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的楝树口
文/杨西京
走进新中镇楝树口村的“西山游园”,站在观景台上,左看,远峰横峭,梯次回落;右望,近山蜿蜒回抱,间隔参差;前视,栌红柏绿,五彩竞辉;后瞧,梯田层层,麦苗生绿。置身于此,百峰献红,千峦挺绿,山灵水韵,涌上笔端……

秋风染出热烈美。一簇簇、一丛丛黄栌,圆圆的叶片被秋风染成深红、淡红、暗红、橘红、胭脂红。搭眼一瞧,一篷挨着一篷,一层连着一层,一峦并着一峦,一峰勾着一峰,像一束束红稠在秋风中摇曳,像一枝枝红杏在春风中浅吟。那红,红得奔放,红得艳丽,红得浓烈,随着视觉的远近,构成了一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画图。

秋天捧上五彩美。假如“红”是秋天的主色,那么,秋天的配色是多彩的。移开红叶的诱惑,漫山的万千株翠柏,那绿,绿得似三春麦苗;那翠,翠得像春雨中的第一茬韭菜。田间地头的杨树,崖畔上的丛菊,正以它的金黄,炫着生命的骄傲。荆条、藤蔓等灌木潜伏在石缝中的百草,毫不示弱地用它们各自的黑枯、淡白,呼应着“黄栌的主色调”。
蓝天飞移乡愁美。站在这儿,看到的是童年的蓝天,那天上的白云,似乎正诉说着奶奶月光下讲的那些神话;群山,清泉,千红万绿的植被,为蓝天扫去了雾霾,为白云清洁了面容。多情的秋风,让白云忽而成为棉花朵,忽而成为儿时妈妈手中刚洗过的百尺土布,千丈银练……

山泉涌出幽静美。举目扫视,不远处就是玉仙河,小龙池。一到秋天,浮戏山山溪飞瀑,银练垂空,玉仙河百泉汇流,小龙池喷珠溅玉。这溪,泉、池、河,在流走。动荡中,为这片山水构出一种特有的幽静,让人用这“山之韵,水之灵”凝成的静幽,荡涤心田,净化灵魂。
梯田生出农耕美。我数数眼前的梯田,从山顶顺势而下,少则十五台阶,多则十九台阶。“霜降”已过一周,“寒露”种的小麦已有四五指高,在虚腾腾的土地上和翠柏作伴。从梯田的平整度,从麦陇的耕作精细度,我深深感恩这方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他们依然保存着对土地的痴爱,眷恋农耕孕育民族的经验和技能,坚守着民族前行的“底线阵地”。
机声鸣着生态美。一阵钩机的轰鸣吸引了我的目光,远处,一面被当年采石而伤残的山体下,兀立着一个建设工地,正在清理那一片废矿石坑。崖畔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红叶般璀灿,下边飘着一面“生态报国”的施工旗帜。周围,机械伴人工,正砌着长长高高的一道石堰,为冬季造林做着准备。

游园蕴着古朴美。午时的阳光,招呼我们走下观景台。路上碰到新中镇的领导马廷文、曹会婷,邻村的李景周、雷太红、曹丰军,他们一一诉说着楝树口党支部书记陈占庭,他在创业致富后,回村任职,践行“富一家富不过三代,富一村福长千年”的古训,自己先后拿出六百多万元,为百姓修路,引水,翻盖村委办公楼,在这荒山头上为百姓建造了这处“西山游园”,假山吐水,青竹绽绿,古朴典雅,美不胜收……
这一刻,楝树口村的山山水水驻入了我的心中,楝树口人古朴的乡风,溶入我的灵魂。我看到,这方山水的人们,正应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历史性的号角,迈开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坚实步伐……
啊,新中的楝树口,心中的楝树口。

作者简介:杨西京,1951年1月出生。历任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干事、陆军20集团军地炮旅政治部副主任、巩义市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及《奔流》、《海外文摘》、美国《侨报》、泰国《联合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500余篇(部)。曾获第二届奔流文学奖。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巩义市作家协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