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西江月 . 从容老去 》献给我挚爱的亲人及老年朋友们!
一、谢 顶
曾是乌黑浓密,奈何日渐疏稀?光阴荏苒逝韶华,何用间苗打理? 依赖地方援助,而今财力难及。莫言谢顶态龙钟,头上光泽熠熠!

注:这首词写老夫的。 年轻时他一头乌黑浓密的自然大波浪,令人羡慕。他曾对理发师说:“这头发太厚,你给我间间!”理发师笑道:“那叫打薄。又不是地里的庄稼苗儿,还间间!”谁知未到花甲之年便已谢顶,全靠“地方支援中央”维持形象。如今地方也力不从心了!我曾打趣他:“晚上起夜,不用点灯啦!”
二、 白 发
曾是青丝如墨,造型妩媚婀娜。蘑菇荷叶挽螺旋,发髻增辉添色。 花样年华不再,无情岁月消磨。休云花甲鬓添霜,智慧光芒闪烁!

注:这首词是写自己的。年轻时一头秀发,编过垂腰的长辫儿,梳过秀气的蘑菇头,烫过端庄的荷叶式,做过时髦的螺旋转儿、披肩发。好友从香港回来带给我一盒形状各异的梳子,还说:“你的发型变化多端,这礼物送给你再合适不过啦!”如今我也两鬓添霜啦!
三、 眼 花
曾是明眸炯炯,目光深邃机灵。射击修表纫衣裳,度势秋毫能洞。 不料离了花镜,报刊字迹不清。谁说老眼已昏花,心里黑白纯正!

注:这首词是写家父的。父亲思维敏锐、双眸有神、视力极好。年轻时爱好射击,曾在全省射击比赛中成绩优异。五十年代曾有过一枪射下两只野鸭的奇迹。父亲还多才多艺,会修钟表、收音机,还会裁剪缝纫,一家人都穿过父亲缝制的衣裳。
四、 耳 背
曾是耳聪机警,辨识鸟语虫鸣。无声细雨润心扉,桃李满园钦敬。 不语神知心领,依旧谈笑风生。儿孙闲事少参言,老也从容淡定!

注:这首词写全家长辈的。父亲这一辈姐弟六人及其配偶,十二个人清一色的教育工作者。一九九一年全国总工会表彰优秀教育世家,我的父母代表吉林省出席表彰大会。如今父辈们年事已高,耳背已是常态,但都乐观从容,欣慰桃李满天下。
五、 皱 纹
曾是花容姿色,面庞红润鲜活。芙蓉出水美天然,倾倒痴情追者。 岁月年轮辗过,压出几许
深辙?纵然沟壑覆横颐,更显成熟深刻!

注:这首词是写给自家姐妹的。当年县城秀水街上的三朵花,如今都已年逾花甲。虽然面庞难掩岁月的痕迹,但都风韵犹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活得坚强、充实、潇洒、健康! 六、 步 履
曾是身轻如燕,宫嫔彩袖翩然。舞台赛场展风姿,飞起瓢鞋惊艳! 年迈趔趄不断,堪悲步履蹒跚。何须好汉忆当年,锻炼身康体健!

注:这首词是写家母的。母亲学生时代曾参加话剧《李闯王》的演出。父亲曾写诗追忆当年的情景:“朱粉登台靥色新,翩翩彩袖舞宫嫔。”母亲24岁就担起了县城唯一一所实验小学校长的职务。学校运动会上,她率先垂范参与教职工接力赛。震天的锣鼓声中,她感到脚上的鞋子影响了赛跑速度,索性甩掉鞋子,没想到瓢鞋飞过头顶,引得全校师生一片惊呼。这生动的场面姐妹三人都如在目前。
七、 假 牙
曾是洁白漂亮,言谈玉口翕张。佳肴美味尽情尝,酥豆花生不让。 原配因疾离岗,缺牙饭菜不香。烤瓷义齿俱如真,耐用舒服时尚!

注:这首词是写全家人的。一家人除了母亲,都有假牙。记得宋丹丹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有句经典:“两颗洁白的门牙,也相继下岗了。”牙齿脱落是人在变老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自然现象。一把年纪,谁的嘴里没两颗烤瓷牙呢!
八、 驼 背
曾是身姿伟岸,腰直背挺肩宽。家庭社会任双重,苦累心甘情愿。 熬过几番苦难?装着多少心酸?微驼躯干栋梁材,老有所为堪赞!

注:这首词是有感于一位至亲兄长而写的,却也是无数老年人的常态和生活写照。在微驼的背影中,你是否看到这一代人的艰辛、苦难。每一个曾经伟岸的身躯都是家的顶梁柱,都为社会撑起了一片蓝天!
2020年重阳前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