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郭、西周
——往事琐忆之3
文/唐为跃
乍一看这题目,似乎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但当你耐心地看完文中的内容,也许会啧啧称奇——原来在我的故乡还真有这么孝顺的儿子。
我在“往事琐忆”首篇《农技站,忘不了的乡愁》中曾写到我们农技站人杰地灵、民风纯正、子女孝顺,因子女孝顺而老人就长寿的内容。现在所写的内容,是想特别赞美郭汝兵、周连宽夫妇,人称“东郭、西周”。
为什么要赞美他们,因为他们这两对夫妇对父母特别孝顺,成了我们农技站人人赞美的榜样。按理说子女孝顺,理所应当,可他们的情况与众不同。俗话说“父子天性”,即父子之间有先天的亲近感情或共同的品质与性情。而郭、周二人却都是被养父母抱养的孩子,与养父母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竟然能对养父母好得胜过亲生父母,况且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实在值得一写。
先说东面的郭汝兵。他养父叫郭宏生,养母叫沈豪英,未落户我们这里之前是薛北大队第9小队人。老俩口年轻时不知什么原因婚后一直未能怀上一儿半女,万般无奈之下,抱养了川青候王一个家境贫寒的周把岁的小男孩,取名郭汝兵。当时郭宏生是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经济条件相对要好些,郭汝兵真是由糠箩跳到了米箩。郭宏生夫妇对郭汝兵百般呵护,捧在手里怕吓的,含在嘴里怕化了,你若得罪他夫妇二人可以,慢待郭汝兵他们会跟你急,从而养成了郭汝兵任性豪爽的性格,人称“郭我来”。

到文革后期,郭老被任命为公社农具厂厂长,郭汝兵就随父母落户到了我们生产队。在周巷上小学、上初中。中学毕业后,他顶替父亲的定量户口,在供销社站柜台。郭汝兵的爱人陆建梅在粮站当会计,她外表端庄美丽,贤惠善良,跟郭汝兵成家后,孝敬公婆的事情真是说也说不完。生了个人见人爱的胖小子郭小宇后,更是令多少年轻人羡慕有加,都说郭汝兵运气好,老郭家福气好。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供销社改制,粮站改制,他们夫妇双双下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到天津发展。虽然远离家乡,但他们对父母的孝心未有一丝改变,几乎隔一天就是一个电话,嘘寒问暖,甚至请人代为安排生活事宜。
在得知养父身体不好时,郭汝兵就电话张小余医生,不管花多少钱,都要给他认真治疗,到年底回来结算。后来郭大妈又有病,郭汝兵特意花钱请邻居大嫂照顾好二老。二老住的老房子需要修理了,又特意花钱翻修好房子,让二老住得十分舒心。
几年前二老相继去世,他们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左右四邻无不夸赞。每年清明节都从天津赶回来上坟祭扫,其孝心日月可鉴。

再谈西面的周连宽,他原是他妈妈的亲侄子,也是周岁时被抱回来养大的。由于养父母二人性格一直不合,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到周连宽成人之后,经人介绍跟周广梅成立了家庭,先后生了两个儿子,家庭负担很重。但他们夫妻二人,辛勤劳作,不忘处处照顾好二位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时,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如今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一个在南京工作,一个在上海工作,真是孝心可嘉,且苦尽甘来。如果在别人家夫妻过日子辛苦点倒也算了,但偏遇上了这两个性格各异的老人,过点日子真叫水深火热,真叫一个难。有时既要劝父亲,又要安慰母亲,却从不对两个老人有半句高声或怨言。在母亲病重三年多期间,周广梅像照顾亲妈一样,多少个日日夜夜,精心照料,从没有一句牢骚话,光氧气就用了40多瓶(一瓶60元),老人走得干干净净,左右四邻无不夸赞。如今老父亲周永昌还健在,已有八十八岁,他们夫妇即使有时外出,也总要把老父亲的一天三顿安排得妥妥当当。

从他们两对夫妻身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穷无根,富无苗,只要夫妻同心同德,以孝敬父母为上,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的日子都可以过得甜甜美美。
我所写的只是他们孝敬父母的一点皮毛而已,他们孝敬父母的事迹确实很多,且感人不已。
我们每个人都是母亲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呱呱坠地到一把屎一把尿地抚养长大,从牙牙学语到供书上学,再到立业成家,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千辛万苦真是不言而喻。我在年轻时并不以为然,但等到我成家立业生儿养女时,才真正懂得了父母的不易,正所谓养儿才晓报娘恩。“东郭、西周”的所为,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真诚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善待自己的父母。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上代做给下代看吧。
小时候常听老年人讲,不孝顺的人会遭雷打的,这顾然是对年轻人的一种劝说而已。不过细想起来,凡是哪个人家的儿女对父母孝顺,那个人家就兴旺。反之,一般都不太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对这个因果现象,你认可吗?反正,我是坚信不疑!

【作者简介】唐为跃,江苏高邮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曾在省、市、县级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及文学作品,亦有多篇作品获奖。乡愁是开在记忆里的花朵,越开越鲜艳;乡愁是长在心田里的食粮,越长越壮实;乡愁是落在笔端的文字,颗颗都是感恩。记下养育之情,以飨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