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诗人简介:
沈学印,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生态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文学协办机构及选稿基地主编等;迄今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中国文艺》《黑龙江日报》等百余家报纸、杂志和《新加坡文艺》、新加坡《锡山文艺》、香港《中国文学》、台湾《葡萄园》《台湾好报》、越南《西贡解放日报》、美国《新大陆》、《世界华人文学》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0余篇(首);出版文集30余部、编著文集20余部;创办民刊80余期。
现为《乌苏里江·绿色风》、《知青文学专号》主编。
通信地址:153000黑龙江省伊春电视台《知青文学专号》编辑部沈学印
联系电话:13039680060(微信号同) 电子信箱:shxy1951@163.com

沈学印:大上海抒情.组诗之八
世博园回眸
【题记】世博园,是中国2010年在上海举行世界博览会(EXPO 2010),即第41届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群主展馆。时间是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世博园分别为独立馆群、联合馆群、企业馆群、主题馆群和中国馆群等五大场馆群。其中独立馆的建筑群集中在黄浦江边,每栋建筑由一个国家出资建设,展示该国的科技成果;联合馆建筑群中的一部分由一些国家联合建造;另外一些建筑由中国出资建造,届时租赁给参展国使用;企业馆建筑群是国际参展商主要的参展场所。举世瞩目的2010世博会共有近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客流高达7000万人次。世博会起源于中世纪商人的集会,除了进行必要的商业交流,更多是的科技、文化、民族的交流与沟通,是一个展示自己,了解世界的舞台。是对世界社会文明和智慧的一种记录,以及对未来的前瞻。2010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时间荏苒,星转斗移。十年后的中国今非昔比,十年后的上海更加蒸蒸日上,繁花似锦。回眸十年前的世博园,中国馆东方之冠,东方之冠势恢宏,明珠璀璨耀华夏,霞映申城天地红——
着一身殷红披在东海之滨
染一弯鲜红妆新黄浦江畔
播一片深红扮靓金融城区
洒一路嫣红芬芳新老外滩
每一处经典都彰显国家的元素
每一幢高雅都凸显标新的理念
每一座城堡都蕴涵如幻的神秘
每一艘帆影都辉映盛妆的裙艳
每一次跨越都依托科技的链接
每一个高度都依赖智慧的攀援
每一扇门窗都闪烁欢迎的热情
每一簇庭院都编织火辣的祝愿
每一款情调都复兴民族的强盛
每一种精神都传承东方的渊源
每一片蓝天都催生发展的良机
每一个梦想都承办盛大的国宴
着一身大红披在东方明珠
染一弯朱红妆新世贸顶端
播一片绛红扮靓金融大厦
洒一路桃红芬芳世博场馆
来吧!红色的世博园盛装亮相
看吧!红色的世博园胜景璀璨
来吧!红色的世博园满堂喝彩
看吧!红色的世博园仪态华年
2020年10月28日5:58

沈学印:大上海抒情.组诗之九
中国馆相约
【题记】中国馆,全称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2010年)。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现在的中国馆在世博会结束后,已更名为中华艺术宫(位于上海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犹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喜庆的气氛。其中国元素主要包括:“中国红”展示的民族形象、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屋顶花园的“新九洲清晏”初露风采,都会让游客叹为观止,惊艳之声不绝于耳——
像多姿多彩的中国结
似倾国倾城的《红菱艳》
如美轮美奂的中国红
是如梦如幻的东方之冠
你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
这里相约所有的音准
这里相约所有的和旋
这里相约所有的美丽
这里相约所有的情感
这就是中国馆的妙曼语言
这里汇聚所有的文明
这里汇聚所有的璀璨
这里汇聚所有的美好
这里汇聚所有的呼唤
这就是中国馆的深刻内涵
让中国结开启绚丽夺目的睿智
让红菱艳上演锦绣华章的主旋
让中国红展现海纳百川的气度
让夜明珠唱响姹紫嫣红的春天
这里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
让我们相约美丽的大上海
让我们相约欢乐的黄浦江畔
让我们相约精彩的世博盛会
让我们相约火红的中国馆
这里是上海世博会的火红前沿
像多情多意的中国结
似倾心倾神的《红菱艳》
如美姿美态的中国红
是如霞如虹的东方之冠
你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国家馆
2020年10月29日6:26

沈学印:大上海抒情.组诗之十
黄浦江春光
【题记】黄浦江,是上海重要的地标河流和水道,全长约113公里,河宽300至770米。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成浦西和浦东。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桥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后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汇入东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始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淀峰的淀山湖,是淀山湖接纳了上游太湖流域的众多来水而形成的。"浦"是古吴语中河的意思,一般多指人工河。黄浦江下游曾被称为黄歇浦和春申江,另有说法也认为是因为上海曾为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黄浦江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现已建成多条江底汽车隧道和跨江大桥。黄浦江还是兼有饮用水源、航运、排洪排涝、渔业、旅游等价值的多功能河流。上海港客货码头就建在黄浦江边。顺江而下,便是外滩上错落有致的西式建筑。夜间华灯齐上,灿烂华丽。船过苏州河,就可看到上海港国际客运站,来自世界各国的客轮鸣笛和你擦肩而过。沿途而下还可看共青森林公园、闸北发电厂的宝塔形水塔、吴淞口西炮台址和当年民族英雄陈化成誓死抵抗英军战斗之地。横跨黄浦江两岸的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和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横空出世,两座大桥像两条巨龙横卧黄浦江上,中间是东方明珠电视塔,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的巨幅画卷。吴淞口又是黄浦江与长江的入海口,是黄浦江、长江和东海三股水流交会的地方。如果赶上涨潮还可看到著名的吴淞"三夹水"的奇观,黄浦江从市区带出的是青灰色的水,长江带来的是夹有泥沙的黄色水,而东海的海水则是绿颜色的,因此合流之后呈现出黄、绿、青三水之奇观。因而吴淞水门、江湾塔影、枫岛渔火、长虹卧波、城堡滴翠、滴水映日、外滩春秋、东方水都、龙华晚钟等已构成黄浦江沿岸不容错过的全新"十景"——
一条穿城而过的自然之江
一条镌刻经典的历史之江
一条写满记忆的岁月之江
一条情深恩重的母亲之江
今日的浦江不再忍受屈辱
今日的浦江不再低诉凄苦
今日的浦江不再飘摇风雨
今日的浦江不再沦为焦土
今日的浦江正在洞开门户
今日的浦江正在昂首阔步
今日的浦江正在奔腾入海
今日的浦江正在复兴祈福
今日的浦江正在佳期有约
今日的浦江正在长天殷红
今日的浦江正在裙裾曳香
今日的浦江正在惠风重度
今日的浦江必将霞光辉映
今日的浦江必将彩练横空
今日的浦江必将引领时潮
今日的浦江必将圆梦再塑
一条充满生机的希望之江
一条融汇世界的黄金之江
一条继往开来的承载之江
一条日出蓬勃的未来之江
2020年10月30日6:06

沈学印:大上海抒情.组诗之十一
多伦路多情
【题记】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位于上海虹口区东江湾路146号,是一条路长仅有550米的小街,路短幽深,蜿蜒蛇行,夹街小楼,栉比鳞次。象这样的小街在上海大小马路中实在是太多了,而这条多伦路不同的是它卧虎藏龙,名人辈出,像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以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都曾在这条小街上生活居住过;夏衍、冯雪峰、瞿秋白、柔石、许幸之、潘汉年、张爱萍也曾在这条小街上留下活动的身影;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有汤恩伯、孔祥熙和白崇禧的公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可以说多伦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营,再现着上世纪初期的沪上人文风情,中华艺术大学旧址曾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的会场,在这样一条小街上集中了如此众多的著名人士遗迹在上海实属罕见。除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还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多伦路文化街是上海一条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多伦路文化街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多伦路路面用石块铺成,路两边各式洋楼涂饰一新,门面洞开,皆为雅商、字画、古董、红木器具等,一路开列过去,甚是风雅多情——
几次走在多伦路上
我就想用什么样的语言
能把多伦路概括的圆满
用诗吗
它本身就是一组诗
用画吗
它本身就是一幅画
从初识到相识
从飘雨的初春到飘雪的严冬
我就这样走在这条小街
细读前贤辈出的名人
还有他们的文化精神
端详那个时代肃穆的语言
走笔如此艰难
别看他翘着腿烟斗握在手间
却日月抬头刀剑中
笔底尽是管痕杀戮的利剑
虽是这么久久的坐着
却蕴含着站起来的精神
敢向人间抨击放言
得春风笺上甘霖流年笔意尖
别看她是女流之辈
红彤彤的心灵剑屠苍穹
巾帼可比男儿强
民国风致文人才华
国难写实颠沛流离的心酸
程门立雪能不能?
瘦夜无碎月敢问改地换天
名人文化街
魂灵一面墙
做一场隔空文学的秉承张扬
海上旧里是花骨
残缺的圆形构成遥远的阵线
切切长堪是记录
今朝临摩是对默哀的回放
几次走在多伦路上
我就想用什么样的语言
能把多伦路概括的高于想象
还是用诗吧
因为它就是一组诗镌刻沧桑
还是用画吧
因为它就是一幅画浮现洋场
2020年10月31日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