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 的 教 养 》
金平 张红兵
从微信群的诗来着,那些没有介绍自己简历的人,没有那么多诗的头衔的人,这些人所写的诗,相比较还有些教养,有些礼貌。
相反,那些有简历,有衔头的所谓诗人与文化人,所写的诗,却严重缺失教养,欠缺礼貌。这些有学历、有职称、有头衔的诗人所写的诗,为什么会缺教养缺礼貌呢?主要原因是这种人喜欢写“跟风诗”,写大题材的诗,写“跟上时代的诗”,写“意识形态的诗”。
老百姓并不懂什么是意识形态。他们所写的都是一些小题材的诗,生活中的诗。但一些文化人,却喜欢好高鹜远,如果不介入意识形态中,不对政治大事表态,仿佛就显不出“有水平”,显不出自己会写诗,会写大诗。
有些人习惯写“跟风诗”。跟风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些人每天都要写诗发诗。是啊!如果不跟风,那有这么多题材去写诗呢?自然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当然,写跟风诗与写习惯诗,肯定就写不出“佼佼者之诗”。
从唐诗宋词的“实践”来看,好诗、名诗、流传之诗,一定是出格诗,别出新裁诗,敢于出人头地之诗。跟风随大流的诗,都是泛泛之辈的诗。写诗,要讲礼貌,要显教养,要有气质与品行。
而最欠教养欠礼貌的诗,往往就是那些写意识形态的诗。诗是赞美与抒情的,诗不是打倒与斗争的。写诗去骂人家,写诗去打倒人家,写诗去指责人家,这是很不礼貌的,这是很缺教养的。国与国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是平等的。为什么要写诗去打倒人家?去指责人家呢?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相互之间有纠纷,按规程章程去办事就是了,怎么可以用“诗”来仲裁来表态的呢?怎么可以把诗“拉下水”的呢?“诗”是“诗”,“法”是“法”,用“诗”去取代“法”,这不是胡闹吗?这不是乱弹琴吗?
诗写意识形态之风气,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此风会不会影响诗的美感?诗要清要雅,诗要高要远。相对来说,春花秋月,风花雪月就比较优雅,而意识形态的东西就比较俗。
同一个话题,往往今天是一种说法,明天又是另一种说法。昨天是“不须放屁”,今天是“手牵手”。而且,也不知这些去写意识形态的诗的人是真有文化还是徒有虚名?有些人还喜欢用《词牌》,用填宋词的方式去对政治问题表态。去仲裁。去裁判。这不是拿诗来开玩笑吗?
有些人,连诗句都写不通,连说话也说不准,却喜欢写诗,去代表国家代表人民去表态,去仲裁,去结论。动不动就说人家这个不行,那个有问题。天啊!你是何许人?你的位置在哪里?诗是用来做什么的?你知道实际的情况吗??
写诗是为了审美,要写审美的诗。赞美春花秋月,是诗的主流与本质。介入意识形态的诗,会远离诗词的本性与本质。去写意识形态的诗,很难能与审美挂得上勾。打倒诗,任何时候都不属于审美诗。写意识形态的诗,很对不起诗,但此风却相当盛行。这种诗风从何而来?上行下效。写意识形态的诗,会不会把写诗引上违背诗的本意的道路上?易之中!你杞人忧天了。

作者简介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非凡诗社成员。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