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心散文】
内不欺己
尹玉峰 (北京)
真正的活出自己的人,能够做到内不欺己。什么是内不欺己,就是内心不欺骗自己。尤其是附庸风雅”者,只见你妄自尊大,见不到你的文化人格,你就是鄙陋粗俗者,并且形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总是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智慧。当遇到优秀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愤怒和羞辱。“输"字临头,自尊脆弱不堪,恐怕失去持久的关注与赞美。而比尔盖茨说过“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心理学中有一个防卫效应,防卫效应与生俱来,比如婴儿临世的第一声啼哭,普遍解释为呼吸的需要。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为是婴儿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安全环境在出生的过程中被破坏了,他一下子还不能适应自己出生以后的新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他的安全感没有了,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会啼哭。
到了成长过程,这种自我保护意识有增无减,每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有缺点需要指正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不是这样的”。这种反应其实就是在维护他们自己的自尊。这种维护,到了成年,还会变得更加顽固。人生打拼,有输有赢。但在输了的时候,许多人本能的反应就是为自己辩解,心里沮丧,口不认输。
冯梦龙在《笑府》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自称下棋很有名。一天和人家下棋,却一连输了三局。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下了几盘棋?那人答道:“三盘。” 又问:“谁胜谁负?”答:“第一盘我没有赢,第二盘他没有输,第三盘我要和,他又不肯。”
鸭肉飘香嘴板硬啊,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永远让他无法面对最为真实的自己,不敢看到内在不足、胆怯、怯弱的自己,更不能真正面对输棋的现实。甚至还会心理变异,一边对他人使坏,一边把自己的牛皮吹得震天价响。
吹牛皮者遮红日,大地闻悲泣。暮云风卷裹危言,醒世编钟轰响正当前。偏安一枕应惊顾,却是心旁骛。远山藏虎笑黔驴,任尔三招两式自欢娱。(尹玉峰 《虞美人• 醒世编钟》)
美国的管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阿吉里斯曾经说过,习惯性防卫其实是害怕暴露我们内心无知与错误。所以在别人与我们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急忙跳出来进行解释。习惯性防卫其实是我们成长进步最大的阻拦,他让我们缺少对真知的探索,更缺乏对事实真相的认同。
实则,真正活出你自己的人,首先敢于抛下自己的面子,检讨输棋的原因,内圣而外王。“内圣外王"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者,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者,强调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天地物我平等,相协相佐。庄子固然贫困,靠编草鞋过日,向监河侯借过米……但是有风骨。按理,他为了解决无米之炊,应当像主张"劳心者治人"的酸腐文人孔老夫子困于陈蔡一样,苟且就食,而在鲁哀公国宴上才讲究“肉不正不食”口是心非的排场。庄子没有这样做,就是为了彰显文人的风骨,内不欺己。
孔子“劳心者治人"那一套,麻醉人心不浅,如果全世界人都选择劳心,欺骗性地都把自己固化在“尊”的位置上来运用社会发展,而不追寻劳力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要不了多久人类社会的灾难就会大难临头,因为劳心代表不了劳动力也取代不了社会生产力。
梁武帝萧衍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他皇帝做得太好或者太坏,而是因为这个人很经典,谙熟琴、棋、书、画、诗、歌、舞、酒、花、茶。毛主席对他好的一面曾赞扬道:“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
梁武帝论棋道:君子以之游神,先达之以安思,尽有戏之要道,穷情理之奥秘。说的是:下棋的人要心领神会下棋的境界,要做到安静修身, 要做好小心谨慎,领悟人生奥秘,正确把握事物变化的哲学。
哲学是用来提高自己和别人坐而论道比高下的。然而,现实生存依旧是丛林法则。在生存战场上,明知要输了,还会在乎规则吗?举目是输则求变。
如何求变?《孙子兵法》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一举歼灭。
人生如棋,棋子越下越少,人生越来越短。如果落错了棋子,自然要耗心耗力应付里应外合的混乱局势,并眼见着棋子一个个地离局而去。那么,赢,固然漂亮圆满;输,也要落子无悔了。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读心散文丨内不欺己丨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发布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