,下山时再捡一些小枯枝回去做引火柴用,每天摘的薯蓣姑奶奶都拿到回收中药材的地方卖了回家,每天姑奶奶给我五角钱,就这样我在县城住了十多天,直到表哥表姐学校停课回来家里,我当时睡的表哥的床,家里没有地方住,姑奶奶和姑妈商量看老家有熟人来将我带回去。
姑妈于是将我带到商场姑父的办公室,上午十点多,来了一个姑父老家的同族杜姓会计,就这样我由杜会计一直将我送到家里。
如今的我很庆幸又住在东宝山脚下,每当我打开窗户我就想起和姑奶奶摘中药果子和捡柴的情景,这段记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