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郑奇
缪荣株
听到郑奇先生2009年7月24日7点59分因脑颅出血昏迷去世的消息,我和妻好几天心里都很难受,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艺术家, 他才55岁!我在他的家乡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1954年,郑奇先生出生在姜堰镇西桥河南大街94号外祖父家。他曾在扬州大学任教、后任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所长,2002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奇先生长期研究中国美术史论、中国书画鉴定,兼及美学、社会学、佛学研究等。尤其对中国绘画本体的研究,填补了中国绘画学科的空白。其主要代表著作有:《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与董欣宾合著)《扬州八怪评论集》等。郑奇先生将深刻而独到的理论运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重传统、重笔墨、重意境和格调,逐渐形成了清雅飘逸,柔中寓刚,禅意隽永的个人风格。其作品多次赴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展出。
我和郑奇先生虽是同乡,当初却并不认识他,但是他却认识我,因为那时他在乡里是个临时工,而我好歹也是个县里的通讯报道员。促使我们相互认识的是同病相怜。1992年,我因甲亢突眼导致右眼球摘除,左眼也突出。我的朋友陈祥雨将我的情况告诉了他,他立即关切地打来电话询问我的病情。我将我的病情和小说集《苦游》寄给了他。他立即热情洋溢地写来了信:
缪老师:来信及大著《苦游》收到。我的眼睛也有甲亢,看书还有些困难,但忍不住努力地看,才看了《大菩萨》、《权局长》、《苦游》和后记几篇,又忍不住要给你写信。说实话读了你的文章,心里很难过,它勾起我对家乡往事一连串的回想。农民太苦,基层干部太苦。尽管他们也有恶习,也有势利,但还是可爱。“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普度众生”何日完成?你的文笔质朴,质朴得让我彻底地如临其境。我是从乡下出来的,多年的城市生活使乡下的一切已渐渐地淡漠,现在偶尔下乡都是蜻蜓点水。读了你的文章,乡间的一切又一次刻骨铭心,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刻骨铭心。它有催人泪下之痛,不知道我的哪根神经竟被你触动了。大家的文章我读得不少,产生这样的情感却是首次。由此我更确信:大道无华气,璞玉以朴雕。文学贵在情真、意真、境真。真,便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人有所悟,有所得。这种悟又是无有限定的,高人自可悟出更高的境界,一般人也会获得健康的爱和憎。
我多年从事理论研究,出书不少,曲高和寡,有时给南大、南艺、南师博士生、硕士生上上课,我重视的还是育人。我们这代人受毛泽东思想教育,我至今认为是健康的。你的书将为我今后在教育工作中提供更多生动的内容。很想给你写篇书评,看来要等全书看完,眼病稍有好转。我还要提到,你,以及县广播站几位编辑(现在可能年龄都大了),是我心目中的导师,我至今未与你谋面,但却一直想到你。我20-22岁在梁徐,陆才南负责报道,我们都无比地羡慕你,深怀敬佩,今天看到你的书,更有难以言表的情感。
请向尊夫人问好。
即致
敬礼
郑奇
2000.9.18
接着,我和郑奇先生便书来信往,他多次赠画集于我。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他对我的甲亢引起的眼病十分关心:
“缪老师:
又收到你寄来的书和信,很激动,很受鼓舞。你的眼疾比我严重,但你硬靠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并且连续取得丰硕成果,无疑为我树立了榜样。
顺告:我今年三月份碰到了一位天才的医生,在她创造性的治疗下,视力奇迹般地从0.03提高到了1.0以上。眼球突出度由25度降到了18度。当然现在尚未能正常工作,看书20分钟,便有眼痛、颈椎痛等症状。但我已很有信心。医生认为年底前后可望恢复正常。
由于眼疾的关系,我早已不在《东南文化》,调在艺术研究所任所长。其实也是挂名而已,主要还是休息、治疗。
今年我可能出一本小画册,待出版后寄上,请笑正。
即颂
秋安郑奇
2001.9.1
有人评价说,解放后姜堰出了两位副省长,郑奇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与他们相媲美。郑奇先生从姜堰中学毕业后当农民、养猪、当民办教师、乡政府临时工到考大学、考研究生,再到博导,这是一条多么艰难的路啊。郑奇先生在乡政府当临时工期间,正好住在我妻子宿舍的隔壁,妻说,郑奇每天画画都要画到半夜。正是由于郑奇先生忘我的工作精神,才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才忙得因高血压脱了药,当他的研究生送药敲他的门时,没有人开门就走了,其实,郑奇先生脑溢血已经6个多小时了。
郑奇先生对家乡的人和事总是牵挂在心上。他的老家坡岭村郑应松老支书写了一本《百年坡岭村》,在他和市委副书记莫鹏程的关心下出版了。这其中凝聚了郑奇先生多少心血啊!郑奇先生在《百年坡岭村》序中写道:
“我于1975年10月离开家乡,外出读书、工作,到今年就整整30年了,2004年正月十一,我母亲的追悼会上,面对父老乡亲曾泣诉我的心情:我无数次梦见自己从庄西头骑车往庄东头,无数次梦中背纤拉船在周山河边,无数次梦中与父老乡亲聚在坡岭桥口……在我成名之后,我为许多出版物写过《序》、《跋》,而此刻写这篇《序》,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激动。我觉得我在做一件自己最愿做的事。”
“在他(作者郑应松)写作过程中,诸多父老乡亲,朋友同道,其中不乏我的师长,都投入了许多力量。我阅读着这些文字,如同目睹他们的笑容,耳闻他们的乡音,周身暖流通畅。我仿佛已告老还乡,享受着我朝思暮想的超然乐境。”
郑奇先生对家乡的人情深意浓,他的骨灰永远长眠在故乡的土地上。这里的土地养育了他。他会永远地听到乡亲们的声音,“享受着朝思暮想的超然乐境。”
原载《泰州晚报》
(题图和尾图绘画皆为郑奇创作)
作者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11月5日已发1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