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医往情深
宋海红
小伊镇卫生院,座落在灌云县城的北方,有一大批医德高尚,乐于奉献的业务骨干在支撑着,他们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
一个人的一生并不在乎他做出了什么样的丰功伟绩。即使是路边的一草一木,一粒沙砾石子,把一腔真诚和爱心无私的奉献给人类。那么平凡中蕴藏着他人无法做到的伟大。人应厚似黄土,深似空间,荣辱不惊。屡历苦难而不萎,方才是生之境界。而小伊卫生院业务院长朱劲松就是这样一个人。
夏至后的一天清晨,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大地。天气很热,最无聊的歌唱家蝉在树上使劲呐喊。朱院长像往常一样,每天准时提前半小时来到医院上班。
可能天气原因,今天病号特别多,每个医生都在忙碌着为患者看病。突然收费处排队的人群中有一个小女孩不明原因晕倒在地,昏迷不醒。她的奶奶被吓得不知所措,正巧这一幕被护士王成香路过看到了,她二话没说立即抱起小女孩跑向抢救室,并大声喊叫医生来抢救这个孩子。
朱院长听到王成香的呼唤,立马向抢救室跑去。医生孙志建和黄婷也停下手中的事,不约而同地冲向抢救室……我也赶紧跑到抢救室门口,看到小女孩的奶奶瘫倒在地, 浑身颤抖,我安慰她,让她不要紧张和担心。相信朱院长,相信我们的医生,孩子不会有事的。
在朱院长精准指挥下,采取吸氧,输液,心脏按摩等一系列的抢救措施。二十分钟后小女孩终于转危为安了。事后才得知小女孩叫祝艺文。今天她奶奶肠胃不好,是陪她奶奶到医院来看病的。小女孩父母离异,妈妈走了,爸爸外出打工。她一直由奶奶带,是一名留守儿童,身体素质不好,加上天热人多,就晕倒了。
当看到孙女化险为夷后,小女孩的奶奶连忙准备向朱院长磕头致谢,被朱院长拦腰扶住。让她坐在椅子上,不厌其烦交代回家的注意事项。
去年冬天灌云县12345在线平台接到一个特殊求助电话。市民杨浩先生请求12345平台转达对我院业务院长朱劲松的由衷感谢,感谢朱院长在其哥哥住院期间认真诊治、帮助送餐,解决家庭困难。杨浩说:“我在外打工,不知道如何能联系上他。只好打12345,希望你们能帮助我转达一下感激之情,像朱院长这样热心服务病人的好医生实在让人敬佩"。杨浩在电话里反复强调。
一般情况下,12345在线平台每天接到的都是投诉电话,表扬的电话寥寥无几。不是杨浩先生的这个电话,大家都不知道,朱院长一直都在默默地为这个病人所做的一切。
原来杨浩的哥哥杨银接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一直靠双手走路。因臀部窦道感染经常到小伊卫生院看病。在门诊就医时,朱劲松考虑到他行动不便,主动从挂号到取药提供全程服务;在其住院期间,朱劲松为他送饭,准备洗漱用品。由于病灶伤口长期不愈,腐臭扑鼻,朱劲松没有嫌弃。以娴熟精湛的技术和真诚细致的服务,为其换药四十余天,直到痊愈。
住院期间,朱院长看出杨银接由于身体残疾,心里的压力很大。便经常找他聊天,耐心开导,帮助他排忧解难,舒缓情绪。加快了病情好转。
杨银接出院后,在朱院长的指导下,杨银接家养了不少草鸡,朱院长还在朋友圈帮忙宣传,帮助他自食其力,家庭境况逐渐好转。朱院长算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了,用句俗语就是帮人帮到底。
朱院长从医几十年来,时时刻刻都把病人安危放在心上。恪尽职守无怨无悔。以一颗赤子之心践行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曾无数次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家庭医生","基层医疗骨干人才"等荣誉称号。他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能用所学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让更多患者有质量的生活我就感到有价值和幸福。”
朱院长身体一直不太好,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每天都在吃降糖药,稍微劳累就会浑身出虚汗。当疫情来临时,连续工作二十多个小时,却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畏艰苦,甘于奉献。
心中有爱,虽苦犹甜。
他,工作二十余年,当了大卫生院长已经九个年头。为了人民身体的健康,整天奔波医院和各个乡村。足迹遍布小伊乡的每个角落。是一个真正做到了为国履职,为民尽职的好领导。这个人就是小伊卫生院大卫生院长杨建华。
大卫生院长分管防疫和妇儿保工作。杂事太多,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时间。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优育免费检查、六一幼儿园体检等等。杨院长工作一直都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乐此不疲。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心可以使世界没有边界,使人类的心灵没有隔阂。把生命中的爱开发出来,便能建立开阔的生命。杨院长自从走上医学这条路,便决心把所学的东西济危于人民,把爱心洒向人间。
当疫情来临时,杨院长更加忙碌起来。小伊镇飞机场的建立,大批农民返工,人员的体检和隔离,都要杨院长去操心和安排。他每天带着主治医师胡慧春整天“泡”在飞机场。不分白天和黑夜,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到了晚上经常累得像一滩泥似的倒在床上……
记得看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人问上帝,天堂和地狱有什么不同?上帝便带他来到地狱门前,地狱里的人正在吃饭。每个人的勺把都很长,他们尽力往自己口中送,却怎么也吃不到嘴里。面对美味加肴,他们都饿得面黄饥瘦,痛苦不堪。上帝又带这个人来到了天堂。天堂里的人也在用长把勺子吃饭。他们双双结伴,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勺子东西往别人口中送。一个个神情欢悦,健康丰满。故事说明你奉献多少就能得到多少,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你就什么得不到。
是啊!杨院长的人生行囊里装着的是真情和友爱,是暖暖的春意,是他人的健康幸福。而不是金钱,权利和荣耀。干瘪的灵魂是苍白的,他的人生行囊也是苍白的。只有像杨院长这样正直无私的好人,人生的行囊才永远充实丰富,洁净而清高。
医德高尚,妙手回春。
走进内科副主任陈林的办公室里,最触目的是挂在墙壁上的一面面诚心感谢的锦旗。在他的背后蕴藏着多少动人的故事……
千斤村刘大超因颅脑外伤继发癫痫,头痛多年。长期需口服卡马西平维持,一日因头痛复发内心着急,一次性误服170多颗卡马西平。人陷入了昏迷,他家立即用车子送来医院抢救。 那天正巧是陈主任值班,他通过问诊、洗胃、吸氧、抗感染等方法的治疗,并全程陪护,直到昏迷三天三夜的患者苏醒过来。一家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出院不久便送来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医德高尚,妙手回春。
河西村营兆英患有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全身浮肿,呼吸困难。在市三甲医院花了6万多块钱。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日渐加重。专家对她丈夫说:患者最多再活几天,让他把人拖回家准备“后事”。几个儿女得知后,不甘心母亲就这么走了,就把母亲接到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医院让其交3万元押金才肯收治住院。他家有些担心“人财两空”,没办法又将患者拖到小伊镇卫生院找陈主任试试。
陈主任面对如此危重病情的患者,心中有些纠结是否能收治入院?当看到一家人对他信任的眼神,动了恻隐之心,收治患者住院治疗。 经过十天的住院治疗,病人病情逐渐好转,一共花了600多元钱。他家立即做了一面锦旗送给陈主任。
如果没有陈主任的甘冒风险医治,病人已经归西了,哪有患者感动的泪花…… 陈主任救活被大医院判了死刑的病人这件事,不胫而走,传为神医,周边地区好多病人慕名而来,让陈主任忙的不可开交,连休息时间都没有。可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始终和患者心连心。他常说:
“重财轻人,不足以言医。粗心大意,不足以言医。存心误人,不悯人疾苦,不足以言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青春和年华,换来无数病人的微笑与感谢。生命在他精湛的医术中不断创造奇迹,他用大爱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作者简介:宋海红,1970年生,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毕业,从事妇产科三十年,副主任护师,闲暇之余,喜欢用文字来书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作品散见于《文学欣赏》《渤海风》《文学百花苑》《苏北文学》《齐鲁文学》《今日作家》《西散原创》《海燕精品》等刊物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