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味》菜品分享 | 萝卜粄:忠孝家声里的俗世烟火
9月25日晚上,2020年河源市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组织编制的《源·味》书籍正式发行!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本以多媒介多维度模式传播,图文可读,音频可听,视频可看的书!
该书精选河源五县两区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菜品,从菜品特色、烹饪技巧、菜品标准、流行地域、历史渊源、特色典故等方面介绍,并手绘每个县区的美食地图,为读者在河源的美食之旅上提供指引。
接下来,将持续为大家分享收录在《源·味》书籍里的43道美食。今天选的是萝卜粄。
萝卜粄
一碗热气腾腾的萝卜粄,和河源城北门马氏的忠孝家声一样,都在温暖着一座城
夜幕拉下,伴随手推车的轱辘声响起,人们便知,马海尔的萝卜粄档又开张了。以穿城而过的新丰江为界,江南,是河源的旧城区,从南齐永明元年( 483年)建制算起,旧城已存在了1500多年。在现代繁华都市里,静立一隅的民居作坊、牌楼匾额、壕沟城墙,以厚重的时光积淀,成为一座城市共同的历史记忆。北门马氏,是河源人对落居河源旧城北门的马氏家族的简称,彰显马氏忠孝家声的荣耀就藏在这简洁的称谓里。
马海尔的先祖叫马九宵。元顺帝时期,马九宵官封河源知县,元灭,马九宵弃官归隐,子孙遂留在河源。其第三代孙马骥为广西桂林灌阳知县,第五代孙马昇为广西浔州府知府。到马海尔这里,是河源马氏的第19世。
东江客家地区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冬至日,区别于北方吃饺子的习俗,客家人习惯吃萝卜粄。以南方的米粉皮替代北方的面皮,裹上萝卜丝馅做成大饺子状,异曲同工的做法,被视为客家人思乡的寄托和生存智慧的象征。
萝卜粄是客家人约定俗成的节日吃食,而马海尔的店铺又处在河源旧城中心位置。马氏家族卖萝卜粄,有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马海尔做萝卜粄,不止冬至日,一年四季都有。跟随飘溢在深街小巷的萝卜粄香味,北门马氏的声名,印刻在了一代代河源人的心里。
选取新鲜白萝卜,擦丝去水,加上腐皮、炸肉等馅料,用米粉皮包裹成大饺子状,便是萝卜粄。由于米粉的粘连性差,滚水和粉是做萝卜粄的关键秘诀。将筛好的细粉倒人扁平的竹托中,在中间处挖一凹坑注人滚水,让它与四周的生粉不停地揉搓融合,直至成一张雪白柔韧的熟皮。筋道的熟皮可以随意弯、折、散、合,将萝卜丝馅完美包裹。以芭蕉叶垫底,将一行行的萝卜粄罗列于蒸架上,隔水蒸煮,米香糅合萝卜鲜味的甜润之气便飘了出来……保留物料的原始自然与人工手作,成为北门马氏萝卜粄的传统印记。
开凿于明代的鳄湖公园,融城市景观与防洪一体,构成河源旧城的明堂。堂前植柳种花,环一镜方塘、十里荷花。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在鳄湖公园熙来攘往,市井俚俗皆在其中。20世纪80年代,马海尔夫妇的萝卜粄档就开在鳄湖公园的老榕树下,他们和从乡下进城卖萝卜粄的高佬李、矮仔婆一起,起伏吆喝,做着有温度的营生。
大榕树的不远处,祖上马叔康的事迹就刻在鳄湖公园的影壁上。明嘉靖年间,因父亲、祖父、母亲相继去世,马叔康三次“结庐于墓”,共守孝9年。事迹传至朝廷,朝廷旌马家为“孝子庐”,立石牌楼铭记。由马叔康事迹衍化而来尊亲孝老的传统,如鳄湖之水无声渗入河源城市根脉,代代不竭。
三代为知县,还有一个马叔康,北门马氏以忠孝精神辉耀河源。
以做萝卜粄为业,马海尔夫妇供出了两个大学生。如高飞的燕子,孩子们离开了北门马氏祖屋。守着一座古屋和一档香气氤氲的萝卜粄档,在有生之年,只要还有心力,马海尔仍想把萝卜粄档开下去。
一碗热气腾腾的萝卜粄,和祖上的忠孝家声一样,都在温暖着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