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寻访定林寺,银杏树下话刘勰
说起刘勰,印象只是在上学时知道他写了一部传世之作《文心雕龙》,当时很喜欢这个精致的名字,于是对刘勰就有了记忆。

《文心雕龙》四个字本身就是描写写作态度的问题,意思是写作要用心,要像雕刻龙纹一样精细。正所谓工匠精神嘛!古时候给皇家做工的工匠,无论是雕刻还是做砖瓦,都会在作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做工不出差错则罢了;出了一丢丢问题,便吃不了兜着走了。因此,工匠们做这些活计,那可真是一丝不苟的,不然,为此丧命都有可能。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浮来山定林寺——这个《文心雕龙》横空出世的地方,寻访一下,刘勰是在怎样的一个地方写出这样一部传世之作的。
车子停放好,听说再走几步就到了。我便向寺的方向远远望去,看到一个小小的院落,寺门也自然是好小,与其说是一个寺院,不如说是一户人家。不禁心生感慨:这大名鼎鼎的定林寺,原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寺院。

顺着窄窄的石阶走上去,还没等进到院子里,就看到这棵将近4000年树龄的银杏树了,顿觉震撼。此树有25米之高,16米之宽,总觉得不像真的树,因为真的没有这么高这么宽的,像是好几棵树捆绑在一起。此时,顿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这句话的深意。果然正如我们从百度图片里看到的那样,高大无比,亭亭如盖。

大的银杏,我也见过不少,令人称道的是庐山黄龙寺的银杏,据说是晋代所植;北京西郊大觉寺的银杏据传是辽代所种。而眼前定林寺的这棵银杏树,据说是我国银杏树最古老的一株,被称为“天下银杏第一树”。
这么完好地保留至今,想来一定是饱经沧桑、历尽艰辛了。据说这株银杏树百多年前曾遭过一场大的火灾,烧焦的伤痕今犹可见。幸存的树干又以旺盛的生命力复苏成长,直到现在,仍年年阳春开花,金秋结果。
在往前走,是一个二进小院,依然是很狭小。进来便看到了校经楼,这便是刘勰校经的地方了。大家都知道刘勰这辈子两次进定林寺,两次校经,第一次是因家境贫困,无奈寺院求学,第二次是因为不懂为官之道,无奈奉旨校经。

刘勰早年也不是和尚,他为什么会自愿做校经这个又繁琐又辛苦的差使呢?!而且这一校就是十几年。刘勰于《序志》篇中写到:“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按照儒家思想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信奉者自是应有这样的远大抱负。而刘勰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他要出仕为官,比起那些豪门士族来就显得特别困难了。在隋炀帝时期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官吏选拔基本上是世袭与推荐这两种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门第之见尤甚。以刘勰的贫寒庶族身份,要想出仕为官而立德、立功、立言惟有发愤著书一途了。
于是,家庭贫寒又想读书的刘勰一进定林寺。刘勰投依僧祜,协助寺院搜集佛典,校定经藏,有十余年之久,受到过严格训练,《梁书》本传就说:“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身在佛门让刘勰也不必为生计奔波,佛门清净的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的坚定意志加之刘勰自幼笃志好学,这就让刘勰具备了写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论著作的客观条件和学术素养。

十年磨一剑,十几年的校经生涯终于促成刘勰写出了传世巨作《文心雕龙》。
刘勰正是靠这一部巨作,经过自己的努力见到了沈约,并把自己的这部巨作交给了他,才得以入仕途。但官场中人的等级尊卑与趋炎附势也让职位不是十分受尊崇的刘勰多有不平怨怼之情,他终于明白了,他费尽心思进入的仕途,仅仅靠才华是站不住脚的。
晚年,梁武帝酷爱佛经,刘勰官微,且文学素养精良,又曾在定林寺校经十年,因而命刘勰入定林寺与僧人撰经。
离开宦海,再回定林寺。刘勰认真回顾了他的一生,崇尚仕途,自幼好学,进入仕途,而又坎坷沉浮,几十年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离他的理想:“擒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相去甚远,对素怀大志、以做圣贤为宏愿的若刘勰这样“贵器用而兼文采”的梓才之士来说,他的仕途是很失意的。于《程器》篇中刘勰写的:“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何尝不是他的亲身体会呢?

最后,在对仕途的失落中刘勰黯然选择了出家的道路,正式皈依佛门,取法名为慧地。
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大约在梁普通元、二年(公元520或521年)辞世。
一代文星陨落了……
然而,虽历经1500年之久,其著作《文心雕龙》却仍然是闪耀在中国文苑历史星空中几颗最璀璨夺目星星中的一颗!
刘勰因这部著作的传世使其文学思想泽被后世成就不朽。
眼前这个小小的定林寺,因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居而名扬海内外。
忽然,我觉得我认识了这棵树,这棵天下银杏第一树,不正是莲心不染的刘勰之化身吗?它不招虫儿,不生虫儿,有着金刚不坏之身,以浩然正气,存在人间几千年。
这不是刘勰是谁?!

(说明:小文写于2019年7月7日,这么个小文,几易其稿,都不甚满意,今又改之,觉得比较符合我的心意了,遂发表。愿关心我的人批评指正。选择的配乐,曲名一夜心清净,以敬畏之心缅怀一代文星。)

作者简介
道荷海燕,本名贺海燕,酷爱荷花,认为荷亦有道,因名道荷海燕。
在职政工师、中医健康管理师,医院管理人员。
自幼爱好读书写作,爱国学,爱书画,爱古琴,爱旗袍,喜欢原生态本真的生活。
崇尚写作不为发表,只愿寻到知音一起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