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崎
时代在变,对美好事物的记忆不变。
农耕老物件,虽不是古董,亦不是艺术品,但承载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在都江堰市奎光塔街道岷江之滨的金农湾,有一位叫曾强的80后年轻人,他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收藏各式各样的农耕老物件。曾强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自己收藏旧农具,不仅仅是怀旧,重要的是追忆农耕文明,为过去的农耕历史留下印记。
走进曾强的农耕老物件文化展示园内,如同进了农产品超市,各式各样的农耕老物件琳琅满目,依次排列,有水车、风车、石磨、米斗、石缸、石臼、水车、风车、摇椅、铡刀、弯弯凳、木花窗、大花床、大花轿、织布机、鸡公车、秦汉马车……上千件农耕时代的老物件,在都江堰市金农湾农耕文化园摆放得满满当当。这些二十个世纪五十六年代以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现在却正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除了这些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生活中的器具也随处可见。石缸、瓷坛、花瓶、猪槽、铜壶、烘笼、烟袋、草鞋机、四方桌、条凳子等不计其数,最多的要数川西农家的猪槽、石磨、碾砣、石缸。猪草有长有短,长的是喂母猪的,短的专供猪仔吃食。石磨有大有小,小的是一人手推,大的则要用牲口或水力拉转。有一副大青石磨,是主人曾强花五千多元从川西高原茂县一个羌寨买回来的。
金农湾农耕老物件博览园的老物件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院内陈列着老式鸡公车、文革收音机、黑白电视机、邮政自行车,以及最初的嘉陵摩托车、70两轮摩托车、手扶式拖拉机、三轮摩托车、桑塔纳小汽车、长安面包车等,无不让每一位过路的市民、游客怦然心动。
辗转于数以千计件藏品间,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几十甚至上百年前的都江堰精华灌区的农耕生活时代。从摆放的老物件来看,涉及了以前川西地区特别是岷江中上游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物件,都是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老物件专委会主任曾强花费一百多万元搜集的藏品。
为什么要费尽力气来收集这些都江堰灌区的农耕器具和生活器具呢?曾强说:“川西平原西北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也是一代代都江堰人的精神家园。但是近年来,这些伴随着自己长大的生产生活工具正在逐渐消失。我搜集这些老物件,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灌区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不要让这些老物件逐渐地消失,几千年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智慧结晶也逐渐淡化。”
他还说,现在农业虽然实行了机械化,看到这些农具被毁坏扔掉太可惜了。这些农具都是祖先发明的,用了几千年,所以自己要收藏它,留给后人看。
农耕文化需要传承,民俗老物件需要抢救性收藏。不到三年,他就收藏各种各类旧农具和生活用具近数千件,建成了一个属于他的,也属于社会的旧农具陈列馆。
据了解,他所收藏的每一件农耕工具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五年来,他白加黑地跑乡村院子,走街串巷,找废品收购站,费尽口舌不算,还得出大价钱人家才肯卖给他。他把收回来的这些农耕老物件当成宝贝,有的被拆散了还要动手整修安装。
曾强还告诉我,在收藏农耕时代这些老物件的路上,他不仅要继续走下去,还要扩大收藏范围,争取办一个农耕老物件展览馆,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过去农民种地的艰辛。
收藏传统农耕文明,用行动记录岁月乡情。“我们不想几十年后都江堰的年轻人,都已经无处了解自己的祖先们当初是如何在圩区生活的” 。
曾强,一个80后的老物件收藏家,用一句话道出了自己的老物件收藏心声。
【人物简介】曾强,1981年4月18日出生于都江堰市奎光塔街道张家湾社区,祖籍汶川县三江乡。系都江堰市金农湾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农湾窖藏酒庄董事长、都江堰增强民俗陈列馆创始人、四川省花木协会会员、都江堰市长征研究会副会长兼老物件专委会主任、都江堰市花木协会副秘书长。
李崎: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院长,《都江堰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