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枣
缪荣株
小时候,我家草屋前有大小两棵枣树,一棵为母一棵为子,子树是我丢弃的枣核长成的,已有大人般高。当母树息枝后,子承母业开始结枣,所以我童年夏天总能吃到甜枣。
那时候,没有广播、收音机、电视、连环画、没有玩具,也看不到电影,两棵子母树就是我的“动画城”。母树挺拔有大碗口粗。它有些年岁了,结的枣儿不多,成熟的枣儿像一盏盏红红的灯笼挂在绿叶间,又大又甜又脆,咬一口满嘴生津。可母树长得不是地方,扎根在一个又大又深的垃圾臭水坑旁,整个枝叶都覆盖在坑的上面。每到枣儿成熟的季节雨水特别多,根系老泡在臭水里。我用竹竿打枣,掉在干地上的吃了,能爬上树摘到的枣子也吃光了,就琢磨着搜寻树梢上的“残敌”。那臭水坑上面的枣子在树梢上,攀不上,扯不到,摇不动,打不着。枣子经过暖风吹拂,叶落枝疏,太阳照射,大红灯笼一样地挂着越发鲜艳逗人。我在长竹竿上再绑上竹子打枣,那些红红的枣儿却纷纷坠落臭水坑,好懊恼,好急人,真恨不得拿斧头砍了母枣树。也许母枣树由于根部常被水淹的缘故;也许由于到了风烛残年的缘故;也许由于果实不能全部奉献给主人品尝自觉惭愧的缘故,一次大水之后寿终正寝了。
命里该我有枣儿吃,也就在这年,子枣树发育成熟满树银花而且一结就比它娘多,长得又是地方,枣子一个不漏地献给了我。那时我没有别的零食可吃,春天当子枣树开花时就常常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它出神。当子枣树刚冒出小骨朵儿,还没有成形带着酸涩的时候,我就烧虾等不得红天天品尝起来。酸涩味儿刚去,先吃手够着的,后吃站在凳子上摘到的,再就吃用竹子打的。枣树皮粗糙枝叶繁茂长满了枣刺。夏天,我几乎光着身子,像猴子一样“一日上树能千回”,也不怕枣子树枝戳着小肚皮,钻到树梢上边吃边晃,那树梢压得像一张弯弓一上一下颠着挺好玩的,吓得母亲咬着牙发狠要用鞋底抽打我。对那些长在顶端最顽固的枣儿,什么办法也没有的时候,我就实行“三光政策”,彻底“扫荡”,两手抓着手腕粗的小枣树使出吃奶力气拼命乱摇晃,于是满树的枝叶、枝条、枣子、枣孙纷纷坠落地下。不过,万不得已不采用这个绝子绝孙的办法,还图明年呢。
我考取初中时,两个女同学给我送录取通知书,三分钟内,我摘了一瓢枣子招待。枣儿吃光后,枣树同样给我带来乐趣。有时各种不知名的鸟儿齐集在枣树枝桠间跳来跳去、载歌载舞,啁啾之声此起彼伏,我怀疑霓裳羽衣舞是从鸟儿那里学来的。知了也不甘寂寞,在树梢上大合唱。听得不耐烦时,我就拿出早准备好的,长竹竿上扣着一根椭圆形的竹枝,沾上带露水的蜘蛛网,轻轻地粘住它们,然后放在火上烤,那胸脯上的两块瘦肉,比炸鸡大腿美味多了。
现在回想,我虐待枣树也太过分了些,枣树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许多欢乐,它远比梨树和桃树好。说到梨树我们那儿只有一两户人家有,那种梨核大皮厚肉酸。打猪草的时候,我们拎着篮子猫着腰从麦地里摸过去,拾那树上掉下来的小梨子。我最喜欢刮大风,尽管刮大风的时候“卷我屋上三重茅”,可是大风过后不久,邻人就会给每家送来半篮梨。要不是刮大风,那梨要卖钱,轮不到我们吃的。
桃树我可没有什么好印象。我家屋后茅坑周围有几颗毛桃树,果子又小又涩又酸且多毛,那毛沾在身上直痒痒。茅坑上那些讨厌的红头苍蝇,成群地飞起来就停在那些丑陋的小桃上,活像小桃是它们的空中飞机场,弄得那些小桃又黑又臭。尽管这样,一到夏天我还是天天啃那些酸涩的小桃子。谁知吃了后,我和几个妹妹头和脸上,甚至脖子上都先后长出好多疖子来,又红又肿碰都不能碰,有时候疼得不能碰枕头入睡,等到肿得发亮脓头欲出时,母亲哄着用针材挑破。她先是要我们蹲着,用两腿夹紧我们,然后用双手慢慢的轻轻的挤出脓血来,最后出其不意牙齿一咬使命用劲,脓头和血一齐喷出来,那脓包才渐渐的小下去。不能怪母亲狠心,不把那讨厌的脓头挤出来,虽出点坏血,不久还会作祟的。就这样我和妹妹们经过母亲这个“外科医生”的手术,消灭了脑袋上的一个个脓包,再涂上绿色的丝瓜叶汁,一个个大花脸变得滑稽可笑。第二年,我和妹妹们好了疮疤忘了痛,又忍不住吃毛桃,于是二遍苦三遍苦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演着,母亲锻炼得快成了一个娴熟的外科医生了。
1954年发大水,我打猪草时,隔岸第一次看到邻人的桃树上结满了水蜜桃,又红又大又白,犹如从王母娘娘蟠桃园移栽过来的,不由得馋涎欲滴。我望着望着,手中拿着的小锹不知不觉地掉在脚上,划出了半寸长的口子鲜血直流,害得我在铺上躺了半个月。
我爱枣树,枣树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全是欢乐。
学大寨那年春天因为家里穷,我们都不知道父亲将那棵陪伴我童年的正在旺长的枣树卖了,我知道后难过了好一阵子。两棵枣树虽然没了,30多年来她们母子俩却永远高大挺拔繁枝满树硕果累累葱绿地长在我的心头。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