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角泉(外一章)
文/南阳裔
包角泉在步云桥镇包角亭村井眼院的入口处,被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歪脖子樟树庇荫着。它和官家嘴镇的泉井泉齐名,是闻名我县西部的古泉。
据传,包角泉的源头是在宝庆府的通关桥(听老人讲,为查证水的源头,清朝时,宝庆就有人在通关桥撒下十几担瘪谷,沿途追寻过来,发现瘪谷从包角泉涌了出来)。起初,包角泉的水没有这么多,它的上方有个村子叫罗山村,那里泉眼多,通关桥来的水绝大部分在那里喷涌而出,汩汩不绝。因其危及庄稼,当地人便用三床厚絮被、九口大铁锅堵罩,夯以泥土,封死了主泉眼,包角泉才得以清水汩汩,终年不竭。
早年的包角泉未曾修砌,只在泉中放几砣石头把它间隔成外井、内井,十分自然、简朴。而今它却面目一新:石头砌的方形内井、外井界线分明,内井上面还盖着一间小屋。毗邻两井的泉沿砌有水泥台阶,便于村民洗物、挑水。
包角泉的水那么清澈剔透。站在泉边,看得清井中的鱼虾戏水;也看得清井底的水泡向上鼓涌。水泡不停地翻涌,好似朵朵小白莲在生长、绽放,又似有无数个小生命在颤动。
盛夏,泉水清冽甘甜,若是掬一把入口,比喝冰水还沁人心脾。那飘逸的凉气,犹如空调吹出的冷风让人周身舒爽。
严冬,包角泉弥漫暖意,灰白的热气腾腾上升,宛若一只刚打开盖的大蒸笼。
夜阑人寂,皓月悬空。溶溶月色下,包角泉荡漾着粼粼光波,银灿灿的,直炫人眼。瞧,外井那大泉眼怒放的水花就是一株永开不败的大白莲,光彩照人。这时,若有雅兴,可携酒一壶,信步泉畔,举杯邀月,临风赋诗,你就会领略到“何似在人间”的仙家境界。
包角泉,神奇的泉。你不仅浸透着一股灵气,也浸透着一股勇气和骨气。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包角人,他们聪明、热情、豪爽、仗义,敢说敢做,富有正义感。留学日本,后成了“三.一八”惨案烈士的谭季缄就是包角人的杰出代表。
泉水走出外井,进入小溪,再向南缓缓流去。小溪两岸满是青竹、芦苇、水柳、野椿等,郁郁青青的。即使是严冬,这里也有春意点缀。
小溪弯弯,流水悠悠。小溪似乎在唱着一首永不停歇的歌,咏唱包角村人和泉的辉煌与永恒,咏唱包角村的安详与和谐。
夏夜的乡村
文/南阳裔
一轮明月悬挂在苍穹,几颗星辰疏落地守望在她的周围。
明月用那无形的巨手拉开宽厚的夜幕,撒下一地银,撒下一地梦.
银光下的田野,披着轻纱朦胧而恬静。习习凉风荡过,泛起道道和着泥芳与稻香的波痕。
银光下的小溪,温柔、娴静。溪边浣衣少女窈窕的倩影,银铃般的嬉戏声,无形地撩拨着小伙子已经萌动的春情。月光映照着竹枝,在地上投下了一片片丽影,斑驳参差,摇曳生姿,犹如一幅墨竹图。
竹林旁的树荫下,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饶有兴趣地讲述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一群烂漫无邪的童男幼女围坐着侧身聆听。娓娓动听的话语声融入了柔和皎洁的月色中,融入了随风飘来的清芬里。
皓月挂在寥廓的天空,万里清辉镀染着沉睡的乡村,镀染着沉睡的大地。
夏夜,高旷、静谧、清新,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作者简历:南阳裔本名邓潇泓,男,汉,网名文山一樵、南国树,生于1963年10月19日,湖南祁东人,中文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县作协会员,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本人喜爱文学,教学之余勤于笔耕,已在国家、省、市、县级报刊上发表故事、散文和诗歌五十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