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述
车转九十九道弯,我抵达谷底,清风扑来
南盘江水和细雨,是风在讲故事:
这几年不一样啊,扶贫干部驻村
路修通了,房子新了,钱包鼓了
去对岸的桥,架好了
割下今年第八茬韭菜,王姐说:又快过年
晨雾正散开,弥漫的,还有韭菜气息
我删除所有杂绪,只为装下,风的讲述
村主任
最怕听报告。耳朵累
我走过滇南许多山水
在永和村,中了李志超的蛊,一直听
他的讲述强调责任,很正式的言词
84名党员、河谷气候、基础设施、五个龙潭
还有韭菜、烤烟、菜豌豆
话语逐渐纯粹及柔和
我的采访本,足足记满三页
不到四十岁吧,男人的大好年华
他做了近十年的村主任
背负家长里短、老少男女的琐碎
从青涩,至成熟
他不停地讲,颇为唠叨
就像,家中操不完心的老父亲
古 渡
渡口不再有当初模样
人去屋空的村庄,清冷,寂静
雕花木楼被尘土蒙蔽
瓦沟间,仙人掌半米高,主人般自得
我手持的卷宗记载,此地曾日日有人狂歌
八百里外醉酒,直到上岸,都不醒
院墙,垂下炮仗花,虚构一场初冬的热烈
大门紧闭的小学校,孤独而荒芜
徐姓船家,渡过多少喧哗与消沉
隔了百年光阴,已下落不明
由简入繁,亦或由繁入简
必是时代的选择
我相信古渡另有它途,如相信那架孑然的藤蔓
阳瓜,会一个又一个,从藤子上长出来
外浪塘
临外浪塘,以路为界,右边山货街,左是南盘江
赶集的人,从山外来,从江对岸来
奔向土鸡蛋、山猪肉、抗浪鱼,还加一把小苦菜
鼠尾草花,覆盖村子的初冬;日常,关照众生俗世
我的行走被这些丰足感动
绕过耳闻的赞誉,我更喜欢十八户小村统一的屋舍
老屋冬日
走近,土墙斑驳
裂缝透下的光影里,我好年轻
冬日,暖阳扑身,柿子红了
石阶旁,一只野狸花猫睡意正酣
沿悬崖,小风翻上南盘江的陈年老味
黄土巷更旧了,鬼针草枯瘦,沾我的裙摆
没有人会来,老屋蛛网飘拂
拍下的侧影,都是我不可获知的时光
整村搬迁那天
主人,必定舒缓了经年拧巴的双眉
冬樱花
离南涧茶园子不远,还有空处
吴四七的茶垄刚盘好
等我到,先看一眼樱花谷,就翻山过去
把空的地方,都种满
仍种冬樱花。这个南高原最不矫情的树
真像云南女人
漂亮,干净,能吃苦,经得住夸
种花地不再取名,叫四七花沟或别的,都行
花落,树叶就长出来,能给我养眼
能给台地茶挡虫遮阴凉
山风路过
山风,从落龙寨路过
核桃树,在正午的阳光下,轻晃树梢
冬日的村庄,现在有衣食无忧的闲逸
姚大妈的小孙女唱起布朗歌谣
刚走的山风似乎听见
远方沟箐,隐隐地,传来无数应和
落字安宁
师师
写诗于我,像每天晨起时的那杯咖啡,就是一个生活习惯,没有理由。每天,敲打键盘,哪怕只落下一字半句,心底便安稳下来。
许多事,我很相信天成的缘分。如同,茶与水,饭与菜,都是必须相互成全。涂抹这么多年,对诗歌,仍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喜爱却从未削减。由此,明确下来的就是:诗歌与我,也是天成。文字因我,有了生命;我因文字,灵魂得以寄居。
初遇诗,是在幼年。妈妈教给的童谣,朗朗上口,直白易懂,让我极喜欢。至某日,听外婆轻吟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瞬间,被莫名的情愫触动,尽管没有详解,可已感到与童谣不一样的温润。今生,得外婆为我吹过一次六孔箫。她的箫声轻缓,悠扬,我耳边仿佛那句古诗再次萦绕。长大才知,这就是体悟的诗意,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不是喧嚣的人,不从众,不喜聒噪,亦不擅长讨巧。还好,仓颉锻造的文字,几千年后把我收纳,给我以慰藉。人生,行进的路途磕磕绊绊,写诗读文,我的天地,也就开满姹紫嫣红。不敢想,如果手间不落字,我澒洞的思绪,怎样走入光阴的深处。
背诵过的诗词,太多。入心入骨的,《诗经·蒹葭》可为其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经年时日,依然记得听闻此诗首句的震撼。小小的女孩,一脸懵懂,只听得见心脏突起狂跳的怦怦声。文字,从来就是有力量的。
苏轼言:“吾所为文,必与道俱”。于诗,我自认为:写作要忠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道俱,遵循自然、事务、作文之理,我心上,好诗就具备了基本要素:情感真挚,意境跳跃,言词有据。我带着我的文字,尽力地,往之,达之。生命不易,诗歌富养出我的精气神,足够拨开尘霾。
去古琴馆,龙姑娘送我一曲《平沙落雁》,坐老梨树下,听曲音和院里蝉鸣,浅思浮游,世人都是写作者,只是使用的书写物件各异。为自我表达,为向尘世讨要一己之寄托,而将自己放置各选的景境中,强化着某一单向度情感。有别的是,诗歌隐指,其他的明示。细想,再宽里看,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诗歌,是一个阔大的界面,包裹着林林总总的老去和新生。我一俗常女子,纵横其间,淡然地写,初衷独自欢愉,逐渐也欢愉了人,快乐时常在头顶升腾。日子里,落字成诗,话语,真的轻到可有可无。
写诗,其实也被诗写。这一世,我会得到无限安宁。
来源:《诗刊》2020年6月下半月刊“双子星座”栏目
作者:师师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