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校庆
缪荣株
2002年9月10日,是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我收到了学校的邀请书。
南师大是由100年前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演变来的。她名师辈出,涌现了教育家吴贻芳、陶行知、陈鹤琴、国画大师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词学泰斗唐圭璋,鸳鸯蝴蝶派作家孙望,文艺评论家吴调公、书法家尉天池、雕塑家吴为山等一代名师。
学校历年来培养了十万学子,现在校人数达二万八千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三千一百多人,比我们那时学生人数还多。其中,中科院院士二人,仅文学院教授就有三十三人。尤其值得高兴的是,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已经发展为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
一切仿佛都在昨天。我清清楚楚地记得1964年夏天,听到录取南师大消息后,父母原来背推着的沉重石磨,转过身来立即旋转如飞,他俩边推边说“这下子通岭家庄都晓得了!”,草屋里也变得亮堂起来;清清楚楚地记得飞车前往张甸中学,到连万能主任家里拿录取通知书;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晚就到大队会计那儿办了农村户口迁移证,乡亲们的脸一个个变得亲热起来;清清楚楚地记得报到后,看到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誉的南师大那种高兴劲儿,高年级的同学帮着从卡车上拿行李送到宿舍;清清楚楚记得我们这些都操着浓重方言口音的同学相互听不懂说的话,用笔写下交流语言的情景;清清楚楚地记得……怎么一瞬之间已经过去了38年?
回母校参加校庆,我感到无愧于母校的教育,有一种人格上的成绩上的自豪和欣慰感。自离开母校的那天起,政治上风云变幻,人世间荆棘坎坷,我始终清清白白地做官,认认真真地干事业,退居二线后笔耕不辍。
10号晚上在文学院聚餐时,同桌的有20多岁刚毕业的新校友,有70多岁的老校友。在去仙林新校区的车上,四个教科院应届的女毕业生花季一样的年龄,银铃般的笑声,同车的年过花甲的校友都有一种历史轮回感。人也就像庄稼一样一茬一茬的过去了。我们难得有幸参加母校百年校庆,一生只能有这一次。
在母校的日子里,我有一种游子归家的感觉: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采之始终陪伴着我们,一直把我送到招待所,和我们共进工作午餐,为我们两个迟到的人特地派车参观仙林校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鲁同群带领我们参观新校区和图书馆。
在参加母校校庆期间,我登门拜访了世界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著名文艺理论家凌焕新教授。在凌教授的书房里,他精辟地分析了全国微型小说创作的态势,剖析我的作品的成功和不足,并以《小说月报》第七期上的几篇微型作品作为范文给我讲解,我仿佛又回到了38年前的课堂。
在我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也得到了南师大老校长,省作协主席王臻中的鼓励。他每年给我寄贺卡,在省作协研究批准了我成为省作协会员后的第一时间,告诉了我这一消息。在我从事原胡锦涛总书记有关文史资料调查编写时,他指示我:“很珍贵,接触资料的人越少越好!”这一切,无疑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
38年来,只要我出差到南京,一有机会就到母校重游。我的父母、妹妹、妻子、儿女、媳妇、孙子、外孙女都去过母校,有的还去过多次。他们在我的依然如故的中大楼教室、鸽子窝一样的宿舍等处留下了合影。
当我离开母校的时候,耳中响起黑龙江电视台的校友作词的那首“常回家看看”。是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一定不忘母校的栽培,像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所希望的那样“常回家看看”,看看母校的老师,看看母校的发展,用母校人文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给自己充电,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迈得更坚实有力。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