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香山,美在笔端”第二届“香山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5
在香山,邂逅一棵柿子树
王 圆
出门寻秋,邂逅了一棵柿子树。
柿子树在香山。具体说,是济南市莱芜区大王镇的香山。与它邂逅时,我望它,它亦望我,像故人,久未谋面,不期而遇。
那一天,正是秋阳横荐碧霞宫,秋风斜倚玉皇祠时。我看见香山,荡荡无边,层染朱黄,韵涵空寂天光。而眼前这棵柿子树,树干粗大笔挺,树皮纵裂剥落,树叶绿少红多,寂寞如我,无语向风。
而离地半米左右的树干上,残留伤疤,围了树干一圈儿,黑乌乌的,像一页粗糙的化石,丑陋,突起,刺眼,似经历了刀耕火种,涅槃后的重生。忆起南宋张九成的诗,“严霜八九月,百草不复荣。唯君粲丹实,独挂秋空明”。抬头看它时,但见伸挲的枝杈上,橙色的柿果,艳如金钟。风行,钟动,耳边似乎响起金属切割声,一阵阵,穿越一片柿林。
香山与我,并不陌生。老家临朐,山高沟深,满目苍翠,与香山血脉通联。若套用动物属相,都是沂蒙山的属种。
沂蒙山,无需赘述。基因红色,红遍全国。似乎,柿子树早有先机,一千多年前,就已“柿叶翻红霜景秋”,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一定红火。
老家是个村庄,向南不远,就是沂山。小时候去沂山,脚掌抚摸沙砾碎石,温糊糊,热辣辣,却不用忍饥受饿:渴了,路边山泉,水光潋滟,捧起来就喝,不用怕化肥农药;饥了,树上的柿子,大如磨盘,摘下来就啃。那时的柿子,长相如何,现已不甚清楚,只依稀记得,个儿不大,黄橙橙,咬开果皮,记得里头的果肉,颜色更黄。也有柿子的果肉,硬且生涩,啃上一口,涩得伸不出舌头,会莫名其妙地叹息一声,骂一声粗话。
而脚下的步子,不敢停留。倒不是怕看坡人骂、收秋人赶,是怕双眸里的崇山峻岭,闪烁的柿林幻影,水光盈盈的小河,冷不丁冒出《聊斋》的鬼怪仙狐。尽管那的秋,美目流盼,酸涩甘甜。相伴至今,虽常有回味,却又惊鸿一翩,杳无旧影。
老家也种有柿子树。每年深秋,柿子红了,像农闲时赶集乡民,村里村外,树上树下,熙熙攘攘,裸着的果儿,呼喊着,嬉闹着,挤上大集。那时悄悄幻想,这些果儿,何以灿亮美艳,犹如沂山一株精灵?
直到有一天,父亲给我变了一个“戏法”,我才知道,什么叫嫁接。
那是一年的春天,父亲不知从哪刨来几棵酸枣树,是野生的那种,栽进我家的责任田。我没在意。秋冬过去,又迎来初春,我还是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父亲抹地儿砍掉它们的头,齐刷刷的,只剩冲天的茬口,我看见横断的茬口,汁液溢出,黄盈盈的,像血,更像泪,才在意它们的死活,生气地问父亲:
它们得罪您人家了,还是惹您人家生气了?好模好样的,干嘛这么残忍!
父亲笑着说:给你接个甜柿子!
我不相信,说:你骗人,明明是棵酸枣树,怎能长出柿子?
父亲又笑,说:柿子芽接到酸枣树上,才能长出甜柿子!
为什么?
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老辈子传下来的技巧!
老辈子传下来的技巧,我看见了。一把果刀,先在酸枣树的茬口上,“凿”出一个凹洞,有七八公分深,再将一穗柿子单芽,削出一个凸形,倒插进凹中,然后用地膜将接口包扎严实……几年以后,那切口长成一个疤,跟眼前的痕一样,像一个模子扣出似的。我有些默然,难道植物也与人一样,也要承受生命之重?
蓝天若碧水,赤叶如红鱼。
当年的惊鸿,竟照影来了。
而香山的柿叶,超凡脱俗,试图向我证明什么!
证明什么?我不知道!
而我知道的,在香山,柿子树是春天最后一个醒来的植物。
惊蛰清明,谷雨小满,春天的锣鼓,铿铿锵锵。这个时候,香山的柿子花蕊,才像慵懒的贵妇,粉黛登场。而它一旦粉黛登场,黄白色的,或黄白带着紫红的朵瓣儿,便厚积薄发,排山倒海。那朵瓣儿,像金屑,像银屑,在空中漫天飘舞,当它们落在地上,聚在草丛,栖在低凹处时,像雪,厚厚的,静静地喘息。仿佛,整座山都在喘息,都在呼吸,都在呼吸它的馨香,它的芬芳。于是,这座山,黄灿灿,雾腾腾,氤氤氲氲,成了香山!
当地人说,香山之香,缘于香草,不是缘于柿香。
我强词了,香草种了几年?柿子树种了几年?
当地人说,香草才种了几年。而柿子树呢?至少种了三百年!
他们说,香山的先祖,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的。先祖迁来时,为慰乡愁,携来老家的柿树幼苗。不曾想,种下的幼苗,新枝繁茂,葳葳蕤蕤。原来,这方水土,更适合柿子树生长。由此,几代人过后,房前屋后,村内野外,处处青葱。最多的时候,有上万株。
无需多言。柿子打下来,摊在房顶,晾晒,削皮,压扁,成饼,再晒,晒出白霜,放到明年,可以做馍,可以酿酒,可以熬粥,可以款待客人。
此刻,我走进柿树林,仰头望树,但见满目丹果。奇形怪状的柿子树,树身粗皴焦黑,像一个个懒散的老农,穿着皂黑的粗布棉袄,蹲在阳光下打盹儿。而每一根枝条上,成熟的果子,定格为赤红的椭圆,像一片片燃烧的火焰,灿烂如花。而它们又是沉默的,任由秋风涂黄抹红,扮出新娘的羞涩,儿童子笑靥,狂癫的醉汉……这一刻,谁能辜负,谁又能辜负?
秋风又起,很凉。
我爬上香山极顶,俯瞰。满坡的柿子,吊在叶柄上,羞羞的,颤颤的,明眸皓齿,流盼娇喘,像一张张笑脸。微风袭来,暖香摇曳,嗡嗡嗡,嘤嘤嘤……那是香山的呢喃,那是大地的耳语,那是春天的梦幻!
而闭上眼睛,沐浴其中,那发酵于土壤深处的味道,醇厚,温热,像乡音,像记忆,像童年,又像初恋,是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温适和踏实。
夕阳西下,归巢的喜鹊,一群又一群,如潮,仿佛柿子树眼睛,望四季轮回,望世间万象,望风雨晨露,望日升日落。
香山的深秋柿子,红艳艳的果儿,像倒挂的钟,更像一条条鱼,红色的鱼,在风中游动!

【作者简介】
王 圆
山东省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齐鲁女性”志愿宣讲员
济南家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缘情六礼文化传媒品牌创始人
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