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给儿子取名“诗”
文 / 于建宏
孩子还未出生时,我们全家人就为给他取个什么名字而动了一番脑筋。尚未去世的老太太曾经说过:“大宏子(我的乳名)将来有了孩子,就取名海成。” 一字不识的老太太知道,一个人首先要成人,但我们嫌这个名字太土,加上早已被别人所拥有,便没有按照她老人家所说去做。
做过农村干部、一辈子不知道为村民做过多少好事的父亲建议取名为“为民”,希望自己的孙子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多为普通百姓着想。但我知道那只是老一辈人的良好愿望,而像达芬奇和布什那样的人毕竟占人类的少数,更多的是芸芸众生,更多的是平民百姓,不可能像他们那样轰轰烈烈,甚至影响人类的进程!

等到孩子伴随他妈妈的痛苦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时,我和妻子差点儿把字典翻了个遍,希望给孩子取个充满希望的名字,后来还是我做主,给孩子冠名“于诗”。
取“于诗”这个名字寄予了我的三层厚望:一是诗歌是文学领域里发展最为活跃的一种体裁,清朝诗人赵翼有一首诗这样描述了诗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像李、杜一样的人才。二是我酷爱文学,儿时曾经做过作家梦,就是至今也不曾停止做这个梦,尽力写了好些诗歌,当年曾被同学称为“校园诗人”,但在孩子出生之前,还没有在报纸上发过一首诗,希望孩子能圆我的梦。三是诗歌是最为浪漫的一种文学,人生也应该像诗歌一样,希望孩子的一生永远充满诗情画意,如诗歌一样美好!
今天,不知道孩子的名字被别人响亮喊起时,是否能理解做父母的一片苦心。
本文发表于2003年3月16日《盐城晚报》
于建宏,网名剑鸿,男,1969年6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现任江苏省滨海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兼小学语文教研员。1988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曾任乡镇少先队总辅导员、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多年来安于平凡、不甘平庸、潜心教学、勤于笔耕,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师》《江苏教育》《小学教育》等三十余家教育报刊发表论文及教学随笔近100余篇,在《人民日报》《扬子晚报》《盐城晚报》等各级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杂谈等文学作品60余篇,参与著书11部,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40余次,其中10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一等奖,指导学生在市以上报刊发表习作近百篇。2005年10月个人成长事迹被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一书;2006年9月17日,被教育在线网站评为“每周之星”;2006年11月7日,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教育导报》在三版头条“教育博客”专栏推荐博客——《一个乡村教师的拾贝梦》。

作者简介:季 风,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曾在《人民日报》《诗刊》等重要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获首届闻捷诗歌奖、第二届诗经奖“十佳作品”奖、《现代青年》2019年度诗人、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诗人”等。出版诗集《老乡》《一个人和他的村庄》《黑眼睛》等。现居江苏淮安。

关注“季风的草堂”诗歌作品,给您不一样的收获。个人微信号:jfjf6226。

