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
文/石全石美
去年正月间,为给老父做三年满孝祭祀,回了趟湖北荆门南桥老家。在和乡邻老友聚谈中,对近年来的家乡变化有了基本了解,并由此产生了深深的乡愁!
不知从何时起,家乡村子渐渐空了,剩下的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
现在的人们都向往崇拜城市生活,大多数青壮年都到城市当了农民工。一部分村民竭尽全力耗尽积蓄,甚至借贷欠债,都要在城区购买最少一套以上的商品房,拼命挤进人头攒动的城市潮流,做光鲜亮丽的城市人。
不知从何时起,土地慢慢积中到了种田大户手中。剩下没被租赁的的土地,也是年过半百和花甲以上的,头发斑白驼背弯腰的老者在劳作。

种庄稼的方式也全然不一样了,再不是几犁几耙精耕细作了,而是机械耕整一遍成熟,再也不搞育苗移栽,而是洒芽谷抛秧的直播模式。完全依赖于除草剂和农药辅助种植,土壤变质中毒,庄稼发生病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农们已力不从心,也只能望田兴叹了!
长的像模像样的农村小伙,如果城区没房,家里没车,就会迟迟谈不到女朋友而步入大龄青年的行列。刚过门的小媳妇,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们,更是迷醉风不吹雨不淋的城市生活,以服务老公和带小娃为名,当起了城市家庭的全职太太。
一谈到故乡,好多村民都用无尽的想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眷恋,以及不可磨灭的乡村情怀。谁也不愿说故乡愚昧,故乡落后,故乡贫穷,而是把乡愁美感化,把贫穷品德化,把落后浪漫化,这样,家乡的糜败就模糊起来。
以前每逢春节,全国涌动,到处呈现出南来北往东奔西忙,赶回家乡阖家团圆过大年的繁忙年景。家家做糕点,户户包饺子,杀猪宰羊的传统节日气象仍记忆犹新。
几代人大年三十吃团圆饭,放鞭炮玩焰火守大年,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欢欢喜喜看春晚的温馨场面已全然不见了。初一清早给乡邻拜跑年,玩龙灯,耍狮子,划彩莲船的传统文化氛围也日渐淡化。
而今的年味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修“长城”,斗“地主”,炸“金花”的不健康的活动方式。或一家老小,或邀约亲朋好友,打的酣畅淋漓不亦乐乎,一个春节,基本乐此不彼。
都借过年的机会,东南西北风云聚会,一决高下。火气背的,打工挣的钱一夜输个精光,回去夫妻间非打即骂,父母忍气吞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传统过大年的优良习俗被不健康的习惯所日渐取代。
微信成了村民们的又一大嗜好。每人都是低头族,往往全家人都捧着手机玩微信,连吃饭睡觉都不放过,昼黑颠倒,玩累了睡,睡醒了玩,无尽的放任,让村民们的生活处于无聊的恶性循环中。

这些年,我们村学生的学习风尚也日渐褪色,每年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微乎其微,考上一般大学的也聊聊无几。未完成学业辍学打工的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学生都到城市上贵族学校和优等学校,留在乡下跟爷爷奶奶上乡村学校的,考不上好学校也情有可原。实际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空心学校,空心村庄随处可见。
村民中热爱土地,珍惜土地,利用土地,从土地中刨金钱的本分农民已是微乎其微,部分中青年村民,把土地作为谋取暴利的筹码和条件,成天幻想着能赶上拆迁,国家集体企业征地,铁路公路占用征地,那怕是高压线路塔座征地也可,只要是一切征用土地的机会都行,使出软磨硬泡死缠乱打的手段,有的甚至胆大心黑,不记后果去挑战法律底线,为的是捞取意外之财,一夜暴富!
现在,有钱就是成功,钱包鼓,就是人上人。德高望重被不屑一顾,被利益蒙蔽的眼睛没了是非观,一方面是人们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是现代文明和人情味的淡化缺失,人们急功近利求成暴富的心理迅猛异常,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思维却僵化落后,造成了根断裂。
老人们哀叹力不从心,年轻人无心于此,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些知农事,知乡礼的真正农民和乡绅逐渐消失殆尽。失去了赖以自豪的乡愁感,失去了老庙祠堂家法祖训,晚辈骂长辈,兄弟尔虞我诈,妯娌仿若路人,儿女打父母,村子还在,山坡脊梁尚存,人却变了,是人失去了敬畏,啥事都能干出来。
回到故乡老家的乡民们,也被故乡的愚昧落后所淹没,或视而不见,或随波逐流,或无能为力。过去循规蹈矩的传统血脉已然掏空,村民们对乡规民约家法祖训已淡然无视。
农事已到了岌岌可危程度,“农”已经不被当着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我们每天吃着粮食,却让农陷入不堪的境地。对有着创造了历史最灿烂的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来说,不得不是一种悲哀。
故乡村庄犹在,可农耕文化和村魂已不知所踪。我愿和故乡的村民们一道,怀着引以自豪的深深乡愁感,为故乡村子招魂,让农耕文化更加灿烂辉煌,重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