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六日下午两点,我因为要聆听陈长吟老师在区图书馆举办的散文讲座,提前到场,正在阅览室看书,我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我一看是个陌生号码,电话里传来一个老者的声音:“孝武,我是武稳祥,明天有几个文友要到我这里小聚,你如果方便,也来聚一聚,大家見个面。”
“武老师好!武老师好!多谢武老师邀请,我明天正好上班,我晚上向单位请假,晚上给你答复。”下午参加完散文讲座,我用电话向单位领导请了假,给武老师电话作了回复,第二天一早,我就怀着喜悦的心情,向武老师居住的少陵原上的村子一路转乘公交而去。
武稳祥老师是少陵原上大鲍陂村人,一九五三生人,現年67岁,刚上完高小,就在文革中无奈辍学,苦于生计,自学木匠手艺,自幼喜爱文学,工作闲遐之余,手不释卷,不断练笔。一九九二年在陕南惨遭车祸,身体落下残疾,不甘消沉,重拾旧好,用颤抖的手,一路追逐文学梦想,在文学园地上笔耕不止,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写成三十多万字自传体散文《蹉跎年华》。和亲朋乡友四处采风,搜集资料,为本村写成村史《干年沧桑古鲍陂》。又把多年写成的诗歌结集成册,起名为《诗苑雅韵》。和家人一起畅游北京,回家后,追古思今,心潮澎湃,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兴奋不已,夜以继日翻阅资料,挑灯疾书,写下游记散文集《春暖京华》一书。
我和武老师在几个微信群里都是群友,又是笔友文友,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武老师人生励志的亊迹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是我向文学道路上前行的一个标杆,一个榜样。
我和武老师相识于文学微信群,经过长期的微信互动,思想交流及对老师大作的拜读,对武老师的道德人品及文学素养十分敬佩,武老师如有作品面世,我尽量抽岀时间拜读并在作品后写出我的心得留言,我如果有习作在文学平台刊岀,武老师也会在微信群和我沟通,或在我习作后留言,指出不足,给我鼓励,武老师己成为我的忘年之交,良师益友。

坐在公交车上,想着我和武老师一年多来因为文字,结成良友,我深为感动,思绪万干,公交车不知不觉就到了武老师的村口,经过电话联系,顺着老师指点的方向,走向往北的小巷,远远就看见武老师向我迎面走来。
虽然和老师是第一次见面,但老师在文学平台上发的作品后面简介上的照片己深深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我疾走几步,和老师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武老师見到我,也很激动,拉着我的手,把我引进家门。
进入老师的客厅,一股书香墨韵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堂挂有呼延小舟老师的字画,屋内还有其它老师的字画作品及其它摆件,置身其中,立刻让人沐浴在书香墨韵的氛围之中。
屋里老师早已备好了茶水,水果,其它的文友老师还没有到,我取出陈屯良老师历时十五年编撰的六十五万字的工具书《实用对联》赠于武老师,武老师也把自己的作品《诗苑雅韵》和《春暖京华》赠于我。最感动的是老师的书上早已工工整整写上了赠予人的名字。和少陵老师在网上相交相知己一年有余,早就有拜访老师之意,当面聆听教益,今日终于圆梦,令人欢欣鼓舞,心情愉悦。
我们故友相逢,面对面坐在一起交流,看到武老师不仅颇具文采,更是一位忠厚长者。不大功夫,文友(孤鸿)高建峰老师,(蓝田一点红)程宏远老师,(鸿鹄逐波)薛鸿波老师,李忍民老师,岳若霞老师先后来到。这几位老师的到来,更增加了现场的热烈气氛。
几位老师的大作我经常在文学公众平台或微信群拜读,老师们都是蓝田,灞桥,长安地面上的文学爱好者,饱学之士,文笔了得,诗词,散文,小说各有干秋。长安王曲高建峰老师更是谋篇布局的行家里手。
高老师小说作品布局宏大,文风朴素,矛盾错综复杂,恩爱情仇,长安方言运用得当。反映了解放前夕长安地域历史风貌的长篇小说《神禾原下》,正在《灞水两岸文学驿站》微信平台连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上级领导的重视。
文朋诗友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其乐融融,武老师的家里顿时群英荟萃,俨然已成了一个文学沙龙。
在大家聊天中间,武老师的儿子武文超从外面回来,和大家一一握手,并对今天到来的客人致以衷心的谢意。文友们在武老师的大院中间合影留念。到了吃饭的时间,武老师又邀请其弟做陪,武老师的弟弟也对今天到来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

大家感恩遇見,把酒言欢,珍情惜缘,共同祝愿少陵村叟武稳祥老师健康幸福,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多出佳作,以飨读者。同时祝愿各位文友携起手来,坚持心中梦想,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文朋诗友正交流中间,来了一位僧道装束,上中等个子,留一头短发,举止干练,言谈儒雅的中年男子。经少陵村叟老师引見介绍,方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呼延小舟老师。
呼延小舟老师,生于长安少陵原,号少陵居士,斋名无风堂,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渊源深厚,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灵动飘逸又不失古风,在国内屡屡获奖,作品被国内国际多家组织和个人收藏。因为生于斯,长于斯,对少陵故土情有独衷,由他发起成立少陵文化研究会,该会常年不定期举行文化活动,影响力巨大,已成为中国研究长安少陵文化的一张名片,他本人亦成为研究少陵文化的资深学者,是这一领域众望所归的马前卒,领头雁。
相请不如偶遇,今天在少陵古原巧遇少陵居士呼延小舟老师,是我们之间真的有前世缘份,亦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
呼延老师見到我们一行文学爱好者也异常兴奋,盛情邀请我们上少陵文化研究会一叙,我们一行几人,由少陵村叟武老师的儿子文超驾车,呼延老师随车领路,向目的地而去。
不长时间,车就到了,下了车,迎面看見一个古色古香的青砖门楼,红漆中式门上面高悬一横匾,上书《说剑堂》三字,门两边配有一副楹联:临灵兆若观青史,望大山如仰古贤。我和呼延老师及众文友在门口留影后,一起步入室内。
室内正中放置桌案,室内布置少陵文化气息浓郁,四面墙上关于少陵文化的书画作品有序悬挂,让人一下子就被一种文化氛围所笼罩,所震撼。众文友在桌案两边落座,少陵居士呼延小舟老师居中,讲述少陵古原的前世今生。
老师从夏、商、周讲起,一直讲到宋、元、明,清及至現在,讲地理形成,讲风土人情,讲人文典故,讲发生在这篇热土上的趣事轶闻。
川川原原,沟沟坎坎,一草一木,一人一亊,已如同老师播放的幻灯片一样,深深烙在呼延小舟老师心上了。
呼延老师讲得激情澎湃,如数家珍,众文友侧耳恭听,如醉如痴。
呼延老师讲演结束后,文友们被老师渊博的学识及对少陵原用情之真深深折服,呼延老师讲解完后,现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呼延老师又领我们上了二楼,二楼陈列他本人收集的先朝瓦當和他的书画作品,文友们对呼延老师创作的书法作品交口称赞。
看看时间己经不早了,文友们和呼延老师挥手致意,依依惜别。坐着少陵村叟武老师儿子文超的车,大家又到武老师的家喝水小坐,有车的老师乘车先行,文超又开车把我和孤鸿高建峰老师送到了韦曲车站。今天和老师们聚会,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心潮起伏,难以抑制内心激动,正是:
文友雅聚登古原,
心系故土访才贤。
少陵有情起和风,
村叟好客笑开颜。
乐起诗苑添雅韵,
春暖京华照长安。
遥望小舟行墨海,
已为朋辈树楷模。

作者简历
朱孝武,网名高山流水,长安滦镇人,文学爱好者。
手机号:18291492789

声明:本文转自《灞水两岸》文学平台。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神禾原文轩》。您的每一次关注都是对作者莫大的鼓励、和对本平台最大的支持。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