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淑萍
八五十五记忆最深不是月饼而是妈妈蒸的夹糕。
在我还没认识月饼的时候,快过八月十五的时候,最馋的就是妈妈蒸的夹糕。多年来我也疑惑,这到底是夹糕还是假糕。
夹糕就是把粘黄米面用开水烫一半,用筷子搅拌,然后握一个个小团,外面包上一层发面皮,蒸好后外面又白又宣,里面又黄又粘,好香好香,后来家里条件好些的,在搅拌黄米面的水里放点白糖(条件不好放几粒糖精)那就又香又甜。说它是夹糕是因为面皮里夹着黄米粘糕,说它是假糕是因为它里面是粘糕外面不是,不是真正的粘糕,只能是假的。到底叫什么无据可查,但是,它是乡下人记忆中的美食。
小时候八月十五除了馋夹糕外,就是晚上圆月那个神圣的时刻。当月亮从东边慢慢升起来,仿佛挂在树梢那么高的时候,就在院子中间放上吃饭用的方桌子,桌子上摆上夹糕、一碗水(可能是没钱买酒,就以水代酒)、自己家产的瓜果梨枣、葡萄(如果谁家没有,邻居们互相增送),最不能缺就是几棵黄豆。大人们在院子点上香,烧上纸,再分别在桌子四个角的位置跪下磕头祭拜。总是好奇问大人:“为什么在桌子四个角磕头?为什么要摆水果毛豆?”大人们说:“磕四个头就是求得生活四平八稳,月亮里住着嫦娥爱吃水果,月亮里还有一棵大树,树下蹲着一只小兔子,就爱吃毛豆。”毛豆自己家是没有的,只能到生产队的地里偷几棵,那时候到了八月份,生产队就安排一个人“看山”,就是看着生产队的农作物,人偷要罚公分,家畜家禽祸害也要罚公分。奇怪的是偷几棵毛豆“看山”的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没罚过谁家的公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祭拜的桌子上多了一块月饼,夹糕悄悄退场了,圆月过后,大人掰开月饼每人能分得一小块,拿在手里总是先闻闻味,再在灯下看月饼里那红丝、绿丝、青丝、黄丝、芝麻、花生仁、核桃仁,轻轻用指甲抽出一根丝,放在舌头上抿一抿那个甜啊,如今的月饼里,那些丝丝怎么那么少呢?一次次跑到院子里仰望天空的月亮,那里到底有没有常娥?隐隐约约看到月亮里好像有棵大树,却没看到树底下有个小兔子。临睡前还吧嗒吧嗒嘴里的月饼味道,心想:等有一天能吃上一半月饼该多幸福啊?如果那时有人问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回答:“就是能吃上一整块月饼。”
如今到了总爱回忆的年龄,月饼也不是最爱,但是,圆月、蒸夹糕的习俗还在乡下延续,夹糕里面有时是粘大米面,还有的在粘米面里放点红豆沙。我已经不再相信月亮里有嫦娥、吴刚、大树、小兔子,但是,到了八月十五的晚上,圆月的仪式照样有,桌子上的水果多种多样,月饼各式各样,毛豆、好酒自然少不了,四方鞠躬祭拜还是那样虔诚。
八月十五咀嚼着夹糕、月饼,感恩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与微信平台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