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先生的《电影三字经》已被授予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广电总局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他早在1987年全国电影创作会议上提出的:”电影创作应该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三性统一论”先在全国电影会议上被列为中国电影创作指导思想,引导文艺创作走进新时代。
二十二
1、迎接天边飘动的红绸缎 拥抱金声玉振的电影春天
电影三字经
作者:柳城
一
曰电影 问其名 凡大名 皆不名
曰电影 观其形 丝万缕 贵于青
作电影 有何悟 亦有路 亦无路
思电影 几回醉 杂陈酿 个中味
二
曰电影 梦非梦 凡做艺 真至诚
舞之起 由情动 跃成仞 飞成虹
音之起 由心生 兴则歌 愤则鸣
三
曰剧作 戏之本 良与莠 定乾坤
遂创作 靠生活 愈之好 要技巧
讲故事 要单纯 牵得广 涉得深
写人物 一棵树 枝叶繁 根须固
设情节 一条河 九曲翻 十八湾
立结构 如安家 园中水 庭前花
写命运 一盘棋 走河东 看河西
塑性格 莫凝止 此一时 彼一时
找题材 寻红豆 最先解 相思扣
去陈言 莫授受 文载道 要渗透
凡交待 皆婉转 张家长 李家短
要破题 好画面 北天雪 南天雁
事忌繁 场忌散 抱戏核 沥戏胆
人忌杂 话忌多 弄粉墨 看动作
好细节 一瞬间 一流传 一百年
要独创 博众长 出经典 靠勤勉
先画熟 后写生 少可偏 老自中
着此文 非彼文 时三分 叩人心
时六分 起波澜 凡九分 出看点
曰编辑 吾之友 投木李 报琼玖
曰编辑 吾之师 识罗敷 辨东施
曰编辑 最当敬 食之黍 付之乳
四
文未竣 即投拍 断其脉 呈病态
户枢蠹 天难助 败俱损 痛自饮
文若定 去东篱 炭煮茗 议军机
黄金屋 建几许 颜如玉 谁家女
何以愁 何以欢 几时晴 几时雨
筹秣薪 莫忘针 三军齐 弃滥竽
戏入心 情才真 食无味 夜难寐
五
曰拍戏 琢美玉 攀荆山 求和璧
烧三日 望幽谷 雕若拙 归于朴
悲一时 歌一曲 悯一生 一出戏
喜亦是 忧亦是 清亦是 浊亦是
场场戏 皆全局 个个人 皆相系
丝丝扣 情之带 千千结 欲之债
编导剪 分三度 摄录美 为一体
声光色 应有情 动静间 当着意
苦思时 夜秉烛 勤耕时 中天日
十分力 一成戏 九分力 前功弃
劳其身 乃匠人 报先知 方为诗
一求实 二求真 三求美 四求新
最难求 寓之乐 深之浅 厚之薄
或叙事 或言情 或呐喊 或鼓动
或现代 或传统 或大众 或小众
黄金律 不可变 拍佳片 要好看
讲风格 求一统 思无邪 始至终
讲风格 尽异同 池水清 出芙蓉
曰音律 似戏魂 鱼止游 听瑟琴
吟九皋 咏吾人 诉七罪 叹我心
来无影 去无痕 逢圆月 闻余音
曰技术 靠贤能 不惜力 务求精
技与艺 同根生 技不达 艺凋零
六
抢进度 如削履 压周期 必伤体
人赶戏 才思闭 戏催人 出戏魂
七
曰表演 装得像 演得好 不重样
演戏者 非演戏 戏有他 他有你
两个人 一块泥 你捏他 他捏你
捏出骨 揉出筋 苍穹下 又一人
好演员 当天才 始于怀 成于台
怀才者 自不名 临台者 自无形
生活厚 技巧精 修养够 为大成
八
文之道 人之道 艺之道 神之道
文之法 天之法 艺之法 无定法
九
人一世 事若成 须淡利 须忘名
唯赤爱 唯忠诚 靠投入 靠激情
轻宠辱 耐枯荣 漫漫路 踽踽行
薪不尽 火不止 为者成 行者至
凡妙文 本天成 凡妙手 十年功
上图欧阳忠石题字,下图苏士澍录入经文
下图:苏士澍录入电影三字经(局部)
2、作者心声
诗以致用
作者:柳城
吾素喜诗,尤喜其致用之道。多年前欲以此破解电影百里方圆之奥旨,并选简洁之三字经起势,然执毫而气竭,大难于蜀道,文终未成。窃察先人已锁此文体之门,令后人建构无章,下笔无从。或文或白,语调不协;或艰或易,词句难恰。风雅颂无措,赋比兴难容。后又觉先人已设数机阱,一旦滑落,诗文即为快板,索然寡味。此前后颠簸五年,朝思至暮,无寐待明,终未得一字,唯白发丛生。直至十七年前,某风雨日,厅堂熙熙攘攘,众口激辩某名士起落之无常,喧声连连,此起彼伏。而吾猝然双耳失聪,时天地寂然,眼前渐显“曰电影 问其名 凡大名 皆不名”十二字,即“名”之大小常变,显隐无序,终应以“不名”为归。犹如一道电闪,后颈酥麻,思界顿开,真乃“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即对先人遥拜,千谢冥冥中予吾作此经诗之密钥,曰:欲遁我形,先入吾道,且远且近,道即在心。尔后,即以此为导,尊“诗以致用”,遂成全篇,共九百字。
“诗以致用”,实为诗旨之要,为中外历代诗者所重,追溯西土,仅以莎士比亚计已四百余年,如从我《诗经》算起,已三千多年。吾今倡之,界面虽窄,只电影一隅,但确道即在心,有感而发之。
吾一生于电影纠缠,浪荡天南地北,山高水深,路途曲折,操七行八作,文武不昭,终了了一世。唯经得多,受得多,听得多,看得多,享过本不该享之荣,亦受过本不该受之辱,以诗记之,惟表“电影即人”与“电影如诗”前后八字之顿悟,前言电影之心,后论电影之身;前寻电影之神,后描电影之形。一言蔽之,无此八字,电影并无。
年来,常觉九百字虽已尽意,尚未尽情,后又或诗或文,共赋七十有六,短则四句,多则百十,借以再解主文,以诗达意,并期“诗以致用”。今观俊采星驰,明贤云聚,忆起十七年前风雨日之“曰电影 问其名 凡大名 皆不名”十二字,又诗曰:
呱呱坠地已有名,此名随你走一生。
犹如汪洋一粒粟,无怨无悔任飘零。
一朝小名成大名,翔云驾雾似龙腾。
莫忘老家门前树,风中雨中泥土中。
丁酉桂月
3、尹玉峰读感
天风吹籁的电影三字经旷怀幽谷
尹玉峰
山川难载,岁月难擎;百年电影所表现的纵向时间,可以是眼前的公元21世纪,也可以是遥远的公元前21世纪。于是遥远的春天更加遥远!那派心不受形役的舒畅和洒脱,连铜都被染绿了的春天;树,走进了血管,就让柳丝做柳城先生的胡须吧,大把大把地交付给春风吹拂!理想临窗,天浪苍苍,壮阔波澜。寻河伯水图,大禹泥裳,世界川江;汹涌澎湃,地球横穿。哀泣大地,起伏胸膛,盖世奇功,伟业宏图展。仰烟波驻眼帘,述理想换得电影美梦圆。
电影里有一组组永生不灭的形象啊,用前额抵住俗流,抵住死亡;当俗流和死亡还没来得及降临,另一组组生命的形象诞生了。庸陋的风只有无可奈何地哭,庸陋的风中浪飞的蝴蝶,在电影人的眼睛中只是一枚枚轻薄的纸片儿;证得电影的内涵,就是一种深厚、朗丽的情怀一一理想,魅力四射!柳城先生所揭示的电影奥秘、指导电影创作实践的电影三字经,九百字,就九百字。吟唱一行,就恍闻天风吹籁,眩目跳跃的音符,绝唱千古;飞霞流韵、璀璨光芒。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柳城先生的《电影三字经》已被授予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广电总局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他早在1987年全国电影创作会议上提出的:”电影创作应该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三性统一论”先在全国电影会议上被列为中国电影创作指导思想,引导文艺创作走进新时代。
在海外,柳城先生带着电影梦走遍世界多个国家,曾经二次走上奥斯卡颁奖礼的红地毯,并且由奥斯卡主席陪着走。最为荣誉的是——84届奥斯卡特别增加了一个项目,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非常隆重地收录了柳城的《电影三字经》,有18名好莱坞著名的导演、编剧,包括奥斯卡主席为《电影三字经》写序言,并把这本书介绍给了查普曼大学,定为学院的必读教材。立刻,引起了全球影视界的轰动。
默默开启温暖的记忆,我们仿佛听到百年电影春潮涌动的回响:日升晓扮,问沧桑云海,谁在巫山?地北天南电影人,难忘瑶瑟绵绵。岁月悠悠,冰酥雪软,意绪起凭栏。华年弹指,梦迷缓缓留连。光影深处的记忆,那锈迹斑斑的门窗雕刻玲珑的屋檐和镂空精致的回廊盛满了繁华、盛满了沧桑美好的日子。缱绻在滚滚红尘中翩跹的野蝴蝶,清然闪烁着大千世界的静美无邪;微笑着忧伤着细数着轮回了一季又一季的花开花落;总会有一朵是电影人的前世和今生一一潺潺的相思,柔柔的誓诺,来也折磨,去也不舍。
冉冉升起心中的三字经,让“文、史、哲、艺、眼界、学养在经文中闪光,从容不迫地与现代文明精神共振。脚下的碎石小路一一向着海滩,向着群岛延伸,洒满了电影人的欢歌笑语。路边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不会错过,这些有序的指向解码,映射着世界巨大的无序;让思想穿越昏茫的白色走廊,看到宇宙的四周,无数细小的颗粒正在汇聚,轰的一声光芒四射,错错落落,清清丽丽——电影、天地、物我,在一起;在一起啊,烟霞明暗闪端仪!
如今全球化的文化文明圈里,如何带着中国文明进程中古朴的生命信息和独到的文化语境走向世界新的文化开端?如何通过认识对方来反观并反思中国文明存在的位置及所处的处境,同时也在对他者的关照中反思自己的文化身份?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化"和“化人"双向动态过程中,找到其驱动力源自于人类的创造精神?
如何提升人们的生命质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使命,应由有识之士担当起来,若没有宏观意识,只以雕虫小技为乐,便误入了歧途。真理总是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即强调真实性,也强调客观性。升华到一种价值关怀,社会关怀。正如北宋的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风物放眼,心界无垠!柳城先生《电影的哲学——电影三字经及其艺术理论的阐释》巨著,体现了电影世界、艺术追求的“闳约深美"。
“闳":人的生命是天地万物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宇宙性的存在,是万物中的一物。整个人类是一个大我,小我的具体生命与宇宙、天地、社会息息相关。人类的精神是宝贵的,思索的头颅至高无上;爱也爱恨也恨,已然蚀骨,放眼真理流年……风雪霜,染身上,不图花香沾衣裳,只问遥夜寒风凛,谁去葬冷月光?
"约”:《周易》中的“简易”之说,便是倡导崇尚简约,以简驭繁,顺适畅达。有行必有止,有开必有关,呼与吸;进与退,快与慢,多与少,皆是辩证关系。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节之则长,恣之则短,都是在讲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果任尔随心所欲,任性而为,忘乎所以,必受惩罚。
“深":做人要进一步深厚,深邃,深刻起来,拥有了“闳”的横向空间里的宏大与宽阔的度,又有约制性把握,那么,深则是在纵向时间深入透彻的长度,二者相辅相成。舍其厚度的“闳”会走向大而空,而舍其宽广的深亦会趋向狭而窒窄。参透生死,崇德广业,淡泊名利,具有慧心理智者,才能抵达“深”的境界。
“美":理解了闳、约、深,“美”自浮现,人生有多少浪漫情怀,多少摄人心魄的美丽由此而派生的感动,都在流光溢彩:格局如花,不为土鳖嗟呀;生旦净丑,任尔千般变化,我依然、静默开放;水动风行,四海为家。岸边杨柳与春风婆娑,湖面春燕飞翔,蝶舞翩翩,枝头雀鸟喳喳;心间,春光明媚,多么恬意安暖;让思绪随风飘逸,飞向海角天涯。
悠悠兮岁月,璨璨兮人我,共求好世界—— 婉婉翩翩,幽幽曲曲;假使有彗星划落,就让它们着陆电影人的心湖、深深的湖底,一颗颗古老的殒石,每天早晨,都会陪着电影人悄然苏醒……这时刻,柳城先生正在祈祷电影要更加飘逸如云、流畅如风,似飞鸟、如游鱼;流韵在天际!他多么渴望清新古雅的风吹来了,祝福你的青春,追寻你的芳踪,或立或行、或庄或谐啊,神态从容、风度自生地在你的生命里,水到渠成般泛起涟漪!
电影阳光明媚的日子,哪怕初始时的光亮,一点点、一丝丝,亦或是那么短短的一瞬间,都能拨动柳城先生内心的琴弦。这一刻,柳城先生电影三字经中的诗句婉约抑或直朴的微笑很醇。在诗的感动中,柳城先生悄悄地露出半边脸, ,婉约抑或直朴的笑意,很自然地从眼睑从嘴角从诗的形象表述中流露出来。其实他的心里边最美丽的地方,早已经装满了亿万观众热爱电影的美丽愿景!
诚然,在现实中抬头望望天空很高,少了朵朵云彩,少了蓝得逼眼的鲜亮,只是灰中有蓝,蓝中含灰。但是,永远不会忘怀,在那缭绕着的屡屡炊烟中,祖国母亲在浓荫下吆喝黄昏的声音随着屡屡炊烟袅袅升起…… 电影人,应该生之美若星辰,死不借犬还魂。正所谓达观也;士可末路死,不愿媚俗生;凶邪险恶吓不倒,只为文明弯下腰!
柳城先生作为有理想、情怀、襟抱的电影人,正在吟唱一首回肠荡气的歌,即有奇幻经历,又有铭心痛楚;更有斯世回怀展望和伟大生命热忱的豪迈,进行一场文化苦旅——彰显其宏愿,文明其精神,影响社会,影响与人! 安得心湖岸边静谧安祥,霞掠水云间。前世笺函香落粉,桃柳花叶凝烟。似水柔情,丹心肝胆,天地共婵娟。月明星灿,水湄之上行船。把盏岁月芳樽,举杯祝愿,电影三生喜。起舞徜徉风露下,慈善而行天地。振翼春风,翩然天籁,瑟瑟金音起。万花盈朵,绽开红绿蓝紫。
电影世界,山辉水媚,衔玉藏珠,芳透石土。海吻桑田,但见凤翔蝶舞。风籁颂天白,诉愁绪、寒寒暑暑。解心音、丽丽楚楚,惠光日月相抚。赞一个、柳城先生,潇潇风骨。心历流年,风物熟睹。如今凭栏,璨璨彩颜夺目。伴文明、脉脉惹相思,感天地、悠悠所属。玉冰清、尚其志,旷怀幽谷。 于是诞生了具有哲学思考、文史价值、诗国韵律、通俗易懂的电影人创作实践、高格境界的行为指南《电影三字经》,可以传承、教化、存史、光大电影文明与进步——迎接天边飘动的红绸缎,去拥抱金声玉振的电影春天!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读感
图为:柳城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两位奥斯卡主席手执《电影三字经》如获至宝,簇拥着他合影。
丨柳城电影三字经巨著连载丨 下期将进行电影的主题性、即时新闻、热点新闻诉求,更加精彩,敬请关注!
附:连载开篇《引子》
印度之行偶遇《電影的哲學》
張琴 西班牙
2019年印度之行,遇到令人感動的人和事真不少,其中偶遇遼寧出版集團北京中心歐劍總編,顧冰峰先生,事後獲得柳城老師餽贈《電影的哲學》範本,這一切,源自靈性所賜。
10月6日午時,詩歌大會落下帷幕,世界各國詩人陸續離開酒店。傍晚時分,夕陽覆蓋著印度洋孟加拉灣畔的巴布內斯瓦爾城,天空已被抹成了橘色。我們靜候在賓館房間休息,預備第二天午間飛往德里。走出電梯,遇見一中年同胞從外面花園入大廳,在彼此行禮後,巧合從樓梯走下來一位長者。他就是《電影的哲學》作者柳城老師。《電影的哲學》又為《電影三字經》,全書共九百字,被譯為65種語言。書中有世界各國80多位著名電影人留下的高度評論。出版社明知沒有受眾,成為不了暢銷書,他們還是堅持完成出版!《電影三字經》類似《詩經》的現代版,這是一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涵蓋了一個電影人所要歷練的心理路程。也就是說從劇文本策劃運作,再由導演完整影像出品搬上銀幕。本書傾注了作者的心血,花了整整16年才得以問世。柳城老師邊打包擔心我們會放棄,不能把這本厚重的書帶回國。我告訴柳城老師,即便扔掉購物或衣服,我們一定把書背回國。手捧四公斤重、上千頁的《電影的哲學》,似乎接手一粒火種。在交流中,得知當年, 柳城老師頂著壓力推薦,才有了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才有了中國電影走近奧斯卡,中國電影在世界的地位。今天,沒有歐劍總編的人文情懷,也不會有《電影的哲學》一書出版。
數月前,在世界華文文學群結識“都市頭条编辑委员会主任、京港澳台世界頭条、北京頭條“尹玉峰總編,從公眾號欣賞到尹總編陸續推出抵製淺俗、力举情愫高尚的圖文並茂樂詩。作為公眾號編輯不辭辛勞犧牲自己為人嫁衣,這樣的功德令人仰慕。
今天我們閱讀柳城老師《電影的哲學》,世界各國華人社會有機會分享到巨著《電影三字經》。資源共享,這不僅是個人格局,也體現出一個社會民族大氣磅礴的底蘊。
留住真誠的初心!留住美好的人和事!留住大愛!回放印度世界詩歌大會,真正的詩歌意義已經圓滿地球村!
(2019年10月7日於巴布內斯瓦爾機場)
張琴,祖籍河南,出生於四川。居西班牙著作《地中海的梦》《异情绮梦》《浪迹尘寰》《天籁琴瑟》《琴心散文集》《落英满地我哭了》《田园牧歌》(中西文)《冷雨敲窗》(中英西文)《北京香山脚下旗人命运》《秋,长鸣的悲歌》《天韵》、台灣版主編《地中海曉風殘月》上下部。《冷雨敲窗》中英西文。作品被国内外西班牙《時尚雜誌》,《今日中國》《中央日報》、《香港文学》、《丝绸之路》、《凤凰周刊》、《文綜》、世界華文專輯30多家文学书库收藏。
《电影的哲学》节选 “电影三字经"自序
作者:柳城
中文:自序
《电影三字经》这首诗的初稿是2005年写的。想了几年,写了几天,又改了十几年。从三百多字改到四百多字,后又改到八百多字,最后改成九百字,这才打住不动了。最初是把它印了几张纸,像传单似的在外面传,后来才正式发表。说实话,我至今怀念的还是“传单”的那些日子,好像在微风中飘来飘去,又好像在小雨里,一会儿淋了这儿,一会儿湿了那儿,七嘴八舌,你抄我抄,你改我改⋯⋯一发表,好像一切都被凝固住了。可是我又愿意把它编成一本书,这是因为我太尊敬或是从隔壁或是从太遥远的地方发过来的那么多的评说和序言,我觉得我必须把它们念给大家听。再有就是因为我太敬仰欧阳中石先生和苏士澍先生等大书法家,他们为该书写的那么多的字,真可谓字字力透纸背,神采飞扬,动静间尽映出东方文化之真之美。我觉得必须把它们展现给每位读书人。
四年前李政道先生从纽约发来文稿,三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助理汉斯博士从巴黎发来文稿,以及后来中国科学院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著名数学家严加安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发来文稿,再后来广电部电影局张宏森局长发来文稿,以及最近广电部电视剧司毛羽司长发来文稿,特别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刚刚发来文稿,这似乎是一次又一次来自四面八方的指令,告诉我别在缅怀过去中陶醉,而要继续往前迈步。
说实话,对于我来说这确实很难,我说为这九百个字改了十几年丝毫没有夸张,这是因为“三字经”为古诗文体,电影是现代诗体,欲以古诗解读这首最现代的诗,抑或欲以新歌泥古唱,确实太费力气,更甚者,虽“美哉四处”但“求之八难”。因此,只有认真和勤奋。凡知我者大约无人不晓,我从小到老,最致命的问题就是这两点。但不知为什么却如胶似漆般和这九百个字纠缠得没完没了。
再就是在电影行当里,我绕的路比较远,也比较迂回曲折,做过的行当也比较拉杂;在电影行当外,我走的路更是弯弯曲曲,越过不少大山丘陵,飘过不少河流大海。行里行外对于此九百字的无限赞誉都要感恩那个和这个多彩的时代。
最后的一次修改我体会最深的有十二个字,前四个字是“电影即人”,它包含三层意思。“电影即人”的第一层意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电影,拍什么样的电影;用书面语来说,就是持何种文化的人写何种文化的电影、拍何种文化的电影;用现代哲学一点儿的话来说,就是何种文化语境中的人造就何种文化的电影;用古典一点儿儒家的话来说,就可概括为,何以道为何以文者。“电影即人”的第二层意思是,电影是写人的,电影是拍人的,应真实地描述人的社会存在、展现人和人之间的生存关系、探索人的心灵、揭示复杂的人性变化。“电影即人”的再一层意思是,电影的观赏魅力和它的娱乐性质均植根于电影中的形象魅力即人的魅力。再四个字是“电影如诗”,说得诗意一点,就是指:如诗般的激情和思想穿透力,如诗般的凝练和艺术张力,还有如诗的意境和韵律。最后四个字是“诗以致用”。中国古诗十分讲究此意,大概如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西方大诗人沙士比亚也曾借哈姆雷特之口,以美丽的诗句教授演员在舞台上应该如何表演。我在此“三字经”一诗中,虽有怀旧之情,惜玉之意,但更多探求的是它的致用特征。
有人会说,照你这么整,是不是有点太玄了,这电影还能拍吗?我要告诉你的是,等着你拍起来,拍多了,你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古人云:“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我在电影的海洋里游了大半辈子泳,但我的问题是基本上不知道哪深哪浅,不太管哪凉哪热,想怎么游就怎么游。最麻烦的是不注意去辨认东南西北,游哪算哪。顺水的时候呢,什么也不记得就过去了,等呛水的时候才明白很多东西,才有了点儿所谓思考,对人生,对社会,还有对艺术什么的。后来,我就常常把这些星星点点告诉朋友们,他们说,你把它写出来吧。有一天早晨,看着窗外耀眼的阳光,心一冲动,于是就写了。
从当初那张传单到现在这本书,我时常想起我在里面游泳的那片海洋。每当此时,心总会有一种隐隐的痛。我相信,凡是在那里折腾过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大概是因为她给我的太多,我给她的太少,她期望我做的太多,我做出来的太少。
说起来,还真是挺对不起电影海洋的那片蓝色。
2、英文:By the Writer Himself
Liu Cheng
The Three-Character Primer of Film was first written in 2005. It had been germinating for several years, completed in a few days, and revised over several more years. It had begun with just 300 words, then 400, then 800, and finally 900. Before publication, it had been printed as leaflets, and distributed about like flyers at first. I still recall those days with nostalgia. I imagine them being tossed about, sometimes fluttering in the wind, sometimes pelted by rain. They had been grabbed by eager hands, argued over, copied, rewritten. With publication, however, all these activities came to a stop, frozen in midair. On the other hand, I do like the idea of publishing in a book form. That is because I have deep respect for all the commentaries far and wide, from my next-door neighbors or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and I want to share them with readers. What’s more, I just have the deepest respect for Mr. Ouyang Zhongshi and Mr. Su Shishu. They have gone lengths talking about this book, with precise and powerful words, glittering and sparkling the beauty of oriental culture. I have to introduce this book to all the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It’s an honor to receive so many comments, including those sent by Tsung-Dao Lee from New York four years ago, by Dr. Hans, the assistant to the director-general from Paris three years ago, and then by academician Ouyang Ziyuan, the chief scientist of the Chang’e Project under CAS, academician and famous mathematician, Yan Jia’an, academician and famous physicist He Zuoxiu, and more recently by Zhang Hongsen, the director of film bureau, Mao Yu, the director of television division, and especially the one just sent to me by professor Chen Xiaoming, the dean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urges me to continue to make progress instead of stopping there.
To be honest, it was indeed a hard job on my part, and I was not exaggerating when I said that I spent more than ten years in revising these nine hundred characters, because it did require lots of efforts to explain film, the most modern poetry, using the classical “three-character” form poem, just like an old saying goes: The stunning beauty all over, but the way to pursue it takes forever. It requires seriousness and diligence, the two qualities, as anyone know me well would know that I lack most. But somehow I was so deeply attached to these nine hundred characters.
Besides, I learned film in the hard way in all those varied trades I had engaged in, and my life beyond film was even more complicated, as I had crossed through numerous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the comments from both insiders and outsiders, many were grateful for the colorful era, then and now.
During this draft of revision, the most important notions are: first, “films are about people”, which has three implications: firstly, filmmakers determine what kind of film they’ll make; secondly, films deal with people and should faithfully describe their social existence, show their relationships, explore their souls, and reveal the change of complicated humanity; and lastly, the appeal and entertainment of the film depend on the charm of the characters, namely the charm of people; In addition, “films are like poems”. To be poetic, it means that films should be as passionate, penetrating, concise, generalizing and powerful as poetry with poetic mood and rhythm. Moreover, “films for practical purpose”. It’s very important for ancient Chinese poems to serve for practical purposes, for example, the great poet Lu You wrote “What’s learned from books is superficial after all. It’s crucial to have it personally tested somehow”, and Shakespeare also, through Hamlet, used poems and verses to teach actors how to perform on the stage. And it’s true that I was being nostalgic when I wrote the Three Character Primer, but more importantly I wanted to explore its practical use.
Some might ask would it be a little too abstract, and in that case, would it possible to make a film according to your standards. I’ll tell you that it will make sense when you have made enough films.
As one old saying goes “The ultimate solution is the simplest, and i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I had spent the greater part of my life lolling in the sea of film, but the problem is that I had no idea what’s it like under the water, so I just splashed at will,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water is warm or cold. What’s worse was that I had no sense of direction, and I didn’t care where I was heading. When the wave was gentle, I went along swimmingly, unaware of how I had muddled through. Only when the tide was against me and got me gasping for breath did I start to do some of what you could call thinking — thinking about things like life, and society, and art, and so on. Later I would share these bits of thinking with friends, and they would urge me to put them down in writing. One morning, looking at the luminous sun outside my window, my heart started throbbing, and presto, I started writing.
Thinking of those flyers in the past and the book now in front of me, my thoughts often go back to that sea. And I started to feel sad. I trust that all those who had gone through that same sea would share that feeling. I think it is because she (the experience in the sea) had given me so much, and I gave her so little in return. So much she expected of me, so little I’ve accomplished.
Thinking back over my life, I feel deeply indebted to that azure sea of film.
柳城执导的电影有《悲情布鲁克》《恋爱的旅程》《透过云层的霞光》《非法生命》等,在8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曾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爱情立交桥》,监制大型跨国专题片《世界历史》100部。1998年与电影频道主任阎晓明先生一起创立了中国的“电视电影”,如今已拍摄一千六百多部影片,其中多部影片在中国和国际电影节中获得大奖。他对“电视电影”的创立带动了中国数字电影和低成本电影的蓬勃发展。
【编后语】
电影里面的空灵和宇宙视角
尹玉峰
世界上的学问很多,学好了都各有用处。有些学问如果你不感兴趣,不想去学,可能一辈子和你也没有多大关系。
有人说:哲学可不一样,学一点大有好处,学好了受益终生。你不去找它,它也要缠着你,和你形影相随,很难摆脱其影响。
此言不虚:人类之所以自称是宇宙的精灵,是地球万物的统治者;皆因为人类具有”感、悟、 知、实” 的功能。 “感”就是人的意识思维功能,每个人具有这种本能;它还包容有悟、有知、有实。
既然"感"到了,也能"悟"到;并进一步知、识、辩、认,而付诸实现。 BBC曾经拍摄过一个系列片,其中有大量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等等。
电影《当尼采哭泣》《维特根斯坦》《牛津谋杀案》《美丽人生》《卡夫卡》《造物弄人》《爱因斯坦与爱丁顿》《遗忘的心》等,都是运用电影语言演绎哲学家的心路历程,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回到精神家园的某个时光,代表着电影的深刻的思想性。
电影画面里的生命作为整个宇宙的缩影,人类的科学、知识或者说个人的行为、意识,它将衡量出生命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锲合程度。
包括某种意识、欲望、情绪、意义、体验、幻象等等。电影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用“有序”去模仿、指向、解码、映射,给生命以哲学性的启迪。
作为影响海内外资深电影人的柳城先生,谙熟电影文化,牢固树立了优秀电影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激情四射的语言架构,涉足哲学、环境、灵魂、宇宙这些大命题进行电影艺术思考与实践。
优秀的电影人首先是优秀的文学人,“文学即人学”是一个富有启示性的思想。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电影画面中描写和表现的中心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电影语言认识和反映的中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有哲学。哲学引导人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不是心灵鸡汤欺哄人要用恒心去等待,想方设法成为人上人;成功就在那最后三厘米,成功就是吃三个包子之后,再吃一个包子……
电影画面的广阔无垠,不只是表现以人物为主题的社会现象,也要表现人化了的物、人化了的自然界,它们本身就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体现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知态度,这些都离不开哲学思考。
柳城先生卓越的电影艺术思考与实践,忠诚于信仰与哲学思想,具有最慈悲襟怀,能够把世界上的一切苦难,都包容在心,并把它咀嚼出甜味来。
因为柳城先生找到了斗争的方法,前进的灯塔——哲学。哪怕初始时的光亮,一点点、一丝丝,亦或是那么短短的一瞬间,都能拨动他内心的琴弦,给他人的心灵带来震撼和温暖。
这些,无不说明,柳城先生志在扫除电影中的平庸与琐碎,让电影的哲学性、抒情性和叙事性深入观众的心灵旷野,并让观众看到电影里面的空灵和宇宙视角,为现代电影的卓越发展、文明进步鼓与呼。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编后语
尹玉峰主任欢迎您走进京港澳台世界头条
柳城电影三字经巨著连载二十二
迎接天边飘动的红绸缎
拥抱金声玉振的电影春天
丨京港澳台世界头条发布丨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