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大连市普兰店区政协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原普兰店市政协副主席、普兰店市林业局副局长、工程师李德臣被普兰店区政协授予“最具影响力的政协委员”荣誉称号。今天刊发作家姜凤清为长篇纪实文学《追梦的父亲》一书写的序言《致我们英雄般的父辈》具有特殊意义。在这里,让我们向李德臣以及老一辈奋斗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致我们英雄般的父辈
——序长篇纪实文学《追梦的父亲》
文/姜凤清
为文友李园这部心血之作写序,我确实很是踌躇。这是因为,李园以30多万饱浸情感的文字追忆她挚爱的父亲,一个卓有成就的林业工程师,一个屡遭厄运却忠于职守的基层干部,一个终生献身于绿色事业的追梦人,在我看来,其父堪称人杰。而我,不过是本书编者、一介书生。由我作序,人微言轻,生怕降低了这部大书的成色。
几经推辞,李园执意不肯:“你写最合适。”我想,她这样说,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其一,2010年9月,李园的老父李德臣(笔名树木)出版的17万字专著《我的50年造林路》是我主编的,了解老人的一些情况。其二,我得知李园正在为父亲写书时,曾给她发过一条短信:“你父亲是我敬重的人,既专业又敬业,这样的干部才是单位的支柱、事业的中坚、国家的脊梁。好好给老人立传,慢慢写,不留遗憾。”她大为感动,视我是其父的晚辈知音。其三,李园出于对我本人的多年了解,认为我为人做事干工作,与其父多有相通之处,让我来写序,或许更能抵达其父的心灵……这些,我一概认同。既然写序是必须的,那么我从一个晚辈的角度向令我尊敬的父辈致敬,就是必然的了。
这部《追梦的父亲》不像一般传记那样全方位地记录传主的一生,而仅仅是从一个女儿的视角来看父亲写父亲的。确切地说,是作者从9岁失去母亲、与父相依为伴写起,凭着她的观察、感受以及对父亲同事的访谈,记录下了父亲其后46年难忘岁月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字自然、朴实而深情,没有施展过多的文学功夫,却描绘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大写的人”。读罢全书,对这个“大写的人”李德臣,唯有一个词汇能够表达我的感受:肃然起敬。
我的敬意,是因为李德臣同志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坚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我想,如果把“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样的话来形容李德臣同志,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尽管他在建国前由于出身问题,曾被培养革命干部的辽南建国学院劝退回村参加土改,尽管他在“反右”时莫名其妙地“补”为“右派”, 尽管他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下乡落户,但他追求革命的理想和绿化山河的信念却毫不动摇,他的肌体里“精神钙质”含量很高。当他设计规划的高标准乡路通过了验收,似有感慨地说:“将来啊,当我们站在这条大道上,就能一直看到共产主义了。”可谁能想到,其时他的头上还罩着“摘帽右派”的阴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李德臣多少年的美好夙愿。可谁能想到,当他眼角挂着泪珠端详自己的入党志愿书时,已是从县政协副主席职位上退休的68岁的老人了。此时,他又说:“入党不是为了名声,是理想信念!这样,我就可以堂堂正正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站在大道上说:我看到共产主义了!”七尺男儿,赤子之心!他没有把党票当成“上位”的敲门砖和“捞一把”的护身符,他对理想信念的忠诚,几乎达到“诚外无物”的境界。
我的敬意,是因为李德臣同志对本职业务的深钻精研。作为一名公务员,他不仅有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之志,还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正如他年近古稀时所写的:“树木,是我志学选定的科目,毕生惦念的事业。不知不觉五十年过去,我从未易工换岗。爱林,想林,干林,并为此踏遍青山年已老,披荆斩棘忆犹新……”他先后担任县林业局技术员、工程师、副局长,在多年从事的林业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实践中,首创盐碱地、石质山、流沙丘造林等20多项新技术,被上级有关部门认定或获奖;写出10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分别在市、省科技会议上做交流发言,并大都刊载于市、省有关会刊和材料汇编。他指导建起林场、林地、林圃354处,培训农民科技能手600多人,被誉为“大连绿化第一人”,荣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和林业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奖励。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扬名一行,使得那些“混机关”者岂能望其项背!
我的敬意,是因为李德臣同志不尚空谈、埋头苦干。50多年的风霜雨雪,108座他规划设计并成功绿化的荒山,230条他规划设计并成功改造的河道,39条他规划设计并成功改造绿化的乡路……留下他多少不平凡的脚印,洒下他多少辛勤的汗水!“低标准”年代,当他得知亲手培育的高家林场也要解散时,顶风冒雪步行近百里,连冻带饿昏倒在林场场部的门外;走“五七”道路时,他到矿洞林场实地规划,由于疲劳过度,曾一头栽倒在煮猪食的大锅里,身体严重烫伤;为了做好县域最长河流大沙河植树方案,170华里的线路,他靠脚板两天走了一趟;那年冬天,身在鸡冠山造林现场的他,为了及时参加县里农业大会,在天色已晚、没有公共汽车的情况下,徒步夜行百里,终于在第二天早晨带着一身的风霜和疲惫,提前走进了会场……而在女儿的眼里,父亲爱树木简直胜过爱自己。母亲刚刚去世,父亲扔下不满10岁的她只身在家,又扑到白云山会战工地上,连续54天未回家;那年大年三十,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了,小姐妹们终于盼到父亲回家吃团圆饭,原来父亲刚刚从农村视察林地赶了回来;女儿结婚那天早晨,作为父亲竟然忘记了女儿的婚期,甚至面带歉意地说:“造林正是攻坚阶段,不能送你上车了,爸爸要下乡啊。”竟不顾女儿的眼泪,依然推门而去……当我读到书中这一段段感人的情节,真是感慨万分。李德臣同志所做的,当年都是自然而然的小事,于今在某些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相形之下,那些陷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中的缙绅之辈或许会感到汗颜。
我的敬意,还因为李德臣同志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从他的身上,我感受到的人格魅力总是激荡着一股英雄情怀:有品行,有血性,有个性;有志气,有勇气,有正气。他的大爱,爱的是党是国家,爱的是林业发展,矢志不渝,鞠躬尽瘁;他的大勇,是指挥千军万马干绿化工程,攻坚克难,百折不回;他的大谋略,是规划山山水水、条条大道,掌握科技,身体力行;他的大怜悯,是着眼于广大百姓解困致富,而不是个人的儿女情长……他直面苦难,干着大事业;他损耗着自己,造福于千秋。即使在他病重弥留之际,当女儿拿着一支刚刚泛绿的柳枝送到他的眼前,他那原本呆滞的目光突然闪出惊喜的神情,不但能伸手拿起,还送到嘴边轻轻地亲吻着、亲吻着——英雄情深,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
毋庸讳言,作为一个社会人,李德臣身上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乃至错误,但我坚定地认为他是一个有家国、有理想、有热血、有牺牲的焦裕禄式的英雄般人物。生产英雄并不是战争年代的专利,现代化建设也是重铸英雄的熔炉。“既有英雄,必有时势;既有时势,必有英雄。”“英雄之种类不一,而唯以适于时代之用为贵。”(梁启超语)李德臣同志就是这样的人,他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定的原则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博大的胸怀、非凡的眼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敢做敢当的责任感,做出了超出常人的行为,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壮举,同时他又像普通人一样可亲、可爱,有时甚至可笑。和平年代里英雄的含义是与时俱进、深入拓展的,英雄也是平民,平民也可以成为英雄。可以这样地说,不仅李德臣同志是我们英雄般的父辈,就是从你、我、他的父辈身上,同样可以看到某些英雄主义的基因与行为。如果像赵薇电影所说“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地说:父辈是永远值得怀念和敬仰的。
我常想,为什么我们的父辈英雄层出不穷?这个问题可能颇费思量。但可以一言以蔽之:时代造就英雄。父辈所处的年代,是纯真的年代、进取的年代,是崇尚理想和英雄主义的年代,是以“大公无私”“助人为乐”为普遍价值取向的年代,人心向善、清正廉洁、竭诚奉献蔚然成风。反观当下,改革开放固然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相对丰富,但精神上却是相当贫困的(其原因本文不做探讨)。表现在,“以我为大”“唯利是图”泛滥横流,对个人利益的渴求更加强烈,对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一定数量的当权者不思进取、享乐至上,甚至公然将人民给予的权力放到市场上去交换利益,国家和集体的资产受到了大量侵占,社会公义和基本秩序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尽管也屡有英雄人物出现,但思想道德的大山发生了大面积的破损乃至滑坡,也是不争的事实。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践行“两个务必”、制定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努力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重大意义不言自明。因此,我们说“强国要育英雄气”,当今社会需要李德臣这样的追梦英雄,也呼唤李德臣这样的追梦英雄。
《追梦的父亲》,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少的人物纪实(传记)类书中,能让我心动、令我唏嘘的一部。我想,这部书仅从观照现实,也具有特别的警示意义,并多少能唤起那种久远的激情和希望。认识一个拥有人格特质的英雄式人物,就能透视整整一个时代,重新焕发充满正能量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也是我向读者大力推荐此书的理由。
写完书序,一股强烈的愿望从心底油然而生:再次向我们英雄般的父辈致敬!
2013年7月于清莲斋

作者简介:姜凤清,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辽宁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作家协会理事和大连市诗歌学会理事。有诗歌入选《辽宁诗歌大典》《2017中国新诗排行榜》等。出版歌诗集《律动的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