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重现——秦兵马俑背后的那些往事
兵马俑,同样是秦始皇威权与身份的象征。透过兵马俑这个视角,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当年大秦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甚至能够想象出秦时军队纵横捭阖的征战情形。虽然,强大的秦国军队,并没有阻止大秦帝国快速覆亡的命运。
大家还是先来跟随我的脚步,看一看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吧。
兵马俑的发现,出于一次偶然。
资料上说:1974年的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的一位农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陶俑,与真人一般大小,后经考古队勘探和挖掘,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始见天日。
在参观兵马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俑?
“俑”的原意是人殉,即在奴隶社会盛行的一种为死去的奴隶主殉葬的一种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也就是让活人为死人陪葬。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我以前参观过的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就有被发掘的十几座生殉、杀殉多达五千人的大墓。因为人殉惨无人道,一直被人诟病,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殉葬用的“俑”,即不再用人殉,而是采用陶塑、石雕、人像殉葬。据《礼记·檀弓》载,孔子“谓为俑者不仁”,认为人殉灭绝人性。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从这个角度来说,大秦帝国也有开化、文明的一面。
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是在长达39年的修筑始皇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的。现挖掘开放的有三座,与陵寝一样,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走进一号坑,犹如在室内检阅大秦的军队。介绍上说: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有长廊和11条过洞,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这也跟秦始皇陵的方位相同。
参观完一号坑,我便走出来,在空阔的园区停留了一会,领略一下秋冬明媚的阳光、金黄的树叶,然后又来到不远处的二号坑。
这里更像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集团部队。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系首次发现,出土的弓箭手、轻车兵、骑兵俑等,第一次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骑兵、轻车兵和弓箭手的真实形象。
兵马俑景区,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是坑区,也是博物馆。当我流连在有关兵马俑的图文资料以及近距离地观瞻展厅的陶俑时,那些涂着油彩的弓箭手、跪姿射俑等等,仿佛已经复活,在向我展示当年的勇武,也似在与我对话,告诉我当年那些战争的残忍与生命荼毒。他们见证了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而我,则在聆听那个战争年代的凄怆悲声。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二号坑有与一号坑一样的黑色木炭遗迹,再结合一、二号俑坑的塌陷,有专家推测出应是被纵火焚烧后造成的。这与史料记载的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肆破坏、挖掘、焚毁秦始皇陵以及兵马俑有关。
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出土兵马俑68个。从3号坑的内部布局看,有专家猜测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资料上说,春秋战国之前的战争,指挥将领常常位于卒伍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增大,作战方式变换,指挥者的位置开始移至中军。秦代战争将指挥部从中军中独立出来,这样不仅可以研究制订严密的作战方案,而且还对指挥将领的人身安全有了切实的保障,这是古代军事战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人说,三号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实证。
这三座坑总面积加起来多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是曾经的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关于坑内的陶俑代表着大秦帝国的哪些军队,历来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这些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也即负责拱卫京畿与王宫的军队;也有人认为,这些兵马俑是秦始皇东巡的卫队;还有人认为,它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大秦帝国军队的象征,代表着当时的军种、军容和军貌,显示了大秦帝国宏阔的军威。
资料上显示:兵马俑在建筑形制上,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项羽能够焚烧俑坑了。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器装备各异。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仔细观察会发现,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这是为什么呢?想想就会明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全国募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涉及多民族,这就是他们千差万别的原因。
秦始皇为什么要用兵马俑陪葬而不是其他呢?
这是因为按照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他想把自己曾经率领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场面定格下来,显示他生前的赫赫战功;其次,他也希望死后能得到兵马俑军队的保护,让自己打下的江山长长久久,平平安安。

那么,到底是哪些人制作了这规模庞大的陶俑呢,它又有哪些特点?
查询资料得知,兵马俑的制作工匠其实是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分别来自宫廷及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字有80个,在陶俑、陶马身上刻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是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此做法,在明代时运用也较多,在一些文化古迹遗存的明砖上,都刻有烧制人的名字,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是要蹲监坐牢的。但在2000多年前的秦陵兵马俑上刻名,说明了自秦代起,朝廷对工匠的管控就很严,这也许就是陶俑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原因。秦时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具有积极而深远意义的。
在制作工艺上,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即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具体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先用泥塑成俑的初胎;第二步是在初胎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复泥并加以修饰和细部刻划;第三步是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完成陶俑的大型,即整个形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兵马俑的雕绘艺术。在雕塑手法上,注重逼真与传神。从发掘出来的陶俑、陶马来看,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几乎无一雷同。在彩绘方面,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面部彩绘的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此外,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个体整体间均有差异,不同色彩的服饰千变万化,颇具艺术感染力。

此外,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一座陪葬坑内,还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器,重现了秦始皇铜车马銮驾出巡的真实面貌,被誉为“青铜之冠”,同时,还出土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石质铠甲和石胄……秦兵马俑是20世纪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被认为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历史遗迹,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在世界上较为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
此外,秦兵马俑所折射的历史层面较为广泛,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规制史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即使是秦俑的身高、体魄、服饰发髻、刻记文字以及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也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及独有的文化特质,让后人能够洞窥大秦兴亡的历史渊源及深厚背景。
一一2017年12月28日 陕西 临潼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秦兵马俑”等
秦兵马俑博物馆 摄影:清风

作者简介:
崔自三,笔名清风,河南永城市人,硕士研究生,知名讲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游走于全国各地讲学,国内多家大学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游学、访问。2018年4月,赴西藏采风,至此实现了走遍全国的梦想。现居河南郑州市,酷爱写作,曾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0多万字,出版商战小说《挑战》第一、第二部、诗散文集《一缕清风,一弯明月》、《那年匆匆》、历史文化散文《风雨一叶秋——中国文化与历史漫笔》、《时光的脚步》等十一部作品,文章风格清新、婉约,深受广大读者们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