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游记
作者/张祖军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组织去桂林重走南轩之路,参加本次活动的人员: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劲松,秘书长张筱林,副会长张满意、张泽红,副秘书长张祖军,监事长吴元明,国内知名作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全国巡讲团讲师康海燕等文学巨匠,共计22人参加此次寻访先辈足迹,学习张栻的爱国情怀活动。
张栻(1133-1180),南宋著名学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张栻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为岳麓书院第一任山长,形成南轩学派,提出了“成就人材,传道济民”、“义利之辨”、“明人伦”思想,被南宋王朝认定为继周公、孔子、孟子之后第四位获得“天之道”的儒学圣人,成为南宋公认的理学宗主和文化复兴领袖(《张浚张栻研究》序·张启华),历史上著名的“张朱会讲”更是开启了学术论谈研究先河。张栻,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追赐谥宣,史称张宣公。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封华阳伯,从祀孔子庙廷。
游七星公园景区,寻访先辈足迹。桂林七星景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东岸,占地137.4公顷,因七座山峰的分列恰如苍穹高悬的北斗七星而得名,汇聚了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文化山水的坐标。公元1175年,张栻奉旨任静江知府(今桂林市)。当时舜庙荒废,为颂扬虞舜的和谐仁德之治,张栻重修了虞山舜庙,同时,整修虞山风景,请他的好友朱熹写篇《有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的碑文。张栻整修虞山风景发现一个大石洞,是一个巧夺天工,紧靠漓江,冬暖夏凉,洞口林木郁郁葱葱,洞北江水碧波荡漾,洞内环境清净幽雅,洞南森林鸟语花香,他将此洞命名为“韶音洞”,又在舜庙左边重建了南薰亭。张栻亲自写了《韶音洞记》,命人凿刻在韶音洞内石壁上。《韶音洞记》详细记载了韶音洞的形态、发现、整理的经过和建立南薰亭的经过。
在七星公园景区还有张栻题的《曾公岩记》、《论语-尧曰》。800多年来,这些石壁题词古迹依旧保护完整,这是漓水之边的一道胜景,更是桂林人民世世代代对张栻的怀念和崇拜。景区内还有座巧夺天工的骆驼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此发表著名的环保演说,目前,七星公园景区是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景区、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中国首批4A级景区。
参观桂海碑林博物馆。该馆坐落于桂林市七星公园月牙山,其所辖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群,现有唐代至民国时期石刻213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111件、元代1件、明代42件、清代26件、年代无考32件,是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桂林人民至今没有忘记张栻这位忧国忧民官员,张栻题写的《招隐》石刻位于隐山北牖洞,“招隐”表达当朝能集聚贤才,征召隐者出仕的含意。“招隐”两字依旧保护很好。桂林碑林博物馆的门楹引用了张栻《鹿鸣宴》诗句: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秋风万里携书剑,春日端门拜冕旒。圣世取才先实用,儒生报国岂身谋。且看廷策三千字,为写平时畎亩忧。2001年6月25日,该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不胜收的象鼻山公园。该公园地处广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面积11.88公顷,园内山、水、洞、岛、亭、台、坪、文物、古迹相映成画,令人心驰神往。象鼻山是公园的主要景点,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被人们美誉为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面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在象鼻山的水月洞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令古往今来的文人学士吟诗作赋,洞内、洞外石壁上留有大文豪张栻、张孝祥、陆游、范大成等历代人物的石刻文物50多件,多为宋代雕刻,至今保护如初。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水月洞找到张栻题写的《水月洞题记》,张满意激动地说:老祖宗,我是第四次来寻找您的题记,今天总算找到了。我们看到《水月洞题记》,个个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刚看石壁题记时字迹不够清淅,忽然,石壁题记字迹变得又大又清,我们感到十分惊讶,这难道是天地感应?象鼻山上云峰古寺,曾经是太平天国攻打桂林城的指挥部,门前对联书写着:“半壁江山空有泪,千秋功过岂由天”。目前,象鼻山是世界旅游组织推荐景区、接待国家元首、政要最多的景区、中国首批5A级景区。
漓江风光景区瞻仰张栻雕像。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我们无心欣赏这风景如画的风光带,不约而同瞻仰张栻雕像,大家围着雕像又是拥抱,又是抚摸,左瞧瞧右看看,面对雕像激动万分,说不尽的千言万语,人人感恩祖德的流方百世,我们照像留影后依依不舍离开“老祖宗“。
游桂林宣成书院。该书院位于广西桂林的漓江旁,公元1262年,经略朱禩孙为纪念张栻、吕祖谦,奏请以二人谥号为名建设。理宗准奏并题名。目前,宣成书院更名为桂林市宣成桃源书院,该校远离尘嚣,面临漓江,背有青山,校园80余亩园地,可谓是世外桃源。立身于此,取天地之精华,让人心清神定,潜心修学。南宋时期,广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很落后,教育文化也落后其他地区,学校廖廖无几,张栻在桂林执政期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尊师重教,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他下令重修静江学府,在很短的时间内桂林的文化教育焕然一新。10月1 8日,我们参观了宣成书院旧址,在旧址旁照像留影。历史并没有忘记张栻这位忧国忧民的大儒,桂林市依旧保持书院旧址,他在桂林教化有成,百世同芳。
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组织的重走南轩之路学习考察活动,学习时间2天多,学习内涵丰富,我们感受的教育意义很深刻。通过此次学习,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张栻的经世致用、勤政为民的作风。他在桂林从政三年多,反对侈靡之风,提倡简易朴实,关心民众疾苦,为百姓减轻负担,与民休养生息,在丧葬、婚俗问题上他主张勤俭节约,严整官场不正之风,对侵害百姓的匪盗严加缉捕,为民办实事,深受民众爱戴。同时,精简州兵,汰冗补阙。并传令各酋长不得相互虏掠,仇杀生事。顿时广西境内清平,境外柔服,社会治安平稳。此次,我们去桂林重走南轩之路学习考察活动,对宣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年10月24日
作者简介:张祖军,男,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宁乡市自然资源局干部,张南轩第二十六代后裔。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今日宁乡》通讯员、《宁乡市文明网》通讯员。目前,在省、市政府主流媒体及各大文学平台发表作品数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