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刘兰萍的艺术风采
文/史会生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刘兰萍,庄重大气,内敛沉稳,身材秀颀;她嗓音圆润,行腔流畅,韵味悠长;加之肯吃苦,善钻研,历经沧桑,积累了扎实的舞台经验。凭借着雄厚的内在和外在实力,几十年来,曾饰演过《谢瑶环》、《法门寺》、《游西湖》、《血手印》、《白蛇传》、《江姐》、《沙家浜》、《杜鹃山》、《龙江颂》等数十本故典剧和现代剧中的主人公,其舞台形象已深深扎根于西府广大戏迷朋友的脑海之中,久久难以泯灭。至今,西府的广大群众提起她昔日扮演的角色仍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好些戏迷朋友遗憾地说:”好多年没有看刘兰萍老师的戏了,就连她的声音也很难听到了,不知她人现在那里?身体怎么样。” 每当听到这亲切如故的声音,颇为震憾。笔者为弥补众多热心观众的遗憾,拙笔淡墨追溯刘兰萍老师昔日的艺术风釆,以此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刘兰萍老师生于1947年,宝鸡县阳平镇人。她自幼活泼可爱,喜欢唱歌跳舞,长辈们都很呵护她,同伴们更乐意和她一起玩耍。一九五七年三月,她随母亲回周至县的舅舅家探亲,恰逢扶风县人民剧团在周至县的哑柏镇演出,剧团里的一位演员发现小兰萍聪明伶俐,就问她愿意不愿意学戏,她毫无思索地说:“我愿意。”回家后便软磨硬缠着母亲要去当演员。无奈间,母亲只好免強答应。随后,不到十岁的小兰萍就进入了扶风县人民剧团。1958年在陕西省红旗戏校学习,1961年毕业后回原单位。几十年来,她爱戏入骨,迷戏如痴,每每为演好剧中人物吃尽了苦头,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只要演出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她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七十年代初,扶风县人民剧团在该县的人民礼堂,公演新排的大型现代剧《龙江颂》,刘兰萍在此剧中扮演主人公江水英。当时,她身怀有孕,但因剧情需要,在表现江水英带领群众抗洪抢险、舍已救人的情景时,要求江水英必需从三米高的平台上跳入洪流之中,抢救溺水者。这一高难度的技巧,对于一位女演员来说实至不易,更何况她本人又在妊娠期。演出前剧团领导和导演决定让她放弃这一具有高风险的动作。她却毫不犹豫地说:“如果这样的话,那就会影响整个剧情的发展。我不能因我个人的特殊情况而不顾大局。”她接着又说:“请领导放心,我知道应该怎么做。”此时,台上扮演群众的演员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心拧成一团。然而,刘兰萍的恼海里此刻却全然顾不上了自己,心里只有江水英跳水救人的壮举。瞬间,她亳无畏惧地一个箭步冲上高高的平台之上,一跃而起跳入洪流之中,拼命地救出了溺水者……
当舞台上的大幕伴随着音乐声缓缓落下时,大家这才发现她浑身的汗水已湿透了戏衣,人已经完全直不起了腰。见此情景,便连夜把她送进了县人民医院,经医生诊断后确诊,身体无有大碍,但还需住院观察。这时,大伙儿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在那个信息闭塞,群众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里,老百姓期盼精神食粮的需求近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特别是农村群众奢望看一场文艺演出是很难实现的。如有幸遇到专业剧团特别是著名演员的演出,甭提心里有多么的滋润。
刘兰萍正是老百姓最喜爱最欣赏的好演员,只要有她的演出,戏迷朋友有远没近的打听着去看。也正因为有老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刘兰萍矢志不移,赤心不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坎坷和困扰,她只有一门心思倾全力为老百姓演好戏。
话虽如此,但她必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特别是小女子正在哺乳期,一时也离不得母亲,她只有一边下乡为群众演出一边照料着孩子。有时她本人在前台演出,后台就有同事帮她看管孩子。数九寒天在偏远的山区演出找不到开水,她只好将老乡煮过面条剩下的面汤,灌进暖壶为孩子取暖;大女儿在家生病时因演出场次频繁无暇顾及,只好等到演出的空间往返几十里回家看望孩子,由于一路奔波脚上磨出了豆大的血泡疼痛难忍。年幼的孩子看到母亲肿胀的双脚难过地说:“妈妈该歇歇呀,您不要身体了。”听到孩子埋怨的声音,她的眼睛里一下子溢满了泪水,瞬间扑下身子搂着孩子颤巍巍地说:妈妈是剧团里不可缺少的演职人员,有那么多观众在等着要看妈妈的演出,妈妈怎么能歇得下。”年幼的孩子用凝视的目光十分为难地向妈妈点了点头。此时,人们不仅要问刘兰萍是爱戏曲事业多些呢,还是爱自己的孩子多些呢。其实在她的心里两者都是她的命,难舍难分呀!面对如此无情的现实,她只有強忍着泪水和痛苦,扛起家庭和事业的两付重担,砥砺前行,数十年如一日。
一个演员要想有所大的作为,除自身潜在的优越条件外,骨子里还须蕴藏着能吃苦善钻研的精神能量; 以及扎实的基本业务素质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也只有这样,所涉足的艺术之路才有可能走得久远。否则,将功亏于篑,含惋惜意。刘兰萍老师就是沿着条曲折蜿蜒的道路而摔打出來的。
一九七四年的仲夏,扶风县人民剧团导演雷艺强,正筹划排导大型革命现代剧《杜鹃山》。此剧主要描写一九二八年在湘赣边界,一支由雷刚队长率领的农民武装,为发展壮大自身力量,几经曲折,浴血交战,危难之时在党代表柯湘的帮助下,终打败白匪和地主武装,一路奔向井冈山的动人事迹。当年在《杜鹃山》一剧中饰演党代表柯湘的刘兰萍老师,每每回忆起昔日《杜鹃山》一剧的创作和排练过程,她满怀深情,意犹未尽。那个时侯,她为了塑造好党代表柯湘这一角色,忍痛颠覆了自己早已成熟的表演风格,为此而饱受煎熬。因为《杜鹃山》一剧中的党代表柯湘,是集繁重的念白、成套的唱段、多样的舞蹈和开打动作于一身的英雄人物,要想塑造好这一角色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她只有狠下一条心,放弃一切私心杂念,甘当小学生,从头学起,从最基础的做起,全身心的把自己投入到剧组的排练之中。那段日子,她除了与大家一同排练之外,只要是有空闲就把导演要求的每个动作、每个唱腔、每段念白以及每个音符都要仔细推敲,认真揣摩,反复练习,精一求精。三个多月下来,人瘦了一圈。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杜鹃山》一剧最终以生动的情节、韵味浓郁的唱腔以及朗朗上口的台词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刘兰萍老师所饰演的党代表柯湘,以雍容大气,表演清新细腻,晿腔声情并茂在观众中引起強烈的共鸣。特别是“家住安源”和“乱云飞”主要唱段为一代人所记忆。戏迷朋友还风趣地说:“刘兰萍老师扮演的柯湘就是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党代表形象,党代表也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随着大文化的引领发展,戏剧行业的改革也已进入了关建时期。就专业文艺团体而言,必须在变化中适应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准确的定位和支撑点,总之,务必要做到既承上启下,取其精华;又要博采众长,強化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新时期广大观众的需求。面对挑战,唯一的选择就是积极应对。九十年代末,刘兰萍不失时机的去省城拜师学艺,她以一颗赤诚之心感动了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兰鱼老师,马老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放下手头的日常事务,亲手给她传授《游西湖》中李慧娘的表演技能。《游西湖》一剧是马蓝鱼老师五十年代进京汇演的代表作,当时该剧曾轰动京城,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及老一辈中央领导接见了马蓝鱼老师,对其表演给于高度肯定。所以,刘兰萍老师暗下决心,一定要学成这部经典剧目。在省戏校的排练厅,马老师一丝不苟的为她指导,她刻苦认真地学习,特别是排练“杀生”这场戏时,她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头。为掌握“吹火”这一魔术般的技巧,她嘴练肿了,头发烤焦了,肚子里不知吃了多少松香末,呕吐了多少次,已记不清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一段科学的強化训练,她所学到的一系列技巧动作有了新的突破。此剧经过长期的打磨和排练,公演时台下的观众掌声如潮,赞叹不绝,而且还得到了省、市戏剧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表演艺术家仁哲中老师,观看演出后提词“西府之花”予以肯定;马蓝鱼老师绘《牧丹图》相赠以示鼓励;陕西省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明珠老师专程上台向她祝贺,并希望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塑造出更多更好的角色,服务于三秦父老。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二〇一三年的八月某日上午,宝鸡日报社一位记者在西凤酒店大舞台上遇到了刘兰萍老师,记者问:“刘老师,您不是已退休了吗,这是?”她微笑着对记者说:给市人民剧团青年演员排戏呢。是的,我已退休了;我一生从事文艺工作,骨子里所蕴含的文艺情结是难以割舍的;我虽然不能上台了,但每当看到自己亲手裁培的后起之秀一个个挑起大梁,并活跃在省电视台“秦之声的大舞台上,我倍感自毫,并终生无憾。”
纵观刘兰萍老师的艺术生涯,既辉煌灿烂,又坎坷艰辛。但她自始至终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以担风抗雨般的毅力实现了她追求多年的理想和目标。为此,作者以敬佩之情草书拙词浅句,以表达作者和广大戏迷朋友对刘兰萍老师的美好祝愿:
豆蔻年华神彩飞,投身梨园逾古稀。
周原沃土一枝秀,艺坛芳花常香溢。
三秦春晚展才艺,众家明星齐荟萃。
不卑不亢走上台,庄重大气西府女。
开口一声惊四座,柔情婉音润美玉。
样板戏中饰领军,塑造人物留真迹。
诱敌深入“阿庆嫂,出奇不意擒残敌。
大旱援外“江水英”,开山凿岭引小溪。
“柯湘”登上杜鹃山,率领农会举党旗。
“向阳川”里女书记,同甘共苦策群力。
“江姐”坚贞守气节,千里冰雪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先烈事迹惊天地,几代百姓受激励。
饰演英雄融角色,情满一身有做为。
安逸生活不愿享,投身园丁育蓓蕾。
桃李满园遍西北,十载心血果累累。
年已古稀身有疾,尊师敬老力所及。
每每隆冬谢恩师,茅屋寒舍笑声溢。
(注:西府的戏迷朋友,刘兰萍老师现与小女居住西安,生活安逸。)

作者简介:史会生,网名苍松,扶风法门人。退休前在县广电局和广电网络公司工作。在岗期间,所撰写的电视论谈节目《老邓的困惑》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百县电视新闻节目大赛获得一等奖;所撰写的电视散文《周原春蚕》被宝鸡电视台采播,其文字稿连载于宝鸡日报。并先后在行业新闻稿件评选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