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古宅
文/韩继贵 诵/云卷云舒

在囗镇的西南方,有一个不足500人的偏僻小村,叫杨家镇。因为源自一条北山的小河流经该村,把村庄分为两片,一片在东,为片家镇;一片在西,为杨家镇。杨家镇这个村,让人看上去很不起眼,由于城乡交通不便,渐渐沦为人少车马稀的角落。村民世代以种田为生,至今村内大部分还居住破房旧屋,过着旧式田园生活。
俗话说: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当你走进村时,首先听到的是古村文化一一潘氏家族,然后能让你亲眼目睹到这个村辉煌的过去。
话说潘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潘绍烈,是清代莱芜唯一的翰林。为什么这么个穷小村会出功名如此之高的大人物呢?在崇本堂潘氏第12代孙潘海峰的指引下,我有幸看到了修葺一新的潘翰林故居。
2018年11月23日,冒着初冬的寒风,我走进了这座古色古香的北派风格的老建筑。一进胡同,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遥远的古代。只见青砖黑瓦、栉次鳞比、瑞螭跑兽、屋观飞惊、勾心斗角、雕梁画栋。在白色墙壁影衬下,古式门窗特别显眼。青石黑砖从大门外一直铺到庭院。诸级台阶,光滑整洁。整个庭院显得古朴、幽雅、壮观。这一切都是在老房的基础上修复还原的,现已由政府部门正式确认登记为“古嬴翰林博物馆”。正房张挂翰林潘绍烈画像,为参观者瞻仰。潘翰林的书法,写得工整、秀劲、遒媚,功底深厚,甚是让人敬佩。西房专供古时佛祖画像和雕塑;东屋是书房,陈设先辈文房四宝之遗物。据介绍,清太学潘之棻(fen)先祖曾在此设塾,教学子读书、写字。垂花门楼四檐角,分别悬挂灯笼,上写“翰林”“文魁”,望之肃然。
当我回味着古宅院内的历史遗迹,还有那古代家具、器皿等物品,使我联想翩翩: 这么一个穷村为啥会出这么大的圣人呢?陪我来参观的潘海峰一句话,道出了潘氏发迹的奥妙: 这村在祖先的倡导下,很早就办起学堂,并培养出一批批才子,至今有不少在外当官的,而且成为国家栋梁,继承了祖先遗训。
为使潘氏家族的古宅传流后世,潘家后人潘立灏(hao,1976年参军,转业到青州市报社工作,现退休后定居青州)花费巨资,用了四年时间,才修复现今这样。这足以说明,潘氏后继有人,香火旺盛,人才辈出,是百善孝为先的典范啊!

作者简历: 韩继贵,字景然、锦贤,沁园阁主人。自幼酷爱书画,喜欢读书,爱好文学与创作,退休后笔耕不辍,坚持业余写作,文章曾在当地报刊杂志发表,并接受电视台多家媒体采访。近几年还连续出版了4本回忆录微信文集,长达30多万字之多,并被多个部门收藏,并记入史册。
曾先后荣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勋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 中国“当代画家”,山东“老年画家”。

云卷云舒、喜欢朗诵,喜欢读书,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
“芃芸国风”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