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与“不疼”
文/董小兰
整天穿白衣和病魔死神搏斗,感受到的疼很多。说疼的,我们满心爱怜。没疼的,我们忧心忡忡。不疼的,你我岂止心碎……
医学上称“痛”。西医说,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常伴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按部位分皮肤痛,内脏痛及牵扯痛。按程度分十级。中医治则说,“通则不痛”。

最疼的应算那位姑娘。那懵懂的姑娘,整天喊疼。大声的喊着。把过道病房都听得闭上眼,也还微微颤抖。姑娘喊的疼,是不得不被截的残右腿创面。大家的疼里,有她如花的23岁,有她那从不曾来看望过的未领结婚证而已协议离婚的老公,有她被判给夫家的没再见过的一岁多的儿子,有整日对着她发呆的贫困不便的养父母,有她一叠不敢直视的化验单,更有无望的明天……

因癌症晚期,才60岁的小姨,喘着粗气,搬挪着得肿像大象腿一样的左腿,无处安放。那浮肿蜡黄的面庞,汗流津津。后来在街道或病房,看到和小姨相像的背影,总是心惊得迟迟不敢越过。
“就是阑尾问题!难道疼得不厉害吗?”问。“隐隐约约也在疼,不是太明显,没有转移和加剧,吃点饭还就不疼了,所以两天多了,也没在意。”她答。等你在急诊手术后,指着这已发硬、肿胀、梗阻、化脓且局部粘连的祸根——阑尾,给昨日还在上班的同事——她看,不禁气恼,“你知道疼是人体最好的防御保护反应,腹部疼痛本来就定位模糊,竟也不在意不重视,你看看小事都给耽搁大了。还好没吃止痛药……”护士长在她出院回访时,也啰嗦着“隐隐乎乎的疼还得一月多。吃饭锻炼都得慢慢加量,疼也是警报,加重或变化就及时来复诊。”
其实,疼的警报还有多种形式,胀、咳、失眠、不说话、偏执、抑郁等等不舒服和检查数值异常,那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明显的,多不会耽延,而太多慢性的、隐匿的、精神的、心理的,更需要早发现并早重视。
不疼,不好吗?

大大咧咧的他,干活砸脚后没停手,被别人发现鞋子有流血,急急拉到医院。他走进诊室脱了鞋子,两个流血的脚趾竟还少了一截。赶紧倒鞋子,断趾出来。他嚷嚷“没觉到疼啊,我还说不看呢,怎么还断了”。唉,唉,唉,你差点跌足长叹。“你这是痛觉缺失,怎么一直不知道?!以后每天要多多地仔细检查一下自己。记着,到处都得看看。你的家人也要注意……”
身体需要痛来保护,生命需要痛来矫正成长。而某些不痛,却疼碎大家的心。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10岁的曹峻明,求爸爸:“我死后将所有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爸爸你得签字啊。”北大“渐冻人”女博士娄滔口述遗愿:捐献人体器官,凡是能救命的部分尽管用。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孩子啊,……你,你们,还有你们的父母,三界都在为你们含咽合十!肃敬致礼!!
感觉,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注意警报,认真聆听,及时重视……

作者简介:董小兰,凤翔县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字,音乐。喜欢感悟和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