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简介
汪吉麟(1871-1960)又名汪蔼士,江苏丹阳市人,寄居北京。常用"画吾自画"的印章,印证了他突破陈规,敢于独创,自成一家的精神风貌。汪吉麟一生爱梅、植梅、咏梅、痴心画梅。

汪吉麟十二三岁能诗,善画。当地人称赞汪吉麟为奇才。私塾先生告诫汪吉麟,要师造化、广交朋友、突破成规、另辟蹊径,才能够出人头地。若干年后,汪吉麟为了生计,寓寄北京,从此走上了职业画家的道路。 在北京,由于汪吉麟的画法与众不同,有许多人来求画,名声日益大噪,被世人赞扬备至。汪吉麟与人为善,喜交画友,先后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王梦白、于非暗、溥心畲等著名画家来往甚密,商讨画学,切磋艺事。
1917年,齐白石55岁,第2次赴北平以卖画、刻印为生。当时齐白石在京尚无名气,汪吉麟请齐白石刻印数方。因此齐汪相识,两人意气见识相投,遂成莫逆,经汪吉麟的引见,齐白石又结识了陈师曾等在京的文化名人及画家。齐为汪刻"画吾自画"印章时,齐白石曾请教于48岁的汪吉麟,汪吉麟劝告齐白石不要做"青藤门下走狗",要自创画法。齐白石听取了汪吉麟推心置腹的话,一改冷逸孤高的画格,取民间绘画色彩的浓艳热烈入于水墨,化大俗为大雅,笔墨韵味,浑融一气。齐白石著名的"衰年变法"便始于这一年。《白石诗草》云:"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时也。"1922年,齐白石60岁,其画由陈师曾带到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齐白石的画引起了日本画界的轰动,其画销路非常好。从此,齐白石名声大振。可以说,齐汪的相交是画坛一大幸事也。
1925年,齐白石63岁,著名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拜齐白石为师专学草虫。同年秋天,齐白石对梅兰芳说:"你姓梅,理所当然要画好梅花,当今画坛,梅花画得最好的是汪吉麟先生。"于是,经齐白石推荐梅兰芳拜汪吉麟为师,学画梅花。抗战期间,梅兰芳拒绝日伪邀请演戏,闭门谢客,专心习画,后因生活困难,一度靠卖画为生。1945年春,梅兰芳经王梦白、汪吉麟、齐白石等人的帮助,在上海办画展取得成功。
著名的大画家张大千,也非常敬重汪吉麟,汪吉麟长张大千28岁。他们经常雅集、吟诗、唱和、作画。大风堂珍藏纵42.5厘米,横176厘米的石涛兰竹手卷,签条为张大千手书,王师子引首,黄宾虹、汪吉麟、谢玉岑等跋。
1932年秋,62岁的汪吉麟与34岁的张大千合作画了《梅下高士图》,纵173.5厘米,横79.8厘米,张大千运用细而圆润简疏的流利线条,了了数笔,刻划出一位高士儒雅端庄的神态,容貌清癯,席地而坐,面对梅花,凝神遐思,吟诗作词。汪吉麟补画的梅干从右边跃出,蟠曲的古枝,稠密绽开的花朵,显得格外璀璨。画面的置陈布势,疏密、动静、张敛,天人合一,启人高志,发人浩气。此图可见汪吉麟与张大千的志同道合非同一般。此画曾于1995年出现在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春季书画拍卖会上。
2004年5月15日,嘉德春节艺术品拍卖会上,第138号拍品,纵74.5厘米,横32.5厘米的《竹溪帆影》图备受收藏界关注,画上题为:"伯敏仁兄方家属,汪吉麟写竹,张爰?大千 补成。"画面中间偏左一大片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下方峰回路转,清溪曲水,潺潺有声,长流不息。右上方鼓起一艘风帆,背景平沙远坡,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汪和张经常合作,相互推崇,相互谦让,被画界传为佳话。
1937年-1939年之间,当时15岁的郑岷中仰慕汪吉麟的大名,拜汪吉麟为师学画。1946年后,他在紫禁城博物馆做过研究员。现为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曾发表过许多有关书画和古琴方面的文章。


由江苏省姜堰博古斋画廊提供推展名家藏品
记者简介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非凡诗社成员。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