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化文化延续的基因
张红兵
搞文学创作是有规律的,至于写作规律,这个问题纷论不一,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客观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所谓无规律,只是规律还没有被人所认识。因此,兴化文学创作有规律。这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认识:
一,循序渐进搞文学创作,人们习惯于把初学创作的阶段叫做“练笔”。这就像我们锻炼身体那样,运动量要由小到大,才能把身体炼结实。当代作家陈登科,在年轻时的第一篇稿子只有六七十个字,而错别字就有十多个,后来,这篇稿子在报社编辑的热心扶持下发表了。从此,陈登科坚持不断地写作,写出了《活人塘》、《淮河边上的儿女》、《风雷》等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品,成了一代知名作家。
这也告诉我们,从其种意义来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陈登科就是这样的有心人。文学创作,要靠日积月累。
初学创作,不妨写些短文,而后不间断地写下去,不断加大分量。这里最重要的星人“不间断”,如果写一阵,停一阵,就像农民种田,开荒一季,又抛荒几年,那土地永远也肥沃不了。所以,古人在学习方面反对一曝十寒,就是这个道理。
清代郑板桥画得一手好墨竹,有人问他的画竹经验,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三十年来画竹枝……画到生时是熟时。”画了30年,把竹子画得栩栩如生,这才是艺术上的成熟之时。
郑板桥还说画竹有三种境界,先有“眼中之竹”,后有“胸中之竹”,再有“手中之竹”。他的这段话,既是某一幅作品创作过程的总结,又是全部画竹生涯的艺术概括,同样说明了循序渐进在文学创作中的道理。
所以,我们在文学创作时,也要像郑板桥一样,先眼中有所写之物,再有胸中有所写之物,再有手中有所写之物,这不仅是郑板桥画竹三种境界,更是每个文学创作者的三种境界。循序渐进不仅是我们搞好文学创作的规律。更是我们要搞好文学创作的路径。
兴化文化在生长年轮上有着历史延续的基因,兴化文化传统的维系力,势将由新时代价值观念所取代。
2020年8月7日早上8:58于家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