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 儿
缪荣株
因为抗疫乘公交车不方便的原因,即便清明将至,姜堰镇西南梁徐果场百花盛开,我仍然不能至。
不能赏桃园只能求其次,就在我家运盐河畔前花园一次次来回溜达,欣赏眼前春景。
前花园这些春景往年曾经冷落了的,现在补偿。这里虽不见大片桃园的桃花,我逮到一棵小桃盛开,围着她久久不能离开,远距离近距离地欣赏个够,心中想象将她烂漫成一片桃花海。在小桃身边,我不禁回忆那年赏桃园归来。
我爱花,尤其是桃花,她开在春天鼎盛时期,把春天装扮得极盛。梁徐果场,每年春暖花开,有数百亩的灼灼春桃争奇斗艳,再映配衬着绿翠翠的麦苗,白艳艳的梨花,黄澄澄的菜花,相映成趣。
小河边临产的青蛙有时独唱,有时响成一片;鸟儿在桃花梨花深处吟唱;蜜蜂嗡嗡嘤嘤;春风吹拂,河水涟漪。这一切组成了一曲迷人的春之歌。每逢清明前后,这里人流如梭,徜徉在这迷人的春色里。
一年一度,我怕错过机会,都为家人先行三探花期,然后扶老携幼举家踏青。。
记得那年待到赏春时,媳妇去农村支教过的学校学生们几次来电话,说要到家里来拜访老师,因此,媳妇未能成行。
临近中午,带着赏花游春的喜悦,我回到家,打开门不禁怔住了:满室的童男童女欢呼雀跃,一个个粉嘟嘟的脸蛋打扮得漂亮如盛开的桃花梨花,叽叽喳喳像果园深处的鸟鸣。他们扑过来叫我爷爷。我的眼前立即闪过红黄白色的花和各种悦耳的鸟鸣。
原来,我媳妇从姜堰第二中学到姜堰石黄小学支教,离开那里已半年多了。孩子们想念老师就相约分批利用假日来探望。他们从郊区来,有的骑车,有的坐汽车,十二、三岁的人,个个十分懂事。
这些小学生怕老师麻烦,偷偷地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蔬菜,还给小孙子买了玩具和食品,有的小女生手上剩些零花钱,还要抱小孙子出去再买玩具,媳妇不让。
媳妇特地称肉买鱼,备了许多孩子们喜欢吃的菜。孩子们像有严密的分工,有的在和媳妇攀谈,有的在厨房忙碌,有的在逗小孙子玩,也有的在看电视上下棋……
一个女孩对看下棋的男生说:“哎哟,你也看下棋?”
那男生说:“你知道什么?象棋是国粹。”啧啧,小小年纪知识面还挺宽呢。
不一会儿,无需家人动手,一桌香气扑鼻的饭菜忙好了。客厅里传来了媳妇和孩子们“长大了我就成了你”的歌声,端菜的孩子们伴随着歌声踏着舞步,小嘴里也哼个不停。
孩子们亲手烹调的红红绿绿的菜,像一朵朵艳丽的桃花盛开在桌上,媳妇和十五个孩子围坐圆桌,个个脸上乐得像绽开的花。孩子们围着小孙子,你喂饭,我喂菜,他喂果冻,把个小肚儿撑得圆鼓鼓的。这一切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我眼里闪着泪花,连忙拿起相机,摄下了这欢乐的瞬间。
孩子们离开时,打听媳妇的生日,他们到那一天还要来。我顿生一种感觉: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不少人感叹世风日下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孩子们却没有受到污染,他们像纯洁无暇的花。
啊,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自然界,春天在孩子们的心里,春天在这些花朵一样的接班人身上。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