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人永荣
缪荣株
2002年8月1日凌晨2点40分,永荣从乡下调查回来,因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59岁。他曾任江苏省副省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我曾和永荣工作上接触几年,许多往事历历在目,总不能忘却。
永荣官儿越做越大,离开了县委书记后去扬州大市当市委书记,平时很难见到他。即便去扬州开会或他到县里来作调查,许多人簇拥着,我又不会像有些人那样见到当权者就主动粘上去。好在开会休息时当大官的也上厕所,就在那上厕所的片刻遇到,他也是很主动很热情的邀我去玩,还能说出我家属的名字,并托代问好。
永荣没有后台,没有背景,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村社会知青当到副省长实在不容易。他1964年参加社教,在高邮入党受挫,因为拿了生活困难补助金做了件灯芯绒夹袄,而被指责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最后社教队要撤前,他冒着暴风雪送自己的入党材料去分团党委审批。他父亲是个看风车的。社教队回去后,他没有参加造反,子承父业看风车。后来大队成立新班子时,组织上怕他挑不起重担,让他做了主持工作的党支部副书记。
他只有初中文化却做了大官,实在为难他了。在县委副书记任上,他修改秘书呈上去的报告,下级说,他改虽改了,还要替他把标点符号搬好。
1975年严冬在塘湾旅社,我们睡在一个房间里。当时任县委副书记的他和我第一次议论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他这种身份的人也体会到了。那时候,县委一把手在乡下样板大队蹲点,他去那个点上了解农业学大寨情况。陪同一把手蹲点的人居然瞧不起他这个半脱产的副书记,说要准备去开会,没有时间向他回报工作。
他从乡下来,知道乡里招待一顿不容易,更知道群众对干部吃喝风意见很大,因此,很注意严格要求自己。
有一次,他在老一招吃过晚饭要到乡下检查工作。那时候吃饱饭成为人们见面打招呼最为关心的事情,他这个刚从乡下上来的县委副书记也不例外。我问他:“吃了几两饭?”他说:“四两饭,外加从家里带来的两碗黄花草。”
那时候的干部不像现在的官“不怕廉政就怕连顿”,他是半脱产干部,粮食不够吃,是头等挑泥挑粪的劳力,下去又不让招待,肚里没油水,还要劳动,像我们普通人一样,得受口粮计划的限制。
永荣非常肯吃苦,那时号召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那年冬天,我们睡在塘湾旅馆里,由于晚上开夜会,早上懒得起身。当我们还在呼呼大睡时,永荣凌晨3点多钟已经摸着黑,冒着严寒踩着霜冻和群众一起挑沟泥去了。那挑沟泥是个什么滋味啊?现在想起来都后怕。社员先把沟塘里的水抽掉,然后赤着脚,卷起裤腿,踩在齐膝深的淤泥中挑泥。我挑泥,冷倒不怕,只是淤泥深,挑着重担走时,一只脚拔出来,另一只脚陷进去。有时候脚拔不出来时不得不请人帮助拔。那河坎上的芦苇刚刚割去,尖尖的根朝上,群众平时倒在河坎上的螺蛳壳,石子儿碜人,我那双脚踩在上面犹如刀割。这时候才显出永荣的真功夫,他和男劳力一担来一担去号子连天。
永荣学习勤奋,记忆力特别强。那时候“批林批孔”,2000年前历史上那些事儿,老百姓说他大会上说得“滚瓜流水透透烂熟”。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深夜发布毛主席最新指示,第二天天亮开会时,那么长的指示,永荣倒背如流,引得群众啧啧称赞。
当大官的人免不了要有人找着办这办那。永荣办事既有原则性,又很有人情味。1992年5月我生眼病后,扬州市人行要调我离开县人行,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他家里向他作了反映。
他说:“回去你向县委回报,你的要求我再找老周(市人行行长)打个招呼。”
我说:“不,我要反映市人行XXX打击报复的事。”
他很实事求是地说:“那就不是通过我这个渠道了。”后来,我的要求得到了理想的解决,应当说永荣给了我正义的力量。
他很近人情,而且在人难堪的时候给人以下台阶的机会。一次,他洗完澡,一个平时待人很冷很傲的人走上去要给他倒那半长桶水,被人看见了。当时县委副书记的他忙对那人说:“来!来!我们两人搀,你洗澡我也帮你搀!互相帮忙嘛!”永荣这一说,替那人遮掩了在众人面前尴尬的局面。
永荣做官实在没有官架子。在我市历届领导干部中,有群众称为茅厕里的石头又硬又臭的,有被称为西瓜掉在油缸里又圆又滑的。永荣在和大家相处时往往一两句笑话,把那领导的架子笑得全无。有一次在姜堰公社东桥大队新田生产队筛黄豆,他筛着筛着对我说:“荣株,你看上面筛,下面也筛!”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做大官的人免不了在民间有些传闻,有真亦有假,永荣也是这样。我在一篇小小说《厅长的电话》里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厅长从省城回来,夜遇歹徒拦劫,厅长智擒歹徒,后来又打电话到公安局把歹徒放了。这是我从曲江桥上纳凉的人们中听来的关于永荣的故事。有的说永荣在当农民时到海下取渣,顺风扬帆时他睡觉,逆风需拉纤时他掌舵,总是拣轻巧的事儿做。有人说,永荣是风派。人在官场身不由已,不风派,你试试看!?这些传闻也许是,也许不是。是与不是都无澄清的必要,永荣是高官,也是人。
他从我们家乡的土地上走去,现在又回到了衣胞地。他没有骂名,他依旧是糟糠之妻,他应该说是个好官,共产党里有更多这样的官,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多了。家乡的人民忘不了他,家乡的历史永远写着他,家乡的后代永远念着他。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