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离宫之冠,吃荞面饸络
文/吴炜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对麟游始终有着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情和无法割舍的依恋之情。我默默喜欢着家乡五味俱全的血条面,更深深喜爱着独具特色的荞面饸络。

饸络,又叫“河洛”,是以豌豆面、杂豆面、高粱面、荞麦面等作为和面原料。其中荞麦面最受欢迎和大众青睐。因此,荞面饸络自然而然成为饸络的代名词和招牌。
饸络有着神秘美丽的传说:之一是商纣王听闻苏护之女苏妲己倾国倾城、美若天仙,下诏纳妃。妲己就由其嫂护送,途径获嘉下榻于此。妲己之嫂夜观天象,掐指一算对妲己不利,连忙下厨用粉做了一碗面并附驱邪镇魔之术。还未端至跟前就发现九尾狐狸精与妲己肉身合二为一。惊恐之余便知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喃喃自语“活啦,活啦”,于是演变成今日之称。之二是西晋时期,刘伶被罢官,流落至获嘉亢村,开了一家饭馆。他独辟蹊径,竟将妲己被害时吃的“活啦面条”定为自己饭馆的特色之一。门口悬挂传说,食客日益增多。其妻心思缜密,求医引据,在搅饸络的卤中加入三十六味中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成为当时的绝世佳肴。

饸络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其专著《农书.荞麦》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供长食,滑如细粉”。元代诗人许有壬吃饸络时感慨良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文采飞扬的赞美诗,其中“银丝出漏长”则指压饸络的情形。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南北皆有,磨而为面,做煎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清代以后,地方文献或多或少均有相关记载,内容大同小异,但都殊途同归,皆指同物。
饸络有着与众不同的工艺:因荞麦面粘性不够高,捏在一块的面团较酥软,难以做出理想的荞面饸络。鉴于此,人们在制作过程会在中荞麦面里掺少量的小麦面,两样面粉翻动搅匀,取长避短,互相融合。其做法与麦面大同小异,先将面和好罩住,较软为宜;接着清扫饸络床子(木制或铁制有许多圆眼的工具,多为铁制的)的里里外外,内腔须多擦拭几遍,确保干净无杂质;然后将曲好的软面塞进床子腔膛内,使劲按压长柄把子,大块面团通过受力顺着圆眼挤出来,形成数个匀称的小圆条,生面饸络就此完成。它比手工切得棒棒面稍细,比压面机压得细面微粗。水沸腾翻滚后,天女散花般撒入锅里,筷子搅动几下使其互不相粘。连煎两三遍点些凉水,用笊篱捞出即可。细长,劲道,发散着浓浓的荞麦香与淡淡的小麦香。

饸络有着丰富多样的辅料:汤面饸络也好,干拌饸络也罢,辅料必不可少,它是饸络最华丽的外表和最耀眼的嫁衣。有白绿相间的葱花和绿意丰盈的香菜,有白净水嫩的豆腐丁和不计其数的芝麻粒,有棱角分明的黄色鸡蛋片,有醇厚美味的黑木耳,有热情如火的红萝卜,还有垂涎欲滴的臊子,确实五颜六色、丰富多样,荤素兼有,皆为荞面饸络锦上添花。
饸络有着念念不忘的味道:一碗适合大众口味的饸络面,可谓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有大蒜、生姜自带的辛味,有陈年老醋固有的酸味,有马铃薯、香菇含着的甘味,有香菜蕴藏的苦味,有食盐、酱油充斥的咸味,有若干芝麻粒饱含的甜味,有油泼辣面散发的辣味,也有臊子馋人的荤味。每种辅料适量调剂,味道中和,不偏不倚,堪称不折不扣地舌尖上的美食。

饸络有着非凡美好的寓意:一是清康熙年间,清政府统计全国风味小吃,“河漏”也在上报之列,因名字古怪引发皇帝注意就大笔一挥,遂改为“饸络”。二是“饸络”两字本身寓意颇好,拆开理解为“合各为双”,与“和喽”“和乐”“合喽”等词谐音而被寄予丰富的内涵,期盼和平幸福。三是流传已久的过事规程礼节,婚丧嫁娶的前一天主家搭棚,一定要吃饸络,认为“安棚吃饸络,白头能偕老”等等。这种富有美好含义的说法不胜枚举,无不彰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但愿麟游的饸络面越压越长,连向四海。请所有朋友记住麟游的荞面饸络,记住这一方山水和热情好客的麟游人!
作者简介

吴炜,麟游两亭人,供职于陕西郭家河煤业公司。现为陕西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麟游县红十字会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