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碧水清波荡,绿柳依依绪飞扬
——记忆深处那湾水
文/刘其强

我的家乡珠泉屯位于京杭大运河东岸,是夏津县西部边陲一个古老的村落。在夏津县现存最早的“明嘉靖本《夏津县志》”中,地图中标示的34个村庄中就有珠泉屯(当时名“朱全屯”)。那里,承载了我童年太多的记忆,是我梦想起航的原点。童年的记忆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儿时家乡那湾碧水却在我的脑海深处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
岸边风拂柳,一湾碧水幽。童年的印象里,我们那里是从不缺水的。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在村边常年流淌,周而复始。村里大大小小的湾塘有七八个,比较大的水湾有三个,其中两个在学校的前面,中间被一条南北大道隔开,西边的那个略大,有七八十亩的样子,东边的那个较小,约有三四十亩。还有一个在学校往西大约300米,大约十多亩的样子。三个水湾呈一字型排列。印象中一年四季存水不涸,碧水清幽,水的最深处约有三四米,平均水深也得在2米左右。在大湾的四周有一排排弯弯的垂柳,微风吹拂,绿柳依依。在炎炎夏日,浓密的柳荫能给纳凉的人们提供休憩的场所,遮蔽阳光暴晒。垂柳、碧水、水中嬉戏的儿童,伴随着人们欢快的笑声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田园休闲画图。

童年趣事多,清梦飞星河。记得在老家的大湾里,我从抓着岸边裸露的树根“打扑腾”开始,逐渐学会了“狗刨式”、“仰泳”和“自由泳”等基本动作,等到在湾里对水性较为熟悉后才敢逐步去运河边试水;还记得小时候,路西边大湾的拐角处有一棵柳树,不知它天然那么长得还是树根年深日久在水边浸泡的松动的缘故,树身几乎与水面呈平行状,树头部分离水面大约得有2米高,正好被我们当作向湾里跳水的跳台用,那时夏天放学后或星期天好多男孩子在岸边排着队,依次走到伸向水里的树身上,双眼一闭,扑通一下就跳向水里,有时姿势不对扑向水面摔得还好疼呢!记忆中,有一年寒假开学后,已开春转暖,湾里的冰层尤其是边沿部分已有融化的迹象,放学后我去当村的姥姥家吃饭,想走个捷径,就在冰面上穿过去,快到湾西岸的时候,冰层突然开裂,把我的棉裤都弄湿了,好在水不深,还算有惊无险,从那以后,再走冰面我就比较小心了;那时几个常年有水的大湾里都养着鱼,每到中秋节前后,大队上组织人抽干湾水开始捕鱼,有一年大丰收,捕的鱼装满一篓篓,排在湾沿上,阳光下鳞光闪闪,很是壮观,至于最后鱼的去向那就不得而知了。大湾留给我的回忆还有很多,有的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尘封湮没,有的依然历久弥新、常存脑海。真是“犹记湾里故事多,多少清梦飞星河”

世事多变幻,流断湾亦干。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印象里不但运河里常年流水不断,而且那时我们那儿的雨水好像也特别多,夏季大雨往往一下就连续几天,有时甚至雨后在湾边的路上都能捡到蹦出的鱼,村内湾里的水更是从未干过。运河边我们村有个扬水站,承担着全村土地浇水的任务,也和村内大湾水系相连。每当天旱,湾里水量减少时,大队里就会及时安排从运河里抽水补充水源。造化弄人,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运河逐渐断流后,天上下的雨水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再后来慢慢的湾里的水越来越少直至干涸,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常忆那湾水,往事未可留。后来,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开始出外求学,与家乡的那湾清水渐行渐远,直到尘封已久。只是有时在偶尔闲暇时,还会不时想起儿时的那湾水、那些人、那些事。再后来,自己学成毕业回到县城工作,一晃又三十多年了,连同求学时光,离开家乡已经接近四十年的时间。这些年,虽然并未远离老家,工作的县城离老家也不过就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但回去多数时候是来去匆匆,无暇细顾。而今随着年龄日增,自己已在工作一线退下来,对过去琐事的回忆又渐渐多起来。每周几乎固定回去看看已年迈苍苍的父母,世事沧桑,不禁心生感慨。走到记忆深处的大湾边,印象中充满灵性的大湾竟早已面目全非,非但湾水早已干涸,而且随着生产生活变化,人进湾退,过去的大湾主体多数已被附近村民垫土成宅,变为民居了。好在还残留着过去的影子,尚未完全消失,自己还能站在湾边,回想着过往的些许往事。“心中常忆那湾水,过往已逝不可留”,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事物想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有的东西可能只有常存记忆,即使无奈也得承认现实。

总觉得,一个地方没有水就失去了神韵,千里烟波浪滔天,顺流之下到京都,那是何等壮观的景象!滔滔流淌的大运河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赐予了运河两岸人民良田沃土,留下了延绵不绝的故事传说。现在古老的运河又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新时代运河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已列入国家规划,千年大运河复航在望,我们夏津被列为运河文化保护核心区,而我的家乡就在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运河复航实现之日,家乡不但一湾清水会失而复得,风韵依然,说不定“岸畔出平湖,游人亦如织”成为运河岸畔新兴旅游度假胜地也会很快变为现实呢!正是:
一湾碧水清波荡,记忆长留脑海边。
待到通航重现日,家乡如愿谱新篇。

庚子年八月三十日
作者:刘其强

作者简介:刘其强,男,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人,公务员。平时喜爱文学,工作之余开始尝试诗词创作,作品散见于诗词选刊、夏津棉花地等刊物及部分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