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颗黄豆
缪荣株
我小学毕业那年已经12岁了,除了父亲过年买回一只无锡惠山泥人供奉在菩萨桌上,什么玩具也没有。
那时农村没有电,粮食全靠人加工一天到晚推磨。我两只手拿着一支扁担套在磨扣上,身体向前倾斜使劲地推,推够了再转过身来用腰部推。12岁的孩子就像一头牛,沿着磨堂没完没了地转呀转呀转。有时候吃不饱直转的天旋地转,头昏眼花。
我和舅舅推磨,磨了人粮磨猪粮,一磨常常就是一天。舅舅不识字,不会讲故事,不会说笑话,却有本事边打瞌睡边推磨。
推磨时没有广播听,没有收音机听,没有任何书看,也没有玩具,只有两扇磨盘发出“呼呼”的声音,显得异常单调呆板沉闷。我磨得好心焦啊。
为了使猪饲料磨得快点儿,我偷偷将磨眼插的几支筷子拔掉。可是拔掉后,快是快了,磨下来的猪饲料却很粗,又得重磨。我若是不出劲磨,舅舅一个人就推不动磨。这粗重的活儿,单调的动作,封闭式的圆圈儿,漫长的时间,对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是苦役、是惩罚,多无聊啊。
我磨着磨着眼睛盯上磨上的黄豆,我先拿黄豆在手上把玩,玩玩以后又往鼻孔里塞,玩来玩去没出现险情。于是我又试着将黄豆放在耳朵里,放来放去黄豆只在外耳道里。
可是有一次我终于放进内耳道拿不出来了。我用各种锐器掏也掏不出,而且渐渐地似乎听力受到影响。我告诉母亲,母亲也慌了,怎么帮我掏也掏不出来。
那时,我小学快毕业了,班主任通知每人带两角钱半斤粮票到学校聚餐,还通知一些学生带大鱼网到河里拉鱼。这是多么有趣的活动啊。班上大一些的同学扛着鱼网下河时,跳着,蹦着,叫着,追逐嬉笑,浪花四溅,小鱼儿乱跳,好一幅童子捕鱼图啊。我因为怕水溅到耳朵里泡涨了黄豆不敢下河拉网,只得和女生在岸上呐喊助威。
我看到小伙伴林俊杰在河里跌了一跤,呛了水,就拍手幸灾乐祸,还说了一段关于他父亲的顺口溜:“林春芳,开油坊,第一榨,干巴巴;第二榨,一铜勺;第三榨,不够老鼠泊。”林俊杰一听就抓住我的要害从下面向我泼水,企图让我耳中的黄豆泡开来。我急忙躲开,身上虽然溅了水,但庆幸没进耳朵,好险!
后来,不知为什么,我感觉到耳中的黄豆明显地影响了听力。母亲带着我走了20多里路,到县医院取出那颗黄豆,其时受的那份罪啊!
那是我第一次进医院,也是我第一次见医生。我记得几位医生摁住我的头和身子,用铁钳子扒开耳朵,打着手电,费了好大的功夫,疼得我嗷嗷直叫,才夹出那颗黄豆。从此我怕上医院,怕见白大褂的。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把玩那颗已经皱了皮的黄豆。母亲说,下次不能这样瞎玩了。现在,我把那颗黄豆的故事说给家里人听,全家人感慨万分,说那时候没有玩具玩,又要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百无聊赖之中才发生那样的事,恐怕现在全国全世界也没有孩子玩这种游戏了,要真这样玩可以上吉尼斯记录了。
儿子听了我的故事,看着满阳台的玩具也充满感情的说,他小时候玩具就算多的了,也只有一只小手枪,一只小皮球和一辆玩具小汽车。七十年代儿童玩具占家庭支出的比例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现在隔几天就要给孙子添一个玩具。
老父亲也插言说,跟重孙子不能比,你看重孙子玩的那辆汽车,不仅能够向前跑,碰到挡路的还能自动转弯。我们那时候哪谈的上玩具,饭还吃不饱呢,我13岁就下田挑粪了。
冬日的阳光把整个宽敞明亮的阳台照得温暖如春。我和小孙子尽情游戏在这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玩具世界里。小孙子跳啊,笑啊,唱啊,咿咿呀呀童声稚语。
他玩得很高兴,我看得很开心,完全沉浸在天伦之乐欢声笑语之中。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