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沈村的演变
文/解海中
(一)花顺村的来历
鸟瞰水乡兴化,在兴泰公路以东,沿中心河汤临线向东一公里,可见一个美丽的花沈村。
花沈村(原名花顺村)经受了几百年的沧桑巨变,春秋轮回岁月的洗礼,让这个村变得更加美丽。方圆几公里,大小不一的九处居民集居地,紧系在一起,像九朵鲜花绽放的大花园。
以农为本,水产丰富,交通便捷的花沈村,早在前元朝时期,是一处偌大的芦苇荡,荡周围四面环水,特别是芦苇荡的南边,便是比芦苇荡还大的河。
那个时期,国不像国,家不成家,民不聊生,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有一逃荒之人姓花,逃到此处。看好此处水资源丰富,又有取鱼的技能,所以在芦苇荡插草为标,安居营生,希望能在此以取鱼为业,娶妻生子,顺顺当当的过日子。这便是“花顺”之名的由来。
多年后,姓花的已是中年。又一逃荒的陈家,逃到了此地。姓花的人心地善良,收留了陈家五口人在此生活。不久后,姓陈的病逝,留下妻子及三个男孩。后来,姓花的和陈氏并为一家,自己并没有生过孩子,便把陈家三个男孩养大成人,娶妻成家。多年后,姓花的去逝,陈家的三家各自生活安逸,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若干年后,居住的人家越来越多了,也就成为一个自然村——花顺村。
(二)九龙河的神奇
元朝末期,公元1386年,朱元璋推翻了盛极一时的元期,建立了汉族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应天(今南京)登基。
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是朱元璋三顾茅庐请来的活神仙。在一次战争中,途经花顺村,发现了花顺村前的一条大河,说这大河有九条龙,是“九龙河”。
奇就奇在这大河外围有九处叉河,龙头向东,在大河的东南角(往刘六村的河),两条龙爪河分别为通往陈里村、西浒村和施家村、秦家村。龙尾在西约一公里处的龙尾河(至今仍叫龙尾河)是南北向,向北可往任家舍、任三村和郭家村。后两龙爪河分别通往古庄村、砖场村和曹垛村、老阁村。东南上角通往孔家村。西南上角通往三王村东、三王村西、蒋家村。
大河的偏东中心,有一处八亩滩子(八亩地),此龙常围着八亩滩子游来游去或转圈儿。说来也怪,在经济落后的年代里,没有机械船,河面易结冰冻,有些河面上冰冻了,人可以在上面行走。而八亩滩子的周围就是不结冰,传说有龙在此活动,不会结冰。其真实原因,是河面宽阔,水深而循环流动所制。
九龙河的最深处有5米,最宽(南北向)度有300多米,长有1000多米。河水清澈流畅,水产品非常丰富,是鱼类的快乐天堂。周边的田园庄稼长势喜人,树木葱郁茂盛,是花顺村民的天然氧吧。
刘伯温发现了九龙河后,禀报皇帝朱元璋,十分担心花顺村会有“真龙天子”出现动摇根基。为了确保朱元璋的江山永固,必须要破坏九龙河,扼杀九龙。
朱元璋根据刘伯温这位活神仙的禀奏,让刘伯温设壇施法,捉妖除魔,并号令成千上万的士兵挖龙河。原本龙头河(通往刘六村)的北面,是一处上百亩的农田。此农田北面侧是(通往陈里村、西浒村)龙的前爪河,本圩的最西边(与九龙河最东面相连接)岸边是四边型,把这四边型圩挖成三角的尖刀状,直刺龙的咽喉部位。可见,尖子田的来历有着传奇色彩。
现在尖子没有了昔日的尖锐,成了南北向的圩岸。圩岸东居住着很多二组村民和少数一组村民。此圩岸连接东大桥(南北向),便是通往花沈村中心的重要村庄公路。
九龙河的正北面就是(原始的芦苇荡形成的)花顺村。在村东西中心处,挖了一条南北向夹沟河,形似宝剑,直插龙的腹部,便使花顺村一分为二——河东和河西。
村子的东南角,原本是一组的(约30亩)打谷场,现是一组的部分居民区。
村子的西南角,原本是几百亩的粮田,约留50亩处,又挖了一条小河,刺刀般斩断龙尾,也就有了流传至今的50亩。如今,这五十亩已不再是昔日的农田,而是鳞次栉比的居民楼、别墅区。
想不到刘伯温献计献策,朱元璋煞费苦心,成千上万的士兵挖土开河,都是徒劳的。不管今天挖成咋样,一夜过后,又复回原样。一次又一次地挖,日复一日地挖,都是白费劲,还是原样不动。这就奇怪了,难道这河真是九条龙吗?朱元璋寝食不安,非常害怕自己打下来的江山被毁掉,下了一定要惩治九龙河的死令,否则就杀头。
刘伯温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精通阴阳八卦,在文学与兵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在民间与诸葛亮齐名。接到皇命也无可奈何,只有等待杀头谢恩了。
一天夜里,刘伯温的师傅郑复初托梦给他。郑复初(元末江西玉山人),一生只有施耐庵和刘伯温二个徒弟。刘伯温拜16岁时曾在郑复初门下学习四书五经,是施耐庵的学弟。郑复初以梦示法,刘伯温按师傅指点,大举士兵挖土,将铁锹插在工地上,把草鞋放在锹把上过夜。次日早上,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恢复原样了。因此,挖河有效了,改变了九龙河,赶走了八条龙,只剩下一条受伤的拐龙。此龙也无力反抗或施法,因破了风水,龙也难以现身,只好留在九龙河的水宫中,传至今日。
(三)人丁兴旺
刘伯温的施法,破了九龙河的风水,驱走了八条龙,还有一条龙在此。这条龙,保佑了花顺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村民安康,举子登科,人丁兴旺。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巨变,由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发展成为一处偌大的村庄,更名为——花顺庄。
花顺庄在1940年前,就有一庄二舍(施家舍和孔家舍),合计人口近3000人。花顺庄有15个生产队。其中户主姓氏有:陈、孔、张、裴、扬、王、邵、朱、周、刘、解、葛、吕、范、史、李、邰、董、钱、高等。陈氏家族占全村的一半以上。
花顺庄人才辈出,有师团级军干部,有绘画美术大师,有教授、文教老师若干名,有技能工匠,有多种手艺传承师派,有吹弹拉唱的民间高手,等等。
现如今有博士生三名,研究生十多名,大学生上百名。有私营企业几十家(如:四禾酱菜、九龙水厂、九龙饭店、调味品厂等),从事各行各业的技工、能人很多很多。有亿万富翁三户,千万元户几十户,百万元的约占全村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四)花顺区的来历
民国时期,保长陈文早原是本村二组的人,也是陈德庆的二叔。他根本不顾乡民的疾苦,盘剥百姓。河西又有大地主陈银元,粮田万亩,商号无数,腰缠万贯,金银斗量,同样欺榨压迫,百姓苦不堪言。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国民党发起内战,实现先攘内后对外的政策,杀害共产党人,屈服于日本。陈文早就是披着保长外衣,暗中勾结日冠,欺压百姓。
1941年,陈毅将军在苏北地区领导抗日,其部下有一名悍将陈德庆,就是花顺庄河西人。此人仪表堂堂,潇洒英俊,腰粗身高,力大无比,且有一肚子的文化,英雄善战。他可以长时在河水中踩水,胸堂露出水面,端着步抢射杀,这一神奇的绝活,无与伦比。
抗日游击队的新四军根据地设在秦潼镇(原秦潼县),下设多个抗日区,花顺庄就是其中一个,称为“花顺区”。当时还是国民党保长陈文早管制花顺庄,任命陈德庆为花顺区区长(相当于副营级、正连级),领导新四军抗日。其游击地区(不是行政区):东至现竹泓镇的高家舍、徐家舍、魏家舍,北至现垛田镇的朱元村、南跃村、长安村、张安村、宣扬村,南至现临城镇的任三村,西至原刘六镇的刘六、西浒、三王、花沈、老阁等17个村。
花顺区抗日游击队的新四军指挥所设在花顺庄一组东五倾的东北角,是一处荒田,紧连陈里村和西南村的荒田。时常夜间活动,以水道为优势打鬼子,一打就躲到荒田里,鬼子找不到新四军。
陈区长领导的新四军,以九龙河中的八亩滩子为埋伏点,因为八亩滩子,在当时也是芦草荒地,便于藏身,对岸枪弹射程也够不着。他们夜间出行打鬼子,就像水浒中的阮氏兄弟,出神入化,骁勇善战。消灭了日本鬼子,保长陈文早也没了日本人作靠山,夹着尾巴偷偷的溜了。有人说,保长是陈德庆暗中放跑的,是否真实,也查无对证。
陈德庆抗日有功,多次受到新四军秦潼根据地的嘉奖,但因没有抓住保长,也是很大的过失。全国解放后,花顺庄自然更名为花顺区,陈德庆功过相抵,不升不降,任命为区委书记。所属村庄就是花沈庄,施家已分开,成为施家舍;孔家也分开,成为孔家舍。同时成立区革委会,行政所管辖区是以上原刘六的各村。
(五)乡风乡情
早在民国时期,村庄河西有一位王巫师,受封建迷信的遗传,一生以弄神装鬼、化灾降福的招牌,因此而谋生。并在村河东中心地,私建庙堂,乡民们也能去庙堂烧香拜佛。日本鬼子扫荡,烧了庙堂,于是王巫师气绝身亡。临终前遗言,要儿子修庙继业,做些好事。
他的儿子就是王大神(真名无从知晓),王大神道教精深,懂天文地理、阴阳之说。还懂些草药、有乡下郎中之称。人格善良,济世扶贫,受富人之银,少受或不受穷人之財。常时帮助乡民,以他本人的道法治病救人无数,深受乡民咏赞,名声远扬。
解放后,他遵照父亲的遗愿,平时生活俭朴,用自己的积累,在庙堂遗址,重建了庙堂。庙堂之大,可容500人站立,南北朝向。大庙后有9间小庙室。几间自用,几间供乡民儿童读书,每间约有30平方米,与大庙成7字型。大庙堂西侧、连排庙房前是40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就是由设坛、迎会等大型活动用地。
那时迎会,大庙敬香,土地庙敬香,庙会大锣在迎会前二天,就哐哐哐的敲响,像山谷的回荡声,响彻云霄。迎会当天(正月初十),庙堂里的大鼎钟,铛铛铛响彻村出,庙堂里行起庙会仪式。随后二人前后抬着庙锣开道,马皮用长锥穿嘴巴,锥长不足二米,赤膊露臂做着行内的绝活。锣鼓队敲锣打鼓,八抬大轿般抬着神像,巡回牌小队跟后护神像,万名伞随后。紧接着又见四壮汉抬着观音佛像,数名童男、童女伴后。斗狮队、舞龙队相随。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扮像队,鲁智深、李逵、王英、梁上骚扮演队,踩高桥,挑花旦,荡乌船,扮小丑唱花调,又是锣鼓队敲锣打鼓,舞龙的白龙队、黄龙队、青龙队相继跟随。跳花绳,荡秋千,翻风车,打花鼓等,浩浩荡荡。
迎会期前后几日里,商贾云集,巷道、路口到处都是外来做小买卖的。有卖布匹的,卖莲藕的,卖糖球的,卖竹器的,卖瓷器的,卖铜器的,卖鞋帽的,卖玩具的,卖糕点的,卖草药的,做糖人的,耍杂的等,五花八门。
迎会队伍非常壮观。亲朋好友来作客,外来观会者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名振四方。
本村有理发店,皮匠店,百货店,食品店,豆腐店,烧饼店,茶馆,麻将馆,说唱馆,木匠铺,花铺(卖迷信用品),铜器铺,铁匠铺,裁衣铺,竹蓆铺,肉铺,米行,染布仿,酿酒仿,还有送客的帮船,邵家鱼行等,热闹非凡,生意兴隆,繁荣昌盛。
(六)花沈村名的来历
好景不长,约三年后,花顺区村名又更名为——花顺庄。1958年大跃进,地区改变,刘六村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第一负责人名叫沈贵森,因为沈贵森姓沈,提起花顺觉得不顺口,顾改名为“花沈”,从此就是花沈大队。花沈大队在刘六公社行政管辖内,陈德庆即为花沈大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掀起,红卫兵砸了佛像、拆毁了大庙堂,后面一排九间庙室留着,成为本村的小学教室。不久后王大神病故,而且无后,加之政治形势变化以及其它诸多原因,庙会由此中断举办。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村又重新举办庙会。勤劳的花沈村民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怀着对王大神的感恩之情,迎会取名为“王大神庙会”。直至現今,每年正月初十迎会,八人抬着王大神神像在前,以示重敬!
几百年前的芦苇荡,已无迹可寻,便是一处方圆几平方公里的村庄。昔日村里人出行,都要乘渡船渡过九龙河,到九龙河南岸方可出行。如今的九龙河,因发展需要,成了中心河的一段。北面一大片河面,是虾欢鱼跃的鱼塘,九龙桥一架南北。除此,还有东大桥、西大桥和生产桥。四座桥都是花沈村的重要通道,交通便倢,粮田几千亩,鱼塘千余亩,私企厂房,居民楼房、别墅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
2020年10月15日
花沈村
文/解海中
花沈村
几百年的沧桑巨变
而你没有变
几百年的腥风血雨
而你依然坚定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我长大
你用朴实离奇的故事
勉励我成长
你有一个滋爱的母亲河一一九龙河
孕育着万物兴旺
滋润着乡民的子孙代代相传
花沈村
我是你的儿子
因为有了你
我才是一个欢声笑语的儿子
因为有了你
你是我生命的动脉
在你的土地上
我想用我的鲜血
染红一块地
我想用我的灵魂
在你的土地上阡陌
花沈村一一我爱你
2020年10月17日
作者简介
解海中,江苏兴化人,1957年9月生,76届刘六中学毕业,个体经营,爱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