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杉树桥
文/南阳裔
去年仲夏一个阴天的下午,我有幸游览了祁东县砖塘镇的人文古迹杉树桥。
迎着习习凉风,我站在桥北的一座小丘顶上,放眼南眺,只见一泓江水蜿蜒奔流,犹如一根翡翠裙带在原野上轻轻地飘飞。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杉树河。古老的杉树桥横跨其上,宛若长虹卧波。相传,这座石拱桥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虽然历尽数百载沧桑风雨,至今却都还完整无损。它酷似一位鹤发的老翁,依然挺着一副硬朗、结实的身板,雄风豪气丝毫不逊当年。
来到北桥头,伫立在绿荫如盖的古樟下,我极目彼岸,只见峰峦绵延,山崖嶙峋,树木重绿叠翠,蓊蓊郁郁,岸边水竹在清风中摇曳,绿柳垂下的丝绦,几乎触及江上之碧波。飞鸟翱翔天空,栖禽和鸣.....好一个人间仙境!
行至彼岸,映入眼帘的,更有一番情趣。碧竹绿柳丛中,闪动着点点淡黄与粉红,只见三五个靓丽村姑,由水竹垂柳旁的河埠头浣衣后,翩然归来。一串串甜美的笑声飘然而至。此刻,我才真正领略到了王维在《山居秋暝》一诗中所描绘的那一幅“竹喧归浣女”图画的境界。村姑中有一位格外抢眼,桃花面,柳叶眉,明眸皓齿,瀑布般的黑发,窈窕的身材,显得轮廓清晰,线条分明。她步态轻盈,面写笑容,犹如仙女临凡。望着这销魂的一幕,我惊呆了,陶醉了,且感慨顿生。太美了!这真是碧水青山育美人!美人的倩影渐渐地消失在浓荫之中,给我留下的却是深长的回味和无限的惆怅。同是畅游山水,同是邂逅佳人,与崔护相比,收获真是迥然不同。崔护不仅吟唱出了那首颇富传奇色彩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的情诗,更与都城南庄那个十七八岁生得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而又无比痴情的农家少女演绎了那段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的经典爱情故事!我呢?只能将这美妙的瞬间铭记,将这青山碧水、丽人古桥构成的充满灵气、活力的绝妙画面,永远地定格在自己的脑海里。
面对此景此情,我突发奇想,要是有朝一日,我能在此结庐而居,远离喧嚣、烦恼,常看青山迭翠,偶观倩影飘临,时聆碧水放歌,独享其间幽雅、清净与快乐,也就不虚度此生了......
思绪似无缰的骏马,在思想的草原上恣意地驰骋,尽情地溜达。
不知过了多久,雨纷纷扬扬飘落下来,抬眼望去,暮色即至,我只得穿过树丛,踏上杉树古桥,依依不舍地朝烟合岭方向走去。

微风细雨访古庵
文/南阳裔
步云桥镇拔茅冲的坪上村有座叫嘉兴庵的古庵,山门侧有棵白果老树。相传,古庵与老树同龄,它们相依相伴,已走过将近五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前年初冬的一天,我慕名去拜访古庵。
清晨,天色灰暗,微风吹拂,细雨飘洒。
汽车在逶迤、坎坷的公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下了车,我沿着一条沙土路向古庵走去,迎接我的是简朴的山门。它左侧就是那棵六七丈高、粗壮的白果老树。老树笔直、粗健的树干托起满是折扇形叶片的大树冠,犹如华盖,黄中泛绿。青黑、粗厚的树皮龟裂着,缝中长出了青苔,给人一种饱经风雨沧桑的印象。
进了山门,一个官轿式的香炉立于庵前空坪上。炉膛里飘出缕缕青烟,散发阵阵幽香。
古庵共一栋三间,中间是正殿,两边是偏房。紧挨左侧是竖列的两间民房。背后是墨绿色的山峦,浮动着灰白色的雾霭。-
正殿大门上方有块“嘉兴庵”额匾。走进大殿,一个雕画精致、古色古香的大神龛直逼人眼。它被两根大横梁抬着,几乎占了大半个正殿。两根朱红色的大柱将其分为三格,中间供的是佛祖,其余则为观音、文殊等菩萨。佛祖座下是画着麒麟的粉白短墙,其前有一条形香案,香炉里焚着香。殿内两侧上方飘动着许多写有对菩萨崇敬、感恩之辞的锦旗样的彩绸。这里,没有晨钟幕鼓,也没有青灯黄卷,唯有冷清与寂寞。
“施主,是来进香的吗?”一个山民装束的老大娘立在我面前。
“大娘,你是做什么的?这里的禅师哪去了?”
“施主,从‘破四旧’后这庵里就没有禅师了。这里的佛事由我主持。”
听了大娘的话,我好奇地向她询问了古庵的历史沿革。她点了一支蜡烛,引我到屋角,“这里有新旧两块石碑,施主要问的都刻在上面。”借着昏黄的烛光,费了好大的劲,我才理出眉目来:旧碑刻于雍正十二年,古庵建于明嘉靖年间,创立者肖宗潮。当年庵产颇丰,规模较大,香火甚旺,历代住持僧有九十位。后因“破四旧”古庵遭严重毁坏。一九九六年由村民集资修复成现在的模样,并于当年刻新碑记之。
出了正殿,来到山门外,刚要离去时,我一眼瞥见白果树下竟燃着几炷香,便问主持佛事的老人;“大娘,这白果树也受人香火?”“施主有所不知,此树通人性,成了仙,只要你烧香许愿,她们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大娘回答。见我一脸疑云,她索兴给我讲起了白果树的来历与白果双仙的传闻。
白果树是一个蔸上生俩主干的双杈树,都是雌性。嘉兴庵落成时,由首任主持僧萧宗朝手植。两百年前,两杈腰下的间隙可容一壮汉通过。而今却紧紧相倚,仅存一丝风隙。有人说它们如并肩而立的夫妻,戏称之为“夫妻树”。其实,应该叫“姐妹树”。
明、清时期,每到傍晚,总有人看见一双白衣素裤红腰带的妙龄丽人走进白果树里,她们是白果树幻化的。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双树仙在夜听阑人静的时候,都要外出为百姓治病。久而久之,人们就叫白果树为白果双仙。
清康熙年间,附近金龙岩有一萧姓山民患了缩颈病,很是痛苦。他去白果树下焚香跪拜,许了愿。
当天深夜,睡梦中,他依稀看见一双白衣少女为他推拿脖颈......
第二天清晨,他的病痊愈了。
听了大娘的讲述,我对这常行善举的白果双仙产生了一股敬仰之情,怀着十分虔诚的心情,我向白果树献上一炷香。
微风还在吹拂,细雨还在飘飞。归去的路上,我仍不时回望那昂然挺立、直指苍穹的白果树,祈望它们即刻变化成一对仙姑,翩然而至,荡漾着涟漪般的秋波,绽放着鲜花样的笑靥,赐我绵延无尽的好运。

作者:邓潇泓,笔名南阳裔,网名文山一樵、南国树,男,汉,生于1963年10月19日,湖南祁东人,中文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县作协会员,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本人喜爱文学,教学之余勤于笔耕,已在国家、省、市、县级报刊上发表故事、散文和诗歌五十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