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情结
文坛元章
2014-9-19 22:29
大豆,在华北一带叫黄豆。它虽然先天身高不足一米,但根系发达,在松软的黄土地上扎根很深,因此抗旱能力很强。
在北方干旱少雨的地带,农民大都喜欢种植。它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较多,豆制品更是品种多口感好香味浓。即使直接将滚圆的黄豆用火在铁锅中爆炒之后食用,人们也爵得有滋有味,爱不失手,豆不离口。
产区当地农民还有更简便的食用方法,即将已经基本成熟的黄豆秸蔓及生长其上的枯叶和豆荚直接拨起或用镰割倒,就地用火焚烧其秆蔓及叶荚,秸叶燃尽黄豆便熟。其间火候掌握和焚烧时间十分重要。火大时长则糊黑或成灰,火小时短则半生不熟无法食用。是真正的曹植七步诗意境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只不过此时更省略了釜,直接在其生长的土地上相煎而泣罢了。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农民被户口和粮食两大枷锁划地为牢,束缚在贫脊的土地上耕作生息,贫穷饥饿常年相伴。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组织人们生产劳动收入和分配。人民公社化及其大队生产队,生产力高度集中。计划上级定,种植听令行。农民无自主,消极更怠工。生产队将几十户农民集中起来统一下地劳动,以每天记工分的形式,待年末统一核算劳动成果并进行实物和现金分配。每户农民每年按人头分到几百斤自产粮和少得可怜的现金。这其中由于收入少人口多,大部分家庭是欠款户,不仅分文未取反而还越欠越多,个别劳力多的户则能拿到为数不多的钱,时称为“分红” 户。农民分到的粮食少,省吃俭用到次年春季便所剩无几,于是多数人饥饿便屡见不鲜。人们挖野菜啃树皮吃树叶,还有人到外地乞讨度饥荒。有时到年中上级给拨点返销粮指标,也只能接济一段日子。
春夏之交的农田正是青黄不接,苗壮叶绿却无籽粒,这时是农民一年当中最难熬的季节,大部分人家要靠挖野菜或者向生产队借粮度日。

秋季,是农民最期盼的季节。大地一派金黄,各种粮食蔬菜作物陆续成熟,各类水果也渐熟渐红让人垂涎欲滴,收获之际来临。于是,生产队组织人们抓紧抢收,各学校也配合秋收放假。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当中,挥镰收割,一时间遍野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人们分工合作一派繁忙。不到一个月时间,经过集中合力抢收,秸秆和粮食被运到打谷场集中。
打谷场,在生产队时期是重要场所,一般从中秋前一月开始筹备到冬季十一月底结束,也有个别单位由于劳动生产抓得不紧或打粮较多,各类粮食堆在场上长期结束不了,而延迟到年末才收场。
打谷场一般由靠近村边交通方便的土地经碾压而成,光滑平整 ,便于碾压晒晾粮食,场边建有临时场房,便于看护场院者夜间休息以及劳动人员临时休息和召开小型会议之用。
每到中秋前后,农民们将初步收割好的粮食棒穗等连用秸秆一并拉到打谷场,等待进一步碾压剥扇筛等程序。这时的生产队场上粮食和秸秆堆积如山,玉米高粱谷黍稻子以及各种豆类葵花等,整排整垛地摆放齐备。高粱穗红,玉米棒黄,谷子扎梱穗粒饱满,大豆秸秆堆半场。生产队绝大部分劳力都整天在这里打场,妇女和儿童也集中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打谷场面积不大,而一时集中了差不多全生产队劳力及所有能动手的人员,大家分工合作,情欢意爽,虽然干活劳累但仍然欢歌笑语不断传出,是一年中最称心得意的时候。


大豆在我们这里不是主粮,但每个生产队均有种植。它对土地质量和生产管理要求不高,同时产量也不高。在当年“以粮为纲” 的口号指导下,利用整块地专门种植这种作物的情况很少,大部分是与玉米间种,还有部分是堰埂上种植。 它的收获收割期同玉米基本相近,只是由于水份吸收的不同而提前或错后。收割时秸秆连同其上的豆荚一次割倒运回,在打谷场上经晾晒干后用石碾压秸出豆,剔除秸杆后经借风扬场或扇车等作用将大豆和杂质干净地分开。整个过程比较繁杂,而且技术要求很高 。
大豆情结印象最深的,是在秸秆上烧豆及其吃豆。在打谷场烧豆和吃豆最有意思。当时的农民及其子女,吃不饱吃不好是大多数,即使秋季来临亦是如此。于是,在打谷劳动间歇,生产队长为鼓励大家多干活干好活,便经常主动给大家烧豆吃。
有几十人在场的烧豆与吃豆可想而知是个什么场面:
豆秸成堆,火焰高飞。
众人围拢,呯啪声脆。
未及烧熟,少儿抢围。
前呼后拥,嚷声如雷。
大豆烧熟,秸叶成灰。
领导分配,每户半箕。
各家抢食,手捡口吹。
未及三刻,众人面黑。
互相打逗,谁还怕谁?
包工再世,当代张飞 。
只图吃饱,那管面皮!
打谷场一时呈现出上百人墨面的场景,这些人完全不管不顾面容漆黑,犹如媒碳工人从矿井里钻出来一般模样,仍然嘻嘻哈哈逗乐不止,吃饱喝足十分开心的样子。
大豆,这种每个人都离不开的食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给人们当了一阵很好的充饥食料,也给我留下了终身磨灭不掉的印象和情结。

作者简介:王元章,男,1957.09,笔名文坛元章。原籍河北省万全县,,现居河北涿鹿县,曾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张家口分行。系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家口诗词协会理事,涿鹿县诗词协会会员,喜好诗词、散文和游记等文学艺术,曾有多部作品发表于国家及省市刊物上。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