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系列三



千秋功过秦始皇
作者|清风
说起秦始皇,我们会想到大一统、万里长城、焚书坑儒、车同轨、字同文,想到他为了长生不老而多次东巡寻仙觅药,甚至还会想到被他派去寻药无果而东渡瀛洲被部分日本人认为是始祖的徐福……
秦始皇让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而统一的国家,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以及沿袭法家酷刑治国,钳制思想,让秦朝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人讲,盖棺可以定论。
但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中国,尤其是在朝廷控制舆论及修史之下,是很难准确评判历史人物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史官所写的历史,夹杂了太多或出于褒皇,或出于好恶,或出于站在对立面以及认知障碍等诸多因素,他们所写的历史及点评,或有失公允,或仅解释了冰山一角,或对未来无法洞见。
但在世界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后人,可以迎着时代的洪流,对比整个人类的文明,透视历史发展的横向及纵向脉络,我们也许会给当年的很多帝王将相一个全新的评价,会给后人更多的思辨与启迪。

千古一帝秦始皇
对于秦朝的开创者始皇嬴政来说,评价可能会较为困难。因为,到现在,我们还生活在他的影子里。
“中国”英语单词China,有专家考证说是“秦”(chin)的发音,古代的外国人,也常常用“秦人”来称呼中国人,就像国外现在的唐人街。这也说明当时的大秦帝国在世界上非凡的影响力。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始皇嬴政的一生及其作为吧。

统一大业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或秦氏,名政(一说“正”),又称赵政、祖龙,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出生于其父作为人质地的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公元前247年,13岁的他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秦始皇之母赵姬的男宠)的叛乱,之后又让权臣吕不韦饮鸩自尽,开始独揽大权,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历时十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又于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开始平定南方百越,完成了统一大业。
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之后,秦始皇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开创帝制
第一,开创帝制。以前,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秦灭六国后,嬴政认为以王号不足以显其功高盖世。以掌管司法的廷尉李斯等为首的大臣们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秦始皇仍不满意,只采用一个“皇”字,同时取“三皇五帝”中的“帝”字,从而创造出“皇帝”称号。自此,“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为了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还取消了起于周初的谥法,并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符合礼统,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包括秦二世死后没有尊号的原因。他开始自称曰“朕”,“朕”与“我”意思相同,以前人人可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同时,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此外,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中央集权制
第二,在政治层面,开创了中央集权体制,包括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亦称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辅佐丞相,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
在此之外,秦代还设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有些像今天的智库,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客、典属国——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典属国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在地方机构设置上,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治郡,郡尉辅佐郡守,掌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以与中央对应。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六郡。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令、县长领有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县以下设乡,主要职能是摊派徭役、征收田赋、查证案情、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往往由有威望、能力的人担任。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shí wǔ ,军队的基层建制)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另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汉朝的开创者刘邦当初就是沛县泗水亭长职务。
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之后,秦始皇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由西周的“王有”变为“国有”。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下令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又实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的政策。这些举措,无疑是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而让底层有了奋斗目标的。

“王有”变“国有”
第三,在经济层面,推行了以下规范化的措施:
一是度同制。改变战国时各国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不一致的情况。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称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这也是“秦半两”的由来,也应是“孔方兄”的起源吧。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采取两种统一货币的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秦始皇还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全国施行。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1尺约合23厘米)为步,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曾沿用千年而未变。

车同轨
二是整交通。就像现在的很多国道都从北京延伸开来一样,从公元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有些像现代高速公路的驰道。驰道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有利于管理六国旧地及战争前线补给,也让始皇出巡更方便。它们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基础上拓建而成。此外,车同轨,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通灵渠
在水运上,扫灭六国之后,为便于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始皇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这条被称为灵渠的运河最终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219年—前215年)修成,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自贯通以后,二千多年来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

焚书坑儒
第四,在文化层面,统一文字。李斯以战国时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点,创造出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后来,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在被关进监狱坐牢的10年时间里,总结字体的演变,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获得自由,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这便是“隶书”,并由此奠定了楷书的基础。由此看来,当时的秦始皇还是较能识人、用人的。
但另一方面,秦始皇也采取了“焚书坑儒”。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等仙踪,后来又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对这些行为,有儒生进行劝谏,博士齐人淳于越建议始皇仍实行分封宗室子弟为诸侯的政策,始皇交给臣下讨论,遭到丞相李斯等反对。李斯的奏议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论》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筑城)。准保存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愿学法令,则以吏为师。寻仙、觅仙药不成,始皇感觉受骗,便命令御史查问诸生,互相揭发牵连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把他们都在咸阳活埋。有人认为《史记》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泛指儒生、道教之士、方士、江湖术士、法术之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他们不是儒生是什么?

泰山刻石
第五,在社会方面,采取“行同伦”。也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榜样和典范。公元前210年,又令在会稽刻石上留铭文,对当地盛行的淫逸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此外,秦始皇还南平百越,北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自此构筑了中国历史上浩大而备受争议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的功与过
不可否认,秦始皇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当然,他的成就建立在一个先人前期实施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他的先祖秦孝公时期,先是施行《垦草令》,刺激农业生产,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后又实施商鞅变法: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明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等等。此后,又推行第二次变法: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逐渐强大,百姓生活富足,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
这一切,都为秦始皇征服六国、开疆扩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的为政举措,尤其是建立了牢不可破而让后世承袭的中央集权专制,让中国在朝代轮回的泥潭里沉沦,作为帝王,他有功有过。

李斯《谏逐客书》
他的功劳大概有如下方面:
一是能够听取中肯意见,改善为政效果。秦王嬴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议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而同样也是客卿的李斯作《谏逐客书》,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建议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最终打动了嬴政,收回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作为一国之君,最忌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而在这方面,嬴政还是敢于纠错进步的。
二是在先人基础上确立的郡县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实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这消除了不平等,有助于阶层的流动,因此具有积极意义。
三是统一和简化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曾到香港旅游,乘坐的士的时候,由于港人说英语或粤语,不能顺畅沟通,后来采用书写告知的方式,问题得到了解决。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统一了文字,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语言沟通,该是多么的麻烦。
四是统一度量衡,包括货币、计量单位、道路、车辆等等,助力经济及商业的发展,降低交易的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有助于经济举措的推行。
五是开掘灵渠,虽然当时是为供应军事物资为目的,但也打通了南北往来,促进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修长城
但他的过错及对后世的负面影响也很突出:
一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我们所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虽说修筑长城是为防御外敌,但也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负担,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兴建阿房宫,更是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阿房、阿房,亡始皇。”这押韵的流行小调,流传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反映了民众发自心底的真实呼声。

平民迁“虏”
二是为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他们迁徙到咸阳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成为“迁虏”,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这些,虽说解除了对于统治的威胁,但却也是惨无人道的。
三是焚书坑儒,扼杀人的创造力。焚书,虽已从商鞅变法时就已有过,但始皇时期更甚,这应该称得上中国最早的文字狱了吧,这也是我们要反思中国思想文化近现代落后的一个根源。这种从内到外的专制文化,让思想变得单一,尤其是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再也没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欣欣向荣的蓬勃局面。欧洲诸国,至今也未统一,甚至保存着各自独特的传统与文化,这些,反而更有助于文化的互补、互鉴与创新。

巡游求仙
四是迷信与巡游求仙。秦朝建立后,六国各方面的学派、人才纷纷来到咸阳,各种迷信盛行。其中黄老道家、阴阳家等,综合儒、法、道诸家学说,提出所谓“五德终始说”,得到始皇的信任,他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此外,他还听从齐燕来的儒生方士们的“封禅”建议,从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5年,连续到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边等地巡游,并刻石颂其功德。
最后一次,从咸阳出发,首先到达位于今湖北省安陆市南的云梦大泽遥祭死在九疑山的舜帝,然后乘船顺江而下经过丹阳(安徽省当涂县西北),抵达钱塘(浙江省杭州市),渡富春江登会稽山(浙江省绍兴市南)祭祀禹帝。返京途中,经过吴县(江苏省苏州市),从江乘(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渡长江而北,沿大海到琅邪 (山东省胶南市),再到之罘(山东省烟台市北芝罘岛),再由之罘沿海西行,走到平原津,秦始皇忽然得病,卧床不起。为使病体尽快康复,他委派蒙毅代表自己返回会稽山,沿途再度祭祀山川神灵以祈福。

“千古一帝”
到了统治后期,秦始皇迷恋长生不死之术,笃信命数。又听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药”,服后便可“长生不老”。秦始皇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他的想法,吸引了卢生、韩终、徐福、侯生等的前来投奔。
秦始皇让卢生四处求访神仙,他从海外带回图书,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胡”是胡人,派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却没想到的是秦朝在他儿子胡亥手里灭亡。
秦始皇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求仙山,但没有找到仙药的徐福,害怕回去后被惩罚,就不知所终了。在浙江慈溪,我曾到当地的达蓬山游历,达蓬山,就是到达蓬莱岛之意,那里有当年徐福出海的遗迹。民间传说他去了日本,成为一些日本人认为的祖先, 至今还受到祭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但他的定于一尊,扼杀民智,从此让中国精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就此湮灭。而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让中国此后的历史,为了权利的争夺,充满了荼毒与杀戮。

尉缭见始皇
看看历史上对秦始皇的曾经评价吧:
秦国国尉尉缭评价他:“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评价他为人刻薄、狠毒、虚伪,不可长相处。
西汉《淮南子》的作者伍被说他:“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弃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评价他离经叛道、失去民心。
唐太宗李世民则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一方面,肯定他开阔疆土的功绩,但也批评他的暴政与残虐。
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评论他:“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认为他失道、失信,贪婪多疑,焚书酷刑,为天下第一暴君。
千秋功过
总体上来讲,秦始皇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专制体制,让人性的贪婪与残暴一览无余,不仅让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并且它的承继,还让中国自此陷入了家国的漩涡,不仅阻碍了文明的发展,而且还开启了内斗及杀伐的序幕,让多少人为了争夺皇位,父杀子,子弑父,兄弟相残,母子成仇,这一方面是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的惯性,却也束缚了国民的创造力,压抑着中国负重前行。虽然历史上,也有开明唐宋的宽容和并蓄等的文化灿烂的局面,但终究还是在这种家国体制里徘徊,直至大清被限制王权、开辟海洋文明的英国在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重重一击,中国人方醒,才知道在科技、文明等方面,中国着实落后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始皇是过大于功的。
从有朝代的夏开始,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国际上只承认有甲骨文等文物出土的商代,并认为这才是中国文明的开端,这之前,只存在于神话故事或后人撰写的文学作品里。如果就此计算,那么秦朝就是一个处在中国历史“中间”的朝代,但一分为二。
东周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历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人文思想,涌现了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李斯与商鞅,兵家孙武,还有“指名控实”(研究概念与事实关系问题)、注重逻辑、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的名家,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代表人物为邹衍的阴阳家,鬼谷子开创、代表人物为苏秦和张仪的的纵横家,以及杂家吕不韦 ,医家扁鹊,还有小说家、农家等,那真是一个思想纷呈,绚烂无比的时代,就像曾经出现了诸多哲学家、思想家而掀起“文艺复兴”运动的欧洲。但到了秦朝,这一切戛然而止。
2017年12月28日 陕西 临潼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秦朝》
图片来源:选自网络,仅为公众号艺术欣赏,版权属原作者,致谢。

作者简介:
崔自三,笔名清风,河南永城市人,硕士研究生,知名讲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游走于全国各地讲学,国内多家大学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游学、访问。2018年4月,赴西藏采风,至此实现了走遍全国的梦想。现居河南郑州市,酷爱写作,曾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0多万字,出版商战小说《挑战》第一、第二部、诗散文集《一缕清风,一弯明月》、《那年匆匆》、历史文化散文《风雨一叶秋——中国文化与历史漫笔》、《时光的脚步》等十一部作品,文章风格清新、婉约,深受广大读者们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