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之秋,怎不让我依恋?
文 / 王仁爽

“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诗《秋怀》,这首诗很鲜明地告诉我们城乡差别古已有之。
对于一个在乡村长大的我来讲,总觉得城市人远离自然、过着有违天道的生活,公园里的那点绿意根本染不透心灵的荒芜。因此常常想起小时候农村成长的往事。

在乡村走走,尤其是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你会觉得重新生了根,你就是这里的一根草一棵树,草木荣枯、季节轮换都是你生命的节奏。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月都有节日,穷亲戚们隔三差五的互相来往。秋收结束之时,人们都有空闲,所以都串起亲戚来了。而这时候就是我们小孩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客人们大都能给我们带来两块糖豆亦或是冷榨的花生饼什么的,我们得到这些东西第一时间就会和小伙伴们分享和炫耀,而全然不顾大人们正在发愁客人们吃饭的问题。
小时候,农村的孩子都那么野放着散养着,山坡、小河、池塘、房前屋后都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场。生活的困苦似乎和我们无关,那是大人们的事。 我们一群半大小子常聚在一起,干一些让大人们不省心的事。

秋天,三五伙伴壮着胆子,钻进玉米地里,掰下几穗玉米,再去旁边地里撸一把黄中带青的豆子,当然,有花生就更棒了。心还在砰砰跳着就跑到避风的沟里,彼此对视有种做了坏事得手的得意和轻松。完后,再去抱一堆人家割下来已经晒干的草,点起火,把掳来的这些东西投进火中。一会儿,就有一种谷物之香飘散出来。等不得尽熟,便分着吃起来。那玉米是半黑半黄的,豆荚早已裂开,只能从草灰中捡着吃了。所以,不久都是花脸狼了,常常洗干净了手,却洗不净脸。回家去,大人看见,准会挨呵斥:干什么去了?
少年时很不理解古人怎么那么伤春悲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何等的恼恨,何等的凄凉?这固然是写实,但家乡的秋天不是这种肃杀,而是恬静,高远,饱满。是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是瓜香果熟,春华秋实。
想到家乡之秋,我就情不自禁想到那些吃物:刚拔出来的花生,带着泥的,扯下来,洗干净,带着湿气,不是香,是那种带乳汁的甜。小秋黄瓜,茄子也不错……更不要说甜瓜梨枣了,都在这个季节踊跃上市,想一想都垂涎三尺。

秋天似乎终结了一个漫长的等待,把春天的希望和愿望都收获回来了。 当然,只有我们这些有点年纪的人才会体会到这种惊喜。因为,这个收获是有过程的、需要等待的,因为我们过去吃的都是时令果蔬,不到季节是没有的。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是反季节蔬菜,见惯不怪了。
秋天里有一个重大节日“中秋节”,在家乡,这个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节俗,那就是“圆月”。多少年了,我总不能忘,中秋之夜,吃过晚饭,全家人一改平常就睡下的习惯,在等待,等待月亮爬过树梢、高悬空中的时刻。完后,拿一个桌子,放在院子中间,桌上摆放香烛,用碗碟盛着月饼、苹果、煮毛豆,生花生等等,大人们神情肃穆,焚香磕头,然后望望月亮也并不多说话。这和《红楼梦》里的吟诗作对的圆月自是不同,但却充满着收获和幸福。长大后才明白这种仪式是为了祭拜月神,向上天报告一年的收获。反正年年如此,圆月是这一天的收尾节目。
老家的后山上有一棵大橡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秋日的太阳本来就是柔和的,靠近傍晚的时候就更多了几分轻柔。我经常站在大橡树下,柔和的光淌在落叶上,洒在我身上,手里捧着一本书,沉浸在一片金色里。心里的浮躁渐渐地安宁下来。忽而抬头看着这棵大树,残留的几片叶子,反而火红火红,夕阳下这棵树独具姿色,引得我在离开时还几次回头,还有西边那颗不曾被记忆遗落的太阳,它很圆很圆…… 
霎时,我明白了,诗人们那么悲秋,是因他们没有感受到这个阳光,出现在他们笔下的是冷风和秋雨,是深入肌肤的透凉。然而家乡的秋,却有着和暖的阳光,如母亲的手照拂着你。既暖暖的又不伤人,让你想象不到一个肃杀的冬天即将来临,反而觉得天地万物拿出了他最美姿色在进行着一场波澜壮阔的表演。后来,我又想,不仅仅是自然原因,还有心态的问题,人们悲秋,何尝不是对岁月流逝、人生如寄的感慨,感慨韶华不再,人生的艰苦、负担日重的叹息。
家乡的秋是一览无际的壮阔,是泼辣女子的敢爱敢恨。哪怕有淡淡的愁绪也会被蓝天白云卷走、被暖暖的秋阳驱散。如此之秋,怎不让我依恋?

王仁爽,笔名红漄,华夏精短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中国作家网在册会员,辽宁大连庄河人,大专学历,一汽解放大柴有限公司,爱好文学,曾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和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篇。系《中国爱情诗刊》【中国爱情诗社】在线诗人。
于建宏(剑鸿),江苏省小学十大书香人物,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盐城市全民阅读优秀志愿者,滨海县阅读公益推广大使,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滨海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滨海县诗词协会理事,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国诗人》《扬子晚报》《山东诗歌》《北极光》等报刊发表诗歌,诗作入选《2016江苏新诗年选》《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2017》《2018中国微信诗歌年鉴》《<东部文学>2019年作品精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作品精选》等多部诗集,曾获“中国太湖风”优秀诗歌奖、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铜奖、滨海政府文艺奖等。诗观:用诗歌记录生活,用诗歌映照内心。不做无病呻吟,也不故弄玄虚。
于灵云,笔名不要微名,江苏永宁人,悠悠岁月,蝴蝶飞飞!2020年6月6日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盛夏诗典》,被称为诗人、作家。同年6月26日(阴历五月初六)于端午节第二天在《中国诗刊》上发表了组诗《母亲的端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作家,中国诗人!后受邀当了《剑鸿的诗意人生》专栏作家、编辑,《可爱小池塘》高产作家、编辑!曾任中国微刊《南时文苑》副总编,《三江四水》专栏作家!更引以为豪的是现任《盐城头条》都市编辑;《雪域阳春文苑》宣传部长!她本着感恩的心态写诗,本着感恩的心态当编辑。不图任何回报!是中国诗坛上一颗崛起的小行星!现受聘《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咏娃》诗刊专职编辑。小小年纪就不上课了,惹人羡慕惹人妒!但她从未侍宠而骄,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短短两个月,已经编撰了566篇催人泪下、情真意切的作品!就让我们一起祝福善良有爱心的灵云老师的诗意人生路越走越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