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明》


文 / 王仁爽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清明》
全诗28字,无一生僻字,也没有任何典故,却情景交融,将清丽自然的雨景,诗人凄迷愁苦的心情写到了极致, 且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和谐,境界优美。这首诗的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这首诗是采用顺序的写法。很自然地完成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代了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转”,提出了如何解决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形成了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这首诗是杜牧晚年在安徽池州做官时所作,而他的老家在现在的陕西西安。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古代诗人中写“清明”的经典之作,至今也无人超越。我们大家都知道,“清明”是源于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祭祀节日,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古代人相当重视清明这一节日,清明首先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就是悼念亡人的节日,即使在现代,在我看来清明节仍是具有更多悲伤的色彩的。
每一年的清明节,我总会想起一首诗:清明时节桃李笑,野地荒塚话凄凉。乌啼鹊噪昏乔木,阴阳两隔谁断肠;每一年的清明节,总能听见一声声哀嚎,一声声低泣,仿佛来自于遥远的天际,又仿佛就在身旁;每一年的清明节,我都会看到,荒凉枯山峻岭,百坟拱起,千碑林立,袅袅烟雾笼罩着万家塚院。
因为我的清明节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所以读诗人的《清明》,别有一番滋味。再加之我常年在外,所以在情感上顺理成章和诗人达成共鸣。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句既写景,又抒情。诗人杜牧最擅长的就是咏物抒怀。自古以来,清明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但是却常常碰上阴雨天。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禁烟火,所以清明当天的雨就有了一个专业的名词“泼火雨”。那么清明本就是悼念亡人的节日,若再赶上“泼火雨”,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这里的“纷纷”不仅是指空中飘荡的细雨,还有诗人烦乱的心境。
“路上行人欲断魂”。如果说前一句还只是隐晦地写出诗人的愁绪,那么这一句的“断魂”就很明显了。
杜牧出生于我们今天的陕西西安,而池州则位于安徽。和家乡相隔万里,一种羁旅他乡的愁苦之情就油然而生。
这里“断魂”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他乡游子的凄苦之情,读来令人断肠,失魂落魄,怅然若失。
“借问酒家何处有”。既然心情不好,那就必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找个小酒馆才好。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几杯,解解料峭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散散心头的愁绪。
古代文人历来喜欢“借酒消愁”,杜牧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要喝酒,就得找酒家,要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就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牧童”是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他象征着无忧无虑,率真自然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是很多诗人所向往的。这里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为诗人指明了酒家的方向,更是让断魂的行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很多文人在仕途上受挫后都会产生归隐田园的思想,杜牧也不例外,晚年的他闲居樊川别墅便是最好的证明。
整首诗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给人的感觉是意犹未尽,我们得自己去猜测“行人们”是否寻到酒家,以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那种神态等等。
我想这也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同时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我觉得这句金典评语用在杜牧的这首诗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朗诵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王仁爽,笔名:红漄,华夏精短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中国作家网在册会员,辽宁大连庄河人,大专学历,一汽解放大柴有限公司,爱好文学,曾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和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篇。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
于建宏(剑鸿),江苏省小学十大书香人物,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盐城市全民阅读优秀志愿者,滨海县阅读公益推广大使,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滨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滨海县诗词协会理事,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国诗人》《扬子晚报》《山东诗歌》《北极光》等报刊发表诗歌,诗作入选《2016江苏新诗年选》《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2017》《2018中国微信诗歌年鉴》《<东部文学>2019年作品精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作品精选》等多部诗集,曾获“中国太湖风”优秀诗歌奖、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铜奖、滨海政府文艺奖等。诗观:用诗歌记录生活,用诗歌映照内心。不做无病呻吟,也不故弄玄虚。

于灵云,99年毕业于江苏阜宁师范学校。19岁参加工作,一毕业就进入大套中学这片净土,在凌云的心目中,没有社会和江湖,只有真诚和美好!她这一生无欲无求,只想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尽量不误人子弟即好!她凭良心教学!用真诚与善良去打动孩子的心!班级的孩子都迷恋她,听说是凌云老师的课,孩子们定会欢呼雀跃喜形于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