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统一
一一漫谈诗歌的借鉴艺术
文/徐 进
诗歌是汉语言文字的精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无论古典和现代诗歌作品,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都处于领先位置,诗歌独特的构思和表达方式,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使诗歌一直备受文学爱好者追捧和诗歌爱好者的喜爱。
但是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它吸收和借鉴了较多艺术门类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完善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较多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在古典诗词方面,特别是唐诗宋词,借鉴了绘本,唐卡,木偶,皮影,甚至敦煌飞天壁画的形象视觉艺术,在诗词作品中构成的视觉形象,就源于这些艺术门类,比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一幅精美的秋天湖区景象,动与静,色彩的对比恰到好处。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作者写作有了敦煌飞天的感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直就是一张手法明快的水墨丹青作品 。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的场景在表现上有了戏剧化,汗滴禾下土就是一幅特写的画作。 这些诗词的精美画面,在构图取景中找寻着力点,在动与静中力求形象与内涵的吻合,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色彩,又有美感,都是借鉴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达到了诗歌作品的完整性 。
古代诗人在创作上的大胆构思,也是吸收了其他艺术构思的方法,使读者看后,阅读理解的更快,精神愉悦感更强,比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浪漫的现实主义诗歌表现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诗歌画面的光影,立体感立马凸显在读者面前。再如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下子就把江城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有美的享受和获得感。
诗歌的形象思维是诗歌的魂,形象思维构思的好坏,取决于作者对诗歌的整体谋篇,在古诗词中,像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长恨歌》,包括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都在形象思维上倾注了心血,这些都是借鉴了美术,皮影,木偶等艺术形式,在文字的取景构图中,尤为突出。能在短短几行字中表现宫廷宏阔的场面,细微的景物,激烈的烽火战场,都是借用了其他的艺术场景,使读者理解并吸收。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诗的写作中,借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郭老的"远处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臧克家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艾青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借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诗歌的写作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成为不朽的经典。
新时期随着文艺界编导,策划,舞美的升级提档,特别是1985年以来,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的相继播映,也给文学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促使诗歌界求新,求变,求发展,当时的诗歌界也产生了一批实力派的诗人,如舒婷,北岛,顾城等等,虽被评论界定为“朦胧诗人“,但在当时的确掀起了全国新诗创作的高潮,舒婷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顾城的“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北岛的"卑鄙者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者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佳句。 在这些诗歌的写作中,运用了电影特写镜头,摄影的逆光等手法,将诗的语言更凝炼,更鲜活,更感官的表现出来,诗的内涵更丰富,立体感更强了。
诗歌吸收了各门类的艺术的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门派和风格,诗歌的发展离不开各门类的艺术,但也给各门类艺术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如诗朗诵,诗配画,题诗画,配乐诗及配乐诗朗诵,专题诗人电视片,各类型文艺晚会和机关厂矿集体诗朗诵,电影主题诗会等等;这些都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2020年10月24日
作者简介:徐进,1964年1月生,退役军人,文学爱好者,监利市作协会员。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用诗歌照亮人生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