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儿女亲家
苦难,是让人放弃对旧的制度认识,用时间来积累,最终产生“澄洗虚滥”,磨炼出一条对新的制度热想。后魏怀帝萧隆演即位后,遇到的头等大事便是国力改革。
摄政,萧石是怀帝的父亲,提出全面改革的思想。
“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效法尧舜,简明法制。”他说。
札子:当时大臣用以向皇帝进言议事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于发指示的,如中书省或尚书省所发指令,凡不用正式诏命的,也称为札子,或称“堂帖”。
怀帝二年三月。
萧石认为: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萧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后魏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儿子怀帝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
怀帝采纳父亲的相关主张。
随后。
萧石为指导改革的实施,设立制置治粟内史府,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发运法;九月,立常平新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清晨。
治粟内史府。
治粟内史府有属官六人,左排有太仓、均输、平准三令;右排有都内、籍田、铁市。后魏时期公服,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这个时期的后魏文官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基本特点:交领、右衽、系带。基本形制: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帽子,戴笼冠。
“制定二法和颁布了农田水利条约。”萧石上首跽坐对下首跽坐的两排属官说,“这三年来的成绩颇丰,都是大家的努力。”
“辛苦是辛苦了一点,后我们又吸收了一些有志改革之士。”均输回。
“嗯。”
“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改革的途径,是扩大购买。之前,供应京城的物资需要和东南六路供应,严重脱节。现在,改革死板的实物征敛制度,根据年景收成变化,折钱与购买相结合,依靠市场,舍远求近,通过购买获得上供的物资。”
“各仓上,向民户提供了借贷方式。”太仓说。
“……。”
改革的春风在初期是欣欣向荣。发运法是系仿弘羊、周晏之法上而加以变通。漕运是通过水路交通,将南方的粮食运至汴京,当时漕运废弛阻塞,造成北方粮食困难,缺粮上百万石,饥荒四伏,粮价暴涨。均输,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由南方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船工由经调为雇募。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他沿用过去裴耀的办法,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为此又在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漕运改革后,比过去用南方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项旷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艰辛的劳役。南方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汴京,每年运量达一百一十万石,解决了粮荒还有所储备。
当第一船粮到达汴京时,萧石欣喜万分,专门组织乐队到汴桥迎接。

此外,常平新法之前,后魏存在着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等救济形式。这些形式都为之后的常平新法提供了借贷方面的借鉴。义仓、广惠仓、惠民仓提供无息贷款,但效果不佳。常平仓主要也是无息贷款,但有息贷款的形式在部分地区实行。改革前,有些地方已经出现过政府运用有息贷款的方式,救济百姓,防止兼并之家高利贷盘剥和扩大政府收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以说,常平新法的制定是受之前地方实践启发,针对常平制度的不足,并增加新的目的而进行的经济改革。
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十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十五贯,末等户一贯。当年借款随夏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二分,实际有重达三四分的。
“农田水利条约,主要内容是:①凡能提出有关土地耕种方法和某处有应兴建、恢复和扩建农田水利的人,核实后受奖,其建议交付州县实施;②各县应上报境内荒田顷亩的地点和开垦方法;③各县应上报境内应修浚的河流、应修建和扩建的灌溉工程,并作出预算及施工安排;④涉及几个州县范围的,各县都要提出意见,报送主管官吏。”
“⑤各县应修的堤防,应开挖的排水沟,要提出计划、预算和施工办法,报请上级复查,然后执行;⑥有关人员不得向百姓索贿;⑦根据州县的报告,委派主管官吏和各路提刑或转运使协商,复查核实后,由州县施工;⑧关系到几个州的大工程要经治粟内史府批准。”
“⑨工程太多的县,县官因不能胜任的要调动工作,事务太繁重的可增加辅助官吏;⑩私人垦田或兴修水利,经费过多时,可向官府贷款,或劝谕富裕农户借贷;凡出力出资兴办水利的,按功利大小给予奖励和录用;不按规定开修的,官吏要督察并罚款;各县官吏兴修水利见成效者,按功劳大小升赏,临时委派的人员亦比照给予奖励。这些规定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制订的,在实行过程中又有所补充。”


慈德宫。
位于宫城内之北。
后魏汴京城,有宫城、京城和郭城三重城墙。宫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约 6400米,东西宽约5000米,宫城位于中部偏北,地势较高,东北隅因有太仓和东宫,京城的南、西两面各开四门,东面三门,北面二门,共13座城门。城墙外有护城河。
慈德宫位于后魏宫城主要建筑轴线上。怀帝时期,慈德宫是“向章太后”宫殿,惠帝那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章太后命端王萧石之子萧隆演来继承惠帝为嗣,举行冠礼,同月立他为帝,然后向章太后移居慈德宫。
“我为演儿在朝中大臣中名选一个品德端正,容貌出众的女子。”
“额,呵呵。”萧石跽坐向章太后面前,这时发出笑声。
“内侍杨宗在我面前常夸耀汴都府尹王藻家,有一女倾城之貌。”
“王藻家?”
“是。天资颖悟,还会制衣。”

汴都府尹王藻家的女儿的确品德端正,容貌出众,她每制一衣,款式新颖,装扮起来胜似天仙,不但府中人喜欢,就连京城内外也竞相仿效。这桩儿子的婚事,就在向章太后的指婚下,萧石同意了。
《后魏律》民间嫁娶要行六礼,所谓“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大婚与民间嫁娶不同,皇帝大婚不需要问名、纳吉和请期,一般是谴使奉迎,所以皇帝大婚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纳采和纳征。没几日,向章太后下诏众臣商议纳后的礼仪。下午,内侍杨宗去慈德宫给向章太后递上女方的生辰八字。
“生辰是?”萧石问。
“庚申年十一月一日丑时。”向章太后回。
“演儿,是于丁丑年五月十四日午时。”萧石说。
“午时?”
“呵。”
“二人的“八字”相合。”
京城的主要干道是自宫城正门阊阖门向南直达京城正门宣阳门的铜驼街,铜驼街,街宽40米,两侧布置官署、寺庙等重要建筑物,如治粟内史府、枢密府、 太庙、 太社等。永宁寺在街北端西侧。京城道路平直宽阔,各门之间均有道路直通。贯通的街道宽30米,不贯通的街道宽20米,城门处街道有三条路,可以九车并行。京城外有外郭城,东西20里,南北15里,划分成310个里。里为正方形,边长一里(300步),周设围墙,每面开一个门,内为十字街。商市在外郭城的东、西、南部里坊密集之处。“大市”在西部,周围八里;“小市”在东部。南部的“四通市”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场所,设有“四夷馆”供外宾居住。长期居住的还可以在四夷里内划给住宅和园林。
在纳采的前一天,皇室要派谴专人出京城祭告郊、社、太庙,而大婚正、副使则在丹墀东等待,在名赞官的主持下,使臣行三跪九拜之礼,然后走上台阶,立于陛上。再由宣制官宣制。
“兹选汴都府尹王藻家之女为皇后。”

使臣再跪。
宣制后,大学士入内,才正式受命正使,正、副使则在仪仗与卫士导引下,出京城正门(宣阳门),向章太后派少府为正使及宗正为副使为皇帝纳采。使者带着锦帛、大雁、玉壁和良马四匹等礼品,去往女方家。女方家父亲要着朝服在门外道路的右边跪迎,使臣方进入纳采,女方家父及女方族中子弟要跪受,礼毕后,女方家父要跪送使节出府。在大婚前,皇后的妆奁抬进京城的同时,也就等于告知了奉迎的时间,即在妆奁抬进的次日。皇帝大婚前一天,要再次谴官祭告,当天,皇帝要亲自去式乾殿“阅册、宝”(册封凭证),按立后仪册立,使臣随册、宝从京城宣阳门东侧廊庑正中左顺门出前去册封,皇帝本人则起驾回宫。
……。

次日。
皇后从铜驼街西“汴京府尹”家门口升驾(凤驾:凤形而饰以翠羽),仪仗大队前行,正副使随,仪仗女、司礼监官拥导,百官身着朝服于京城宣阳门外迎,候凤驾入,乃退。皇后到宣阳门外,鸣钟鼓。
式乾殿,皇帝举行大朝的宫城正殿,东殿、 西殿则是皇帝听政决策、 宴飨群臣、 讲经论学等活动的场所。
皇帝戴冠于式乾殿阶迎,揖皇后入殿。
次日早。
慈德宫。
皇帝与皇后皆礼服,向上首在慈德宫跽坐的向章太后拜四拜。
三日早。
端王府。
皇帝着冕服,皇后着礼服,向在中堂跽坐的父母行八拜。
是日,皇帝升式乾殿,颁昭如常仪;是日早,皇帝着衮服与冕升华盖殿,宗王行八拜,百官五拜,百官进表,行庆贺礼。
是日。
慈德宫。
向章太后与皇后各礼服升座,宗王入,八拜出。
五日。
行馈礼。
尚膳监具,皇后旨向章太后前,行四拜。膳食以膳授皇后,皇后捧膳进于向章太后,复位,四拜,退立于西南。
至此。
皇帝大婚完毕。

怀帝二年三月,萧石为指导改革的实施,设立制置治粟内史府,统筹财政。开始进行改革。九月,颁行“立常平新法”。次年二月,御史周琦上疏朝廷反对立常平新法,认为立常平新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麦粟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麦粟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汴都府尹王藻看过周琦的奏疏,一度动摇了对改革的决心,他对好友说:“周琦身为御史,遍访地方,虽在外,真忠诚,不忘朝廷。治粟内史府改革,谓可以利民,今乃凡春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令纳利二千。为之害民。”
后来王藻也上疏。
对立常平新法提出了反对意见。
但现在,时不同以往,王藻认为自己与萧石也成做了儿女亲家,当了国丈?
自后晋始汴京城就开始确立一宫室制度,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对后魏影响深远。北宫有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德阳殿,居全宫西侧,台基高二丈,东西近百米,其它建筑还有崇德殿、宣明殿、含德殿、章德殿以及芳林园、濯龙园等。北宫与南宫之间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萧石要兴建宫城,重点放在北宫,拆德阳殿,起建康殿,即宫城位于全城中轴线北端“居中建极”。居中建极的宫城上应北极星,这是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的表现。因听说了这事,王藻心焦不安。
夜晚。
经过反复思量后,他坐轿进宫。
前往向章太后处。
以此同时,治粟内史府对北宫的兴建,在展开讨论。
“在同一向建筑轴线上,三座主殿基均为二层,东西向长方形。”都内对要建的三座主殿基情况说,“居中为中心建康殿基、 东西两侧分别为建康东殿基和建康西殿基。建成后,中心殿基东西宽四十九步,南北进深约二十一步,基高二步;两侧东西殿,东西宽八十步,南北进深约五十八步,基高与中心殿基同等。三座殿基间距 十三步。”
“所用夯土?”太仓问。
“哦,”都内回,“早期宫殿基为红褐色土夯筑, 质地比较纯净,现在改用黄褐色土夯筑。”
“这种土质地一般,”太仓管国家总粮,对粮仓建筑地下夯土十分了解地说,“台基夯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红褐色夯土, 质地比较纯净,夯窝为圆形平底,夯层较薄;中期为黄褐色夯土,质地一般,夯窝为不规则形圜底,夯层较厚。”
都内想了想。
“大人的意思是?”
“用内含白灰渣粒。”
“灰褐色的夯土?”
该夯土叠压打破了早期、中期夯土。
夯土为灰褐色, 内含白灰渣粒夯窝椭圆形, 直径 5~10 厘米; 夯层厚 13~15厘米。晚期夯土个别地段也厚达 7米, 其底部铺垫有一层具有典型后魏时期特征的黑磨光面瓦件残片, 夯土内也包含有后魏时期瓦片。日后,后魏续建的宫殿台基夯土,均位于晚期夯土中。
慈德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