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的地坑子
索忠
地坑子,古名思意就是地上的一个坑,这是远古时期人们居住方式的遗存,由于具有冬暖夏凉,安全且隐蔽性强的特点,所以被世人又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地坑子四周,人们依崖开凿洞,由于此类住处占地少,成本低特点,曾被几世人推崇。所开凿的洞叫窑洞,若以大小为标准,有大窑中窑、小窑之分。大者一般宽1.5丈,高近2丈,深达4-5丈,十分宽敞气派。此种窑洞多是家境富裕、几世同堂的大户人家所有。中者多是地势所限或小户人家所修,虽略显局促,倒也紧凑实用。小者不一,因用途而已;以方位为尺度,有高窑、拐窑两种。所谓高窑,是在窑上再挖一小窑,成楼房状。高窑并不多有,一般是旧社会富人为防匪盗和贮藏财物而建。拐窑是于大窑洞内侧另挖一小窑,窑中套窑,与大窑洞呈垂直状,放置粮食、农具和杂物;以用途为取向,有客窑、橱窑、牲口窑、磨窑、井窑、柴窑,至于鸡、犬、豕等家禽家畜,皆各得其所,无不有窑;以建筑方式为标志,有土窑和箍窑两类。后者用土坯或砖箍成,顶上起脊铺瓦,檐口用短木做成扉头,外看是房,入内是窑。
地坑子从正面看,窑洞呈拱形,有极强的抗负荷性,符合现代建筑力学原理,因而十分坚固。窑洞修建过程的工序和工艺,既符合科学原理,又体现了人对窑洞使用价值和审美情趣的要求。首道工序是崖面,崖面挖掘应略有坡度,并刮出波浪形图案,煞是美观。二道工序是挖窑。挖窑洞绝对不能一气呵成,必须假以时日,循序渐进,以防止洞壁剥落甚至整体塌陷,也使其彻底干燥。三道工序是铣窑。打好的窑洞进行细加工,使其形状规整,窑壁光洁。四道工序是裏泥。用细干土掺以麦衣和泥,赤脚反复踩踏,增加韧性。后仔细泥壁,至少要泥两遍,手艺好的工匠,泥出的窑洞光可鉴人,手感极佳,如抚润玉,似触嫩肤。五道工序是扎山墙。用干土坯垒墙封住洞口,墙上裏泥,安门窗。窑洞大多一门两窗,即低窗和高窗,亦有一门三窗者,通风且亮堂。六道工序是盘炕和盘灶头。在进门一侧与山墙紧靠盘炕,如果是厨窑,灶头与炕相连相通,中间以木拦坎隔断,可利用做饭的余热烧炕,也可使炊烟通过炕排出烟囱。门窗普遍以黑色为主,桐油漆之。崇尚文化者,门楣多书有“耕读传家”、“耕读第”字样。 门外挂白布门帘。白麻纸糊窗或贴窗花,炕上铺苇席,用彩纸糊上炕帷。
窑它冬暖夏凉、室温因节气而异。春天,窑洞外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窑洞内春意然,一派生机。窑内窑外,都散发出春的气息;夏天,窑洞外骄阳似火,酷暑难当,窑洞内凉意怡人,神清气爽,窑内窑外,俨然两个世界;秋天,窑洞外秋色萧然,秋风透凉,黄土窑里,室温宜人,倍感惬意;冬天,窑洞外朔风凛冽,寒气袭人,窑洞内,温暖如春,热气盈门。对此,清代一庆阳人叫惠登甲者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说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 当外面火热时刻,窑内清凉到家,火热的太阳光穿过高窗,似乎降温了,照在炕头上,竟然觉得格外清凉。当冬天外面寒风刺骨,阳光温煦通过高窗,再加上烧热的锅头和炕头散发出的热量,迎面扑来,暖融融的,犹如窑内架起了一个正在燃烧的大火炉,似乎胜过了现在的空调,所以每每到冬天,我们一进窑门,看见炕上暖有棉被,不由的双手伸进被窝了,哇,好热,一股热量顿时从双手指传递到了全身,使得你不脱鞋不上炕才怪呢,这就是窑洞的优势,当然也有窑洞宾馆,可以算是现代窑洞的精品!
1980年包产到户后,队上人们逐渐开始申报新庄基或在自家地坑院崖背地带修建新居(明庄)。明庄,又叫四合院子,一般占地将近0.5亩,四面筑墙,房、厦、箍窑为屋,部分人家还建有高厦。这种民居多以土木结构为主,虽不豪华,但通道平坦,利于出行。
2000年之后,队上人们日渐富裕,基本都推毁了原来的房屋,修建起砖混结构(平房)四合院,屋内沙发茶几,院内窗明墙艳,门外直通村道。
在我的记忆中,过去家里的地坑子就在现在庄子的西南角,长和宽大约有三四十米,呈正方形,崖面高三丈。在地坑正面即靠西边缘有一个半明半暗的通道,约有10来米长,直通到坑院子里,我们俗称“巷道”。由于巷道一半露天,为了避免雨雪天滑倒,加上坡度大,所以从露天部开始,有人工挖成的小台阶贯通全巷道。这个曾带给我们无穷快乐的巷道,一看就引起我们无限回忆。在这个巷道里,我们几个娃娃常常跳跃着一个台阶一个进行比赛;不怕弄脏弄破裤子,常常从巷道里一个劲的从高处往下滑溜,溜出一道光溜溜的影子来,吓的大人们不敢走;我们常常跑进巷道里捉迷藏玩耍。由于巷道未端安装着两扇木门,两扇门连接处有一个横关,来回左右可以抽动,拉开可以开门,掀动插入卡槽,可以把两扇门背在一起,可以牢牢的关住,所以这是地坑子的安全关口和安全阀门,我们常常趴在关缝里相互喊叫,故意猛开、猛关。记得我和弟弟还有邻居娃娃一起在巷道里玩,由于猛开猛关木门,对不对就有人手被关子夹住,不时传来刺耳的尖叫声,往往会把大人吓一跳。
从巷道大门下来,跃入眼眶的是典型的庆阳窑洞。正面即西崖面上有两只土窑,靠南边的一个是岁奶家的,用来做橱屋和住人两用。靠北边即右边的一个是我家的橱屋,走进橱屋,也可以看到典型的庆阳窑洞的布置:刚进门靠墙右侧紧接山墙就是一个大土炕,主要是用来住人和吃饭用的,炕周围墙壁都是用旧报纸糊过的,报纸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记得报纸上多数有毛主席青年时期穿着军装的照片。过了炕头,就挨着是灶头即做饭的锅头地方,我们农村有锅头挨炕,烟筒朝上之说。在做饭的同时,可以用余火用热把炕烘热,可以说是一烧两用。在锅头与土炕的连接处,有一个土台,土台上镶有一个带有格子的木架,我们叫棱槛,约有一米高,上面有又一个木台,棱槛作用一是用来隔开土炕和锅头,保安全。听说我们姊妹们几个小时候都是扶着这个棱槛长大的。大人们在锅头上做饭,我们常常被细绳子拦腰拴着,双手扶着棱槛来回走动,这样相对安全。二是用来搁放东西,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可以用来接放吃饭的碗碟等,不用人绕圈走。靠窑洞里面一般搁放的是木案,木案有大人半人高,以方便做饭为主。木案上面摆放的是做饭用的碗碟和盆罐之类的东西。木案和锅头炕对侧,一般放置的是桌凳和水缸。我和妈妈们就住在这个橱屋里。地坑子北面有3只土窑,西北角一只土窑是二叔们住,中间一只窑是奶奶住,靠东边一只是放柴草古董的。正南面看来是一只不知什么时候已蹋陷的一只窑,只能看到一大土堆,这只窑临接五、六米便是邻家一个地坑子。正西面除了巷道外,东北角是一只废弃的窑,记得那个时候,除了放家里古董外,主要是圈放父亲贩卖的羊呀、猪呀等。
在院子里当中,有一个小涝池,我们俗话叫渗窑,主要是收集院子里的雨水和污水,当然奶奶妈妈们也可以洗衣服。涝池边上有一个大柳树,周围长有一族族竹子。这个涝池也是我们最爱玩的小天地,池子里有水了,我们会就在池边,用竹棍拨打水中的小蝌蚪、水面上的漂浮物和水面上的绿衣。我们伸手去捕捉水中的小蝌蚪放在干净的罐头瓶子里当小鱼养。我们常常爬到这个柳树上,折绿绿的青枝,拧成咪咪吹。我们喜欢在柳下吃饭、乘凉,更乐于看那一片片小叶纷纷落下,掉在池水面上,形成一道道微波,更喜欢那柳树上的小绿虫悬空吐丝“打掉掉”的惊险,我们也常常用纸叠成小飞船,放在池水中看它自由远去的方向。我们叠成的纸飞机,从池这边扔过,看它飞跃“长江“、“黄河”的阵势。
家里的地坑子,不知何时修建,现无法取证,听父亲说在太爷手里就住着,它承载了我们几代人的居住生活,见证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我们人人怀念,记忆犹新,但由于国家实行了土地复原项目,地坑子在2000年夏天已推平了。
作者简介:
索忠,男,汉族,197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宁县和盛镇人,本科学历(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1997年6月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专科毕业。同年9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宁县焦村卫生院、新庄卫生院工作。曾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和庆阳地区人民医院学习、进修B超(彩超)、心电图、脑电地型图、颈颅多普勒、内科、儿科。2003年任新庄卫生院副院长,2004年任院长,同年12月入党。2008年1月调入宁县第二人民医院(和盛医院)工作并担任院党支部委员、业务副院长,在此期间,曾担任甘肃省中专学历提升工程医学专业宁县培训点县级培训、带教老师。2010年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毕业。2012年12月调入宁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担任主任。
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学学会(协会)科普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庆阳分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会员、甘肃省第二批、第三批中医五级师承教育县级带教老师;为高年资中医医技之长带教老师。为《中外健康文摘》杂志社和《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社特约编委,先后在《中外健康文摘》杂志和《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上发表论文120多篇。作为第一主编撰写有《中西医结合临证诊断》专著1部。作为编委参与编写了《医院创新管理与改革发展》专著1部。曾获庆阳市政府奖励2次,县级科研技术项目一等奖3项。擅长内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及医院管理工作。同时对B超(彩超)、颈颅多普勒、心电图、脑电地形图的操作和临床诊断也有一定的经验。
业余爱好:喜欢听音乐(吹、拉、弹、唱)、看新闻(联播)、点评意见;爱好随笔、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曾在中国文学、当代精英文学、文学之家、今日头条、都市头条、京都头条及中国乡村杂志社等平台上有作品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