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写作四个要素,新手一学就会
毕 志

编辑和写作诗歌多年,毫不隐瞒地说,自己依旧是个路上蹒跚而行的学生。本人没有资格教导谁写诗歌,也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不过许多诗写者常常请我帮助修改作品或请教我如何写诗,敲门者较多,于是我便有了将自己的诗歌写作经验用文字呈现出来的想法,以应付来访者,以后再有询问者也好请其查文索需。
有朋友建议,请我开个栏目,“就叫‘教你写诗’吧!”尽管有些大言不惭,也倒一目了然。又一想,那样太招风,出头的“那啥”太容易被“那啥”了。作罢!还是沿用之前的“总编谈诗”栏目吧!切合实际,不为过。
其定位为:只讲诗歌创作实战与实例、只讲怎样写诗、写好诗、写精品诗。一句话,只讲有用的、实用的干货。不讲国内国外诗歌史和诗歌概论、不讲泛美学范畴的东西、不讲迷魂汤、假大空式类东西。

当然,所有论点只是我一家之言,作学术和业务探讨之用,言辞中一定有不少瑕疵和纰漏,本人只想为诗歌新手上路提供一点点帮助,算是给诗友们酒后饭后正餐后免费加一碟开心水果。
或者说,我只想让初学者迅速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跻身诗坛主流,不枉费光阴。
当然,由于本职工作繁忙,这类文字亦将不定期推送,诚恳地希望朋友们批评指正,或敲微信之门交流探讨!

好了,我们切入正题。
其实,诗歌的写作说它简单就十分简单,只要你记住四个要素、八个字,就足以受用一生。
一首诗的结构有四个要素,即:陈情、叠叙、承转、送达。
陈情:即铺垫部分。包括场景物景交代、特定情绪与感情交代;
叠叙:即递进部分。在“陈情”的基础上,继续陈述和校对,将情绪和情感垫高、垫厚,具有一定势能;
承转:即承接“陈情”“叠叙”的转折或转向部分。在已渐高涨和饱满的情绪和情感基础上,发生语句和意象反(翻)转,给下一步诗歌创造意象和提升意境、抵达高潮作充足的基础准备;
送达:即诗境高潮部分。将意象与意境送抵诗境最高处,呈现出“诗”。其表现为,出现掷地有声或回味无穷的诗句,再或出现可流传后世、流芳百代的诗句。

注:以上要素的实现需要用物(事)和情来承托。
一首优秀的短诗,一般四个基本要素基本健全。稍长一些的诗歌,出现两次、三次或多次要素循环。总而言之,诗歌的构成总是围绕“陈情、叠叙、承转、送达”来进行,且这种写作形式最为普遍。总体表现为:“陈情、叠叙、承转、送达”+“陈情、叠叙、承转、送达”……
较为鲜见的形式有,“承转、送达”+“陈情、叠叙、承转、送达”+“……”等变形组合的形式。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为什么初学者或一些写了一辈子诗的诗人没写出一首能让读者记住的好诗,就是因为其诗歌文本结构出现了或大或小的种种问题。

虽然在诗歌理论上鲜有人提出如上四要素的写作方法,但在实际创作中这种写作方式早已被高层次诗写者所接受、认同和实践,且屡试不爽。通常,一首诗需四要素完整,才显得丰满,有韵、有“诗”。
当然,四个要素的排序是可以颠倒使用的。但实际创作中按“陈情、叠叙、承转、送达”顺序排序是运用最多的。如之前所述,四个要素的顺序也可以演变成:“承转、送达、陈情、叠叙”或者“送达、承转、陈情、叠叙”,但这类结构使用者相对少一些,更难掌握一些。
高水平的诗写者往往能做到二度“送达”,即“陈情、叠叙、承转、送达、二度送达”;一般水平的诗写者能完成一个循环要素,即“承转、送达、陈情、叠叙”;初学者在创作中往往要素不全,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诗句在“陈情”和“叠叙”之间徘徊,即“陈情、陈情、陈情”+“叠叙、叠叙、叠叙、叠叙”。“陈情”和“叠叙”部分的文字过多,比重偏大。诗歌结构中缺少“承转”和“送达”要素,因此把诗歌写成了分行散文,或诗歌文本诗意不浓。

那么,“陈情、叠叙、承转、送达”在诗歌中的笔墨各占多少成分呢?在实战中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陈情占1/4、叠叙占1/4、承转占1/8、送达占1/8。另一种是:陈情占1/4、叠叙占1/4、承转占1/4、送达占1/4。
此间用到的笔墨成分亦可表述为诗歌的音乐性,我们暂不论述。诗歌其他方面的技巧与艺术延展,我们亦暂不论述。只捡干货上!

我们用实例来分析一首诗歌的结构组成吧!
以东荡子先生的《暮年》为例。
暮 年
作者/东荡子
唱完最后一首歌
我就可以走了
我跟我的马,点了点头
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
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我想我就要走了
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

“唱完最后一首歌/我就可以走了”这两句为“陈情”部分;“我跟我的马,点了点头/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为“叠叙”部分;“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为“承转”部分;“我想我就要走了/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为“送达”部分。
这首诗好就好在作者将诗歌结构四要素运用得十分娴熟。“陈情、叠叙、承转、送达”要素完备、齐全,笔墨各占1/4。干净利落,没有多余字句。诗的意象和意境也遵循要素渐次展开,最后送达,至诗境深邃处。直抵人心和事物本质,令人击节叫好。
一些相对较长的诗歌,是在原“陈情、叠叙、承转、送达”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或多个“陈情、叠叙、承转、送达”。
我们所说的“诗”是具有诗性的句子。比如这首诗中的“我跟我的马,点了点头/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和“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以及“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
我们再用黄礼孩先生的《窗下》为例,说说四个要素的变换。

窗 下
作者/黄礼孩
这里刚下过一场雪
仿佛人间的爱都落在低处
你坐在窗下
窗子被阳光突然撞响
多么干脆的阳光呀
仿佛你一生不可多得的喜悦
光线在你思想中
越来越稀薄越来越
安静 你像一个孩子
一无所知地被人深深爱着

诗歌刚开始,就运用了“承转”,然后进入“送达”阶段:“这里刚下过一场雪”(承转)、 “仿佛人间的爱都落在低处”(送达),运用这种句式可以达到制造悬念的效果。
接下来第二节,“你坐在窗下(承转)/窗子被阳光突然撞响(送达)/多么干脆的阳光呀(陈情)/仿佛你一生不可多得的喜悦(叠叙)”。这一节,完整地运用了四要素,只不过将四要素的顺序运用成“承转、送达、陈情、叠叙”形式。
而第三节,又是一个完整的“陈情、叠叙、承转、送达”书写方式,也是将其形状转变成了“承转、送达、陈情、叠叙”的形式:“光线在你思想中(承转)/越来越稀薄 越来越(送达)/安静 你像一个孩子(陈情)/一无所知地被人深深爱着(叠叙)”
从结构而言,这首诗完全按照“陈情、叠叙、承转、送达”的规律进行书写的,没有多余的字句,浑然天成地承载着作者的意愿,干净利落地抵达诗歌最终的境界。







因此,一首好诗的构成,一定是“陈情、叠叙、承转、送达”四个要素齐全。
(本文版权所有,谢绝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