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促进新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22日,新乡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主任朱卫国带队,组织委员一行12人开展委员之家活动,赴封丘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生态保护工作,文史委主任朱卫国传达学习省政协常委考察团莅新考察精神,促进委员为我市文化事业积极建言资政。

活动由文史委副处级调研员郭晓燕主持。

考察团对封丘县祥符调、李金梅毛笔(省级非遗)、黄河湿地鸟类保护进行了调研并座谈,对我市非遗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李金梅笔庄简介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安徽宣城制笔工杨泰和运送毛笔至河南卫辉,途径封丘县境李马台时,感染风寒病倒村南。恰遇携子自私塾归家的秀才李挺宝。热心的李挺宝将杨泰和扶至家中,请郎中诊治,井悉心照料。杨泰和病愈后又将其送至村西作别。数日之后杨泰和运笔归来,感念李挺宝救命之恩,遂登门拜谢。李、杨二人相谈投机,相见恨晚,于是结金兰之义。杨泰和还将安徽宣城制笔技艺传授与李挺宝,并商议在李宅开设笔坊。从此,封丘县便有了制作毛笔的作坊,并且与安徽宣城毛笔制作技艺属同宗同源。李金梅是李挺宝之子,他自幼就在家中跟随父亲学习制笔技艺,深得毛笔制作之要领,同时,他还得到杨泰和的亲身指教。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李金梅在封丘县开设“李金梅笔庄”,以前店后坊的模式经营,笔庄的生意日益红火,封丘李金梅毛笔声名日盛,远销周边各府、州,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清咸丰、同治年间,李金梅毛笔被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至民国年间被地方官员指派为政府专用笔。在民国末年,战乱纷扰,为避战乱,李金梅携全家迁归故里,直至解放后,一度不间踪迹的李金梅笔庄才出现,并因为公私合营而加入毛笔社,在“文革”时期再度解散。1958年4月,毛主席用李金梅毛笔发表了“介绍一个合作社”的文章,从而使李金梅毛笔名扬中国大江南北。自此,李金梅毛笔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为弘扬民族手工艺,传承中国千古文化,百年老字号“李金梅笔庄”重新挂牌营业。随着时代发展,笔庄逐渐恢复了各种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的制作和销售,又研制出不同质地的高、中、低档礼品套笔。李金梅毛笔选料考究,做工精巧,经过八十八道工序精制而成,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笔庄高、中档礼品套笔,被新乡市委、市政府,封丘县委、县政府指定为对外交流的公务产品。笔庄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全国笔名之长,改进、创新有了新的发展,现已形成礼品套笔、书画用笔、学生用笔等多元化、多领域的生产、销售体系。拥有一百多个产品和规格,行销全国各地,并运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