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妮山的传说
文/韩继贵
诵/慧妹
山东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原吐丝口),镇东约2公里处有座山,形状像似一尊佛像,蹲坐悠然,慈善面之,怀济世为民之情怀。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座山当成向往美好生活的靠山。
这山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山不高,立顶观望,却令人感叹不已。西面是镇西平原,眺望远方,巍巍泰山在云雾中显露,村庄、田野及河流尽收眼底;南面是工矿区,再远望三四十里的莱城、雅鹿山和莲花山,清晰可见;东面望去,山脉纵横,山峦起伏,并与万福山相连,四季分明,美不胜收;北面望去,远处丛山峻嶺,峰峦叠嶂,在相距5公里处,金牛山威武雄姿,昼夜守护着口镇的北大门。一条河从大山深处绥流而下,绕村流经于山脚下,与清澈的山泉交汇河中,像姐妹般快乐地一同流向南方。如此这般,使的这座山更加壮观秀丽。
这座山之美,原于文人墨客之手。清代莱芜杨家镇第一翰林潘绍烈,约门生几人,约游此山。他曾在游记中写道:“山下村落四五,类十数家,桃杏花盛开如锦绣攒簇(zancu),弥漫山谷,人家皆住花丛中。延伫(zhu)者久之,甚羡居者之乐,以为武陵桃花源非世外也。”可见,此山已是古代游人的好去处。
山美引来金凤凰。祖人靠山养息建村,山下四周建有林马庄、北山阳、南山阳、古城、大小冶村等村落,依山傍水,繁衍生息。以山泉之名,山前建有‘花水泉村’,山后建有‘御驾泉村’而得名。何谓‘御驾泉’也,据潘绍烈游记中写道,该山后之绀(gan)碧璇折,莹浤澄彻,谓唐帝啜(cho)茶于此,故名‘御驾泉’。但也有以村余姓而起名‘余家泉’也,还有称‘欲嫁泉’的,不凡都以泉为名,可见山有灵之气,游人都“汲以烹茶,芳甘而冽”。
在历史的演变中,此山的名字给她披上了神秘的面紗,使人津津乐道。潘绍烈在游记中写道:“山有土无石,当是土泥山。松柏数万株,蔽荫天日,百鸟钩辀(zhou),异音同鸣,若喜人来迎客者。攀援松柏而上,半里许,即极山顶。”这是最早传说“土泥山”的由来。
由于林马庄有一家人的故事传说,不知从何年代开始,此山更名了。
据口镇北街村60多岁有年纪的朱先生回忆说:“我从小生长在口镇,早已耳闻前辈讲述林马庄的故事,还有与这山的神话传说,仍使我难忘”。
相传很早以前,林马庄有位小女孩叫明姑,幼时父母双亡,跟着哥嫂度日。可是在家哥说了不算,嫂子待她很恶毒,每天让明姑去土泥山上放牛,却从沒让她吃饱过。由于营养不良,十几岁的小姑娘长的骨瘦如柴,头脱发过半,乡人见了都叫她秃妮子。衣服褴褛,爬山艰难,眼见奄奄一息,在嫂子的逼迫下,女孩仍坚持上山放牛。此举感动于上天,派来金牛山的神牛相助。这神牛看上去和她的牛无异,但排便竟然是白面馒头,饥饿的女孩见食之,渴饮清泉。食过数日,秃妮子面色红润,有了精神,身体长的又白又胖,成了婀娜多姿的大姑娘。这事被她嫂子察觉到,就偷偷上山也想拣那白馒头吃。可是,神牛见她来就不排便,即起歹心,妄图霸占神牛。神牛一气之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就偷偷载着明姑钻进了深山,从此渺无音信。人们为了同情和怀念这位苦命的姑娘,就把土泥山改名‘秃妮山’,以示后人要善待他人。
随着历史上的战乱年代,后来有人在秃妮山顶上筑起防匪山寨。山寨上设有寨门和石屋,山的背面则全是槐树,每年春月,滿峪槐花,似白雪压枝,清香扑鼻,沁人心脾。在半山腰,村民建起明姑庙,庙掩丛中,若隐若现,逢节日,香火不断,善男信女,求神许愿的络绎不绝。连翘花美丽绽放,似明姑在煊耀着她的存在。荆轲花藏于杂草,芳香四溢,吸允着大山的温馨。在不同的季节里,还有那盛开着的桃花、梨花、苹果花、迎春花、苦菜花,组成了花的海洋,徜徉其中,如醉如痴,似争艳为明姑祝福。
由于明姑的故事,使这‘秃妮山’更增添了她的传奇色彩,世代相传,吸引游客观光,共享人间幸福平安。

作者简历: 韩继贵,字景然、锦贤,沁园阁主人。自幼酷爱书画,喜欢读书,爱好文学与创作,退休后笔耕不辍,坚持业余写作,文章曾在当地报刊杂志发表,并接受电视台多家媒体采访。近几年还连续出版了4本回忆录微信文集,长达30多万字之多,并被多个部门收藏,并记入史册。
曾先后荣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勋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 中国“当代画家”,山东“老年画家”。

慧妹:沈阳市退休职工。原在企业做技术管理工作。喜欢游泳、唱歌、诵读,愿用声音传播人间的美好情感,歌颂我们的幸福生活。
“芃芸国风”主播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