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蛤蟆(散文)
文/南阳裔
“过了五月五,蛤蟆死得苦。”不知什么时候起,家乡就冒出了这么一句俗语。这俗语给家乡人传递的信息是,端午节后,蛤蟆便堂而皇之地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了,人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大快朵颐了。
于是,五月初五之后,在家乡,陆陆续续就有人在夜晚捉蛤蟆,有人在白天钓蛤蟆了。
我记得,读小学的一个暑假的一天,父亲从伯父的屋后斫砍了几根长竹竿在做着什么。我就问:“爸,在做什么?”
“钓竿。”
“是钓鱼的吗?”
“不,是钓蛤蟆的。明早随我到摇钱坳去钓蛤蟆。钓到泥皮蛤蟆了,给你们做蛤蟆皮子鼓。”
“爸,我随你去。摇钱坳是什么地方,有好远,好玩吗?”
父亲见我对摇钱坳感兴趣,索性放下手中之活,不厌其烦地介绍摇钱坳来。
摇钱坳离步云桥街上三四里,典型的湘南丘陵地,也是祖上的庄房所在地,更是父亲及兄姊妹们胞衣地。庄房是什么?长工佃户住的地方。祖上是田心町数一数二的大户,发的是土财,后因变故,家道中落,后人便住进了庄房。
父亲他们在摇钱坳度过了艰辛、清苦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父亲精湛的钓技就在摇钱坳那几口山塘里练出来的。每当蛤蟆出没的季节,在忙完农事之余,他和叔叔们就去钓蛤蟆改善一下生活。钓的次数多了,钓技自然就炉火纯青了。
摇钱坳生态环境很好,是块风水宝地。春天,坳里坳外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夏天,溪水淙淙,虫唱蛙鸣;秋天,稻菽飘香,果木累累;冬天,虽然有几丝萧索气息,但飘雪时节,摇钱坳银妆素裹,满眼玉树琼枝,堪比童话世界。父亲的介绍,令我对摇钱坳心驰神往了,恨不得立马走进那里。
第二天,天空刚出现第一缕晨曦,我便一骨碌爬起床,睡眼惺忪地来到门屋门口前的禾堂坪。“起床了,我正要去喊你了。快,绑上鱼篓,出发了。”父亲边说,边戴起棕丝斗笠,掇着蛤蟆凳,背起钓竿,我将鱼篓绑在腰上。
于是,迎着清凉的晨风,蹚着沾满露水的茅草小路,我们一前一后地来到了摇钱坳。
在摇钱坳的一丘三角田里,父亲敏捷地抓了一只大拇指大小的土鬼子蛤蟆。他从这蛤蟆的下巴撕开肚皮,再将它反折起来,用钓线的下端逢中捆绑起来,诱饵就做成了(钓蛤蟆不用鱼钩挂饵料,而是用钓线捆扎)。父亲带着我选定了山坳北端那口山塘作为下钓之所。这确实是个钓蛤蟆的好去处,塘四周尽是灌木和茅草,厚而杂乱的茅草蔓延到塘的储水线,既便于蛤蟆们藏匿,又利于钓者隐身和观看塘中动静。紧接着是连片上坡的土地,点缀着一些长势不好的红薯,藤疏叶稀的。这有坡度的土地,对于钓蛤蟆来说有利也有弊。如果蛤蟆被甩到这里,吐出了饵物,向上逃,很是吃力,容易成为钓者的篓中之物;如果往下逃,几跳几蹦便跃入了塘中,彻底摆脱了碗里菜的厄运。

父亲戴好棕丝斗笠,背着钓具,来到塘边背阳处,将蛤蟆凳摆了,坐定,就准备开始钓蛤蟆了。我则在既能匿藏遮阳,又能全方位地观察到水面动静之处坐着。父亲右手攥紧钓竿,往前用力挥甩起了长长的钓杆,绑着饵物的长线就落入塘中。接着,他一边将一片树叶放到嘴发出昆虫的鸣叫声,一边缓缓地将钓竿往后移动,钓线拖着饵物在水面上破浪行走一段后,再按一定的节奏上下移动钓竿,竿端连起钓线颤悠着,造成饵物在水面跳荡的假象(蛤蟆只吃活物),以引起蛤蟆们的关注。这时候,蛤蟆们听到昆虫的叫声,又看到水面上有动的东西,就纷纷从草丛中跃入水塘,氽于水面,竟相向饵物游去。一只青皮蛤蟆游泳本领最强,它先是一个猛子扎过去,后钻出水面,游过去,猛地一口咬住饵物,慢慢地吞进了肚里。紧握钓竿的父亲凭手感就知着道了这些。于是,他先将钓竿向后仰起,再慢慢地向后移去。这时蛤蟆生怕失去口中之食,加大了吞咽力度,将食物完全彻底地吞到胃里。父宗再猛地将钓竿向后甩起,蛤蟆立马被钓线带起,在空中做起了单摆,正迎面向父亲荡来。说时迟,那时快。父亲疾快地伸出左手,紧紧接住蛤蟆,拖出其腹中饵料,急忙弄断蛤蟆的双腿,丢进身边的鱼篓里。
连续下了钓几次后,父亲便将诱饵换成了架子青皮蛤蟆,并在其后系了一片小青叶子。他向前挥甩出钓杆后,嘴里仍然发昆虫的鸣叫声,钓竿拉起钓线,钓线拖起饵料和树叶在水面上行走着,像一只乘风破浪疾行着的帆船。顷刻,饵料在水面上不停跳荡起来。不久,我便发现,这次向饵料疾游而去的是好几只泥皮蛤蟆。但最先吞下饵料的是那只最大的泥皮蛤蟆。待泥皮蛤蟆吞进饵料后,我便向父亲打了手势。其实,我不打手势,作为钓蛤蟆的高手,父亲已隐隐约约地感到,蛤蟆已吞了饵料,准备开溜了。于是,父亲咬紧牙关,奋力将钓竿往后甩去,钓线上的泥皮蛤蟆荡在空中,这只泥蛤蟆肥嘟嘟的,足有七八两,肚皮白白的,两条后腿长而肥硕。它来不及吐出饵料,就被重重地甩砸在红薯土里,动弹不得,昏昏糊糊地成了父亲的俘虏。父亲习惯性地折断了它的一双肥腿,装进了鱼篓。
最后一次下钓,钓到的却是一只鬼皮蛤蟆。父亲抓到它后就直接抛进身后的灌木丛中。
家乡人,习惯把蛤蟆分成土鬼子蛤蟆、鬼皮蛤蟆、癞皮蛤蟆、青皮蛤蟆和泥皮蛤蟆等几类。其中土鬼子蛤蟆可做土方子里的跌打损伤药外,鬼皮蛤蟆、癞皮蛤蟆是绝对不可食用的。
父亲那回钓了三四个小时,下了四五十次钓竿,几乎竿竿都没放空。因此,斩获颇丰:满满的一鱼篓,光肥嘟嘟泥皮蛤蟆就有五只!
蛤蟆拿回家里,母亲为大家烹饪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蛤蟆佳肴美馔,让大家饱餐了一顿。现在想来,还余香留于唇齿间。
父亲没有食言,用剥下的泥皮蛤蟆皮蒙了五个鼓,兄弟姊妹人手一鼓。
那个暑假,我随父亲去摇钱坳钓了五六回蛤蟆。

作者简历:南阳裔本名邓潇泓,男,汉,网名文山一樵、南国树,生于1963年10月19日,湖南祁东人,中文本科学历,祁东县思源学校语文一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县作协会员,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本人喜爱文学,教学之余勤于笔耕,已在国家、省、市、县级报刊上发表故事、散文和诗歌五十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