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芹纪念馆游记
作者: 刘云平〔山西〕
一 香山公园脚下的北京植物园内,有曹雪芹先生的故居纪念馆。传说曹雪芹晚年著书,生命中最后几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生活更加穷苦, “ 满径蓬蒿老不华 ” ,“ 举家食粥酒常赊 ” 。并遭中年丧妻,晚年夭子之痛。
1971年4月4日,正白旗三十九号房主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题壁诗文墨迹 “ 抗风轩 ” 一些红学家认为与曹雪芹有关,应为曹雪芹晚年著书的 “ 黄叶村 ” 。再根据曹雪芹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在诗书中的描述,与正白旗附近的古迹极为吻合。1983年4月22日,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
中国社科类人物专题,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共三处,另外两座是,为纪念曹雪芹出生故居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217号乌龙潭公园内,为纪念曹雪芹祖籍故居在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武圣路卧狮胡同2号。北京曹雪芹纪念馆的故居,是他生活了十多年,写作《红楼梦》时的故居。

二 走进北京曹雪芹纪念馆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的巨石上镌刻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 “ 曹雪芹纪念馆 ” , 一个古式的木门和木栏隔墙,木门上方竖挂也是书法家启功先生题的匾额 “ 曹雪芹纪念馆 ” 。
纪念馆木门前有三棵古槐树,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历尽沧桑,畸形的树干已被掏空,已难以独自支撑衰老的身躯。 一棵古槐是单拐支撑,另一棵古槐靠双拐支撑,第三棵古槐已经横卧榻上,但三棵古槐繁茂的枝叶还在顽强地,向人们证实自己的强大生命力。
纪念馆漆黑的小门和镶着兽脸的门扣,透着一种怪异和神秘。
院落内古树苍天,草木成荫,古朴幽静。阶柳庭花 ,绳床瓦灶、满径蓬蒿,曳杖烟林,衡门僻巷、秋色古墩。碧水青山的曲径 ; 薛萝门巷的烟霞 ; 都可以略得到,这里也是日望西山餐暮霞的好地方。这些特殊的景物都被曹雪芹及其至友咏入吟讴,写入诗中,摄景印实。
再往前走是一座,座式的曹雪芹铜塑像。只见曹雪芹手持古书,炯炯有神,从容自如地座卧在绿树幽静,草木葱葱的院落里读书学习,凸显出他大气风采的文豪气质形象。
纪念馆里边一排平房,是复原的曹雪芹故居,其中最重要的一间是原正白旗三十九号院发现曹雪芹 “ 题壁诗 ” 的屋子。现门窗禁闭,不让参观。
屋子土墙上有很多手书墨迹,有普通的诗文形式,也有菱形,扇形。有专家考证是曹雪芹好友鄂比所题,进而认定这里是曹雪芹晚年的居所,他在这里完成了文学巨著《红楼梦》。小院景致的清新典雅给人美的享受,给人以启发联想。
芹圃学坊,里面经销各种版本《红楼梦》,还有当代有关红学文化研究成果的书籍和用品。

三 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中的许多艺术真实,都是受香山一带自然景物启发,其美丽的自然环境给予曹雪芹带来创作的灵感,具有代表性的有故居十景:
(1)古槐幽夏:纪念馆门前有三株古槐。树瘤凸怪,枝繁叶茂,每当盛夏时节,把故居门前遮庇得树影斑驳 , 古雅幽静。东边最古老歪脖槐树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过去香山一带唱夯歌,演小曲,唱莲花落十分流行,而大部分都和《红楼梦》有关,其中提到曹雪芹住处时总是这么唱:“ 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 ” ,这与正白旗39号门外景色相吻合。
(2)古墩秋眺:古墩,即乾隆十三年在香山所建的碉楼。位于纪念馆东边的金山坡上,可沿阶至顶。碉楼分两种 :一种活碉楼,空心内有阶梯,可攀登至顶部平台作眺望之举;一种死碉堡,即实心,俗称 “ 死固坛 ” 。每年秋季,文人登临此楼,看黄叶飘飘,观香山云绕,吟诗唱曲,称为秋眺之举。
(3)河墙烟柳:在纪念馆的西侧,从樱桃沟经卧佛寺,绕大半正白旗村,再过普安淀,直至高水湖,昆明湖,全长十里,均修有一道拦洪石坝,本地人称为河墙。河墙完全是用六尺长、一尺多高的大块花岗岩石,分三层用三合土罐浆砌筑而成。河墙顶面凿有石槽,汲引樱桃沟山泉,取意流殇曲水,河墙的西南侧河滩则是山水常流。乾隆又下令沿河墙东北侧十里遍植垂柳,拦洪石坝和莽莽葱绿的十里垂柳相伴着十里曲水蜿蜒东去,伸首吐波于高水湖、养水湖和昆明湖,景色也称一绝。

(4) 古井微波 :在故居的北边有一口古井,古井两旁有高墩,高墩上横架有大木,是为打水之用。虽然是清朝遗留下的古井,但是这口古井取水方式却十分巧妙,并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人用双手向上拉绳子取水,而是利用井上方横梁上的支架。当年正白旗居民取水时用绳子穿过横梁向下拉,现在还能看到绳子滑动的勒痕,过去是正白旗村人马饮用之水。此井很深,井壁绿苔如织。 人由井口下视,能见闪闪微波。此井水甘甜清冽。相传此井开凿在清初修建八旗营时,曹寅曾有诗云:“ 抱瓮汲深井,井深耸毛发 ” 写出了这一地区水井的特点。当年曹雪芹就是用这口井的水生活,并用这口井的水研墨,“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 写作《红楼梦》。现此井已为一景点。

(5)大元宝石:位于樱桃沟水源头旁,形似元宝。人称元宝石,高五六米,长七八米。相传此地是 “ 女娲补天处 ” ,此石因无才补天被遗弃于此。《红楼梦》第一回所说的 “ 形体倒象个宝物 , 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 ” ,有人说即指此石。曹雪芹经常观赏,并给他命名为贾 (假)宝玉。
(6)木石姻缘:位于 “ 大元宝 石 ” 南侧,一块巨石上长着一棵数百年的怪柏,根将巨石撑出一道裂纹,又称 “ 石上松 ”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 “ 木石前盟 ” 的爱情描写;元宝石和灵芝仙草是木石前盟的又深一层意思;有人说曹雪芹是受此景物的启发。
(7)广泉古井:位于樱桃沟北山之顶 ,明清之际井北有一个广泉寺, 久已荒废。当时的曹雪芹和张宜泉等人来到广泉废寺,在这座陡峭的山腰上,高山有井,绿树环山,万籁无声,洗去山下喧哗,一净尘心,大有人间天上之感。平时因为有所顾忌但却有满腹华章的曹雪芹,这时也禁不住口吐真情即兴吟诗了 。 “ 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 。 ” 说得真是恰到好处,曹雪芹平时是不愿也不敢出口成章的。

(8)一拳顽石:位于香山阆风亭下的一块大石。乾隆帝欣赏此石的如拳之状 , 于其上题了 “ 一拳石 ” 三字,并御笔题诗两首。其一 : 烟景不胜赏,春山渐可登。谁疑初试步,却是最高层。 其二 : 花意寒犹怯,苔痕嫩欲蒸。东郊举趾者,历历人英冯。
(9) 碑林景观 : 在纪念馆建筑西墙后面草地中,有一片碑林。立有一十四通碑,都是从香山附近的山坡、古庙,荒坟,废寺等地收集过来的,有 “ 惠顺王坟墓碑 ” 、 “ 礼烈亲王墓碑 ” , “ 和硕礼亲王代善碑 ” 、“ 青崖和尚法脉源流碑 ” 、 “ 西城兵马司勒石碑 ” 、“ 重修天仙庙篆文纪序 ” 、“ 玉皇顶碑记 ” 、“ 金山田地碑记 ” 、 “ 进献圣会碑 ” ;还有一块曹莹碑等。这些碑都有一定的价值, 碑文书写和镌刻很具观赏性,碑面斑驳的痕迹表明了它沧桑身世。 掩映在绿树林中的碑林,仿佛在告诉我们那段过去的历史。

(10 ) 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夷大炮。所谓 “ 红夷 ” 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 “ 红衣 ” 。游客在从北湖东岸通往曹雪芹纪念馆的路上可以看到。 1631年,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参加了铸造红衣大炮的工程。后金炮兵部队在与,明朝大凌河之战中发挥了奇效。
此外 , 在香山碧云寺和正白旗以西的河滩里 , 可拣到一种黑色的石头 , 这种黑石可以画眉。有人认为林黛玉之名 , “ 就是来自于山村黑石 ” 。因为这种黑石 “ 当地人亦称眉石 , 或黛石 ” 。也有人认为附近卧佛寺就是《红楼梦》 “ 太虚幻境 ” ,“ 天仙宝镜 ” 、“ 省亲别墅 ” 、以及刘姥姥说的 “ 玉皇宝殿 ” 的描写的 地上原型。卧佛寺为怡亲王允祥修建的家庙。当时曹家是交给主子允祥看管的。《石头记》 “ 己卯本 ” 就出自怡王府。
四 我作为一名历史爱好和红学爱好者非常喜欢司马迁在 《 报任安书 》 中的一段话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 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和《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笔者认为曹雪芹幼年过着,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晚年穷困潦倒,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扔不屈不挠,批阅十载,增删红楼梦,而使之成为千古绝唱,确实令人佩服。
曹雪芹 如果是先富后也富,或者先穷后也穷,那么他不可能写出这部《红楼梦》;如果他先穷后富,那么他也写不出这部《红楼梦》。只有他先富后穷,又广泛接触了下层的人民群众,刻抉入里地了解了立体的多面的社会,他才会用他那勤奋的神韵天才之笔,写出这部不朽的世界名著。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的真实,这点曹雪芹是出色地做到了。
五 曹雪芹纪念馆分别,展示了曹雪芹的家世,经历生平。还原了曹雪芹在香山著书《红楼梦》的场景。体现了当今《红楼梦》的学术成就,研究和影响。
正白旗村39号,曹雪芹纪念馆是一所非常别致的院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欣赏香山一带的山川景色,花鸟草木,置身在风吹摆柳,月上枝头的山村里,定会惬意非常。
曹雪芹纪念馆如此的淡雅,如此的滋润游人灵魂,如此的能提升游人心性与兴趣,如此的充满淡淡书香味,亦让游人更加的纯洁与灵敏。
谨以此文,缅怀永远敬仰的文学大师——曹雪芹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