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月亮美
荣玉奇
月亮,自古以来就给人们以美感。它无私地将清辉倾泻大地,银光洒满人间。世世代代,月出月落,诞生了许多有关月亮的美丽神话和传说;年年月月,月盈月亏,产生了多少赞美月亮的优美诗文和词章。
月亮最早出现在诗歌中,大概要算《诗经》了。《诗经》中有一篇《月出》,全诗三节都以“月”字做为起句,比如“月出皎兮”、“月出照兮,反复吟诵了月亮照耀下的一个“窈窕淑女”,因月写人,由人见月,意境清新。战国时代的屈原,在《天问》中,使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得以流传下来。屈原以后,特别是唐代以来,以月入诗的就更多了。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着墨不多,而把一幅意境深远的月夜图推到了读者面前。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了月出时的壮阔景象。李贺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和韦庄的“一曲单于暮烟起,扶苏城上月如钩”,则是从各个角度,写出了月的姿态和形状。白居易的《琵琶行》,在酣笔饱墨刻画了琵琶女的精湛技艺后,用“在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尾,寓情于景,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李商隐的《霜月》,是一首将月与神话、想象连在一起的,浪漫主义色彩十分浓郁的咏月诗,其中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句子,描写了深秋之夜,霜雪之神与嫦娥在月中霜里相比美的情景,读来令人感到新奇隽永。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写月的名篇佳作,历来被推为绝唱。
古代诗人写月最多,成就最高的当推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个字不知倾倒古令多少游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这里,月时而被引为“独酌”中的知己,时而引他发出“人生不永,功业无就”的感叹,貌在写月,实际句句都有自己。可谓字字珠玑,笔致秀逸。
宋代的苏轼,也是一个咏月能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千百年来人们所喜爱。
纵观古人的咏月诗,多半有些去国怀乡,别离伤感的悱恻低沉的格调,那是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很大关系。
喜看今日中华大地,形势喜人,无山不美,天水不秀,月更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